《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

求求求文化 2024-11-19 09:21:17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jī)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cháng)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huái)。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chén dūn)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hūn)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fén)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tuí)然而道尽。

外物难以预测,历史上因此出现了忠臣如龙逢、比干被杀,箕子被迫装疯的悲剧。

龙逢是夏桀时期的贤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桀杀害;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同样因忠言直谏被纣王挖心;箕子则是殷纣王的庶叔,他进谏无果,为避害而装疯。这三位贤臣皆因强谏而遭遇不幸。庄子认为,凡事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谏言。

恶来作为商纣王的奸臣,最终与纣王一同被杀;夏桀与商纣,两位暴君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这三人均为恶人,结局凄惨。前文提到的三位是忠臣,而此处提及的则是奸臣与暴君。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让外界环境服从自己的意愿,却都以失败告终。

君主期望臣子忠诚,但臣子的忠诚未必能赢得君主的信任。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后投奔吴王夫差。在夫差与越王勾践讲和时,伍子胥坚决反对,却未被采纳。夫差反而赐剑令其自杀,并将其尸体装入马皮制成的猫头鹰形袋子中,抛入江中。

同样,苌弘是周敬王时期的大夫,因与晋国范中行氏有联系,而遭到赵鞅的讨伐,最终被周人所杀。传说苌弘死后,其血凝固成碧玉状。这两位忠臣都未能得到君主的信任。庄子认为,臣子在忠信方面也不应强求,而应顺其自然。

父母期望子女孝顺,但孝顺的子女未必能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同。孝己是殷高宗的儿子,却遭后母虐待,最终苦闷而死。曾参对父母极为孝顺,却常遭毒打,因此常怀悲泣。所以,作为子女,在孝顺的问题上也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木头相摩则燃,金遇火炼则熔。阴阳错乱,天地惊惶,雷声隆隆,闪电交加。

人们若忧喜过度,陷入利害之中,心神便会郁闷不安,仿佛悬于天地之间,苦闷忧愁。利害得失在心中交战,焦躁烦乱,世俗之人因此失去了内心的平和与和顺。欲望之火焚烧心境,精神颓然,天性荡然无存。

“外物不可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外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运行乃至治乱,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无法选择,只能置身其中。

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表明天地和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道理,人类应顺应这些自然规律,而非试图去改变或强求。

佛法中的“无常”亦是如此。无常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世间事物的真相,也是人们烦恼与痛苦的根源。无常让人在拥有与失去、喜悦与悲伤之间徘徊。

佛陀教导我们要认识、看透并超越无常,学会以平衡安稳的心态面对无常的得失,消除因执着而产生的痛苦。只要我们放下贪求和执着,就能拥有平衡、平静、安稳的心。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fù)鱼忿(fèn)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家境贫寒,于是去向监河侯借钱买粮。

监河侯说:“等我收到封地的税金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子听后,脸色一沉,不悦地说:“昨天我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叫我。我环顾四周,发现车轮压过的地方有一条鲫鱼被困。

我问它:‘鲫鱼啊,你在这里做什么?’鲫鱼答道:‘我是东海的鱼。你能给我一点水救我吗?’

我说:‘我准备去南方找吴越的国君,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如何?’

鲫鱼听后很生气,说:‘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无处安身。现在只要一点点水就能活命,你却这样敷衍我,还不如直接去干鱼店找我呢!’

庄子并非超脱世俗,他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也会遭遇贫困,甚至食不果腹。但在困窘面前,他能保持超然物外的心境,坚守自己独特的人格。

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人们需要的帮助是具体、实在且有诚意的,而非甜言蜜语。

做人需务实,关键时刻,一点小小的帮助可能比大江大河更珍贵。

古人云“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因为在你最干渴时给予的一点点水,都是无比珍贵的。空谈许诺、好高骛远、拖延时机,只会让人失望。

成语:

【忿然作色】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

【斗升之水】比喻微薄的资助。

【涸辙之鲋】即将干渴而死的鱼,也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