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太极不能打?马有清先生著《杨家打手要法》摘抄之一

京京聊太极 2024-08-19 18:17:00

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打遍京城无敌手后威震江湖,至今广为流传,靠的还是一个“打”字。杨家三代都能打。杨家打手经三代人不断研究,到杨澄甫这里形成了完整的打手训练体系。

这套训练体系,绝少流传,是老师藏秘不肯教的。所以太极拳拳架的书,到处都有。打手的书,实难一见。惟马有清著《杨家打手要法》,述少侯、班侯传下打手百法,甚为珍贵!

打手训练还有一难,老师肯教也难学。旧时老师教打手,老师不讲的,就是打学生。学生在挨打中学习,老师也在打学生中提高。学生身体不够强壮的话就没啥指望了。武汇川之所以能常年担任杨澄甫的“相手”,是占了体格魁梧功力大的便宜,在挨打中终成一代大家。

杨家打手要法

文 | 马有清

一、杨少侯宗师打手五字诀

薄、顺、短、脆、远

这“五字诀”不但要贯彻到杨少侯宗师传授的用架(快拳)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打手里认真使用。所以“五字诀”是杨少侯宗师打手法的中心指导要法。

杨少侯宗师传授的“太极功”功法中,除“松功”之外,还有“轻浮功”(训练临皮劲)等功法。“薄”是不用骨、筋、肉之拙力练功或打手应对,而要求“松”到肢肤上,用这种“薄”去练功和打手。

我顺人背的意思。在练体时要求顺遂。打手应对时,要用各种方法制人于背以致胜。

练用架(快拳)手势要短。即两手不离胸前八寸到一尺。打手发劲必须既短又锐,避免钝拙。所谓“穿透劲”即短锐之劲,故劲愈短锐阻力愈小,杀伤力愈大。

要发寸劲,不可拖泥带水。劲要脆快,发劲时忌滞重迟拙。

发放时劲尚远不尚近。能放远又指攻坚,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信手而应也。如何能放远,在发手时与能否把劲全部撒放出去有关。发劲时劲不可回。劲不可残留在自己身上。另外发放时自己的“意”与“神”也应配合放远、否则不易达到放远的效果。

二、杨少侯宗师的十字诀

准、是、稳、脆、真、恰、巧、变、改、整

准:目标要准,发手要准。势、劲、气的发放要有准。

是:所打击对方的“势”或“劲”,是对还是错。

稳:自身要稳。势要稳。劲要坚。气要沉。

脆:不拖泥带水,发劲要脆要快。

真:判断对方要“真”,不可“假”,否则出错。

恰:发打要恰当。要掌握时间和火候。

巧:功夫要实,方法要巧。

变:要多变,要善变。要应物自然。

改:不对要快改,调整技法以求全胜。

整:无论势打、劲打、气打,都要完整一气。

十字诀因有些字义颇为相近,经多年实践,提出新的设想,把相关的“两诀”合并去求解释,以供参考。

准是:是中求准。

稳脆:稳中要脆。

真恰:既真又要恰当。

巧变:变时要巧妙。

改整:改之后仍需完整一气。

三、杨班侯打手八要

心静:心定自然虚静

气沉:松净则气沉于根

胆大:艺高技精自能胆大

身灵:有腾挪闪战之功,步活身灵

眼捷:由顾盼练到纯以神行

手快:着熟而懂劲,则信手而应

步实:气沉则步实,根稳则身手敏捷

劲坚:刚柔相济,无坚不摧

四、必须学会“明已知人”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拳法亦如此。

太极功系练功有四步之阶:由练势功,到练劲功,到练松功,到练气功。其功法之多,练法之苦,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

吴图南先师说:“必须具备万夫不挡的勇气,脱胎换骨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练好太极功。”然太极功之主旨,不外是先求明己,再求知人。因为不能明己,又怎能知人?故太极功系要求练者,由行功和快拳中明己;由练劲功中明己;由练松功中明己;由练气功中明己。如能自身达到明察秋毫,则他人之四肢百骸,与自己无甚异样,自能知人之顺背,察人之虚实。其人之一切动静岂能逃过我之洞悉?加之太极功系之精妙绝伦打法,自可达到全胜的目的。

手要明“度、量、衡”之法。

太极功系里要求练者在与人进行打手之际,必须要“听审”对方,弄清对方一切之后,才可以进行“发、拿、打、化”。即当与他人应对之初,应观其势、听其劲、审其机,而后制之,始可言胜。

听审的功夫,必须依“度、量、衡”之法行之。

度:度而后知对方之长短。

量:量而后知对方之大小。

衡:衡而后知对方之轻重。

故应对之始,首先要做到明察秋毫,心中有数。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尤为紧要的是练习听劲。听而后能审;审而后能明;明而后知尺寸、知大小、知轻重,然后才可应对。推手既精,始可进行脱手之散打练习。散打精熟,技击之术渐达於信手而应矣。

五、太极功系里以食指为定向器

太极功系里的太极拳,即十三势:“进、退、顾、盼、定”为五行;“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八门。

十三势是“拳”在方位空间之中的变化,也是善於利用方位空间的一种拳术。

十三势的制定,是十分科学的布局,是“人”处在某一中心点上,去应付四面八方的最好方法。太极拳自历代宗师传承至今,已将拳的方位、度数规定得相当精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非夸张之词。盖因在练体致用中,方位一变则顺背颠倒,万势皆非。为了精确地定位,前辈们在传功时,要求学者以食指为定向器,以使其在练体和致用中有“准”可言。当然食指既然可以为自己定向定位,在对待时,也可用它“定”和“变”对方的位。能够控制对方时,将“制人於背”施於对方身上,使其失控之后则可致胜矣。

六、打手时三道防线的设置【重点】

太极功系的练者,在与人打手时,为了防御对方的进击,将自身的运作范围设有三道防线。头、躯干、阴部范围为内线,或称三线。如军队之大本营和司令部。两肘、两膝的范围称为中线,或称二线,如军队主力之部署。两手和两脚之范围为外线,或称一线,如军队之前沿阵地。

故在与人打手应对时,宜在一线的“内、外”去解决。因闪失较小,也宜于防守和进攻。非不得已才可在二线“内、外”去解决。如将对方击我的手脚放入三线,则危险性较大,为拳家之所忌。

三线之设置,不仅对自己之防守大有好处,对于我进击对方,在战略和战术上亦大有好处。

七、打手要先明“三节”

太极功系要求练者在练势功和打手时,既能做到“节节贯串”,又要做到“完整一气”。因为练势功时一定要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达到通体贯串、丝毫无间。而打手时既能走化又能发打。所以练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的特点,尤其是所谓三节的关系。

三节者,即身体各部位“根、中、梢”三节的关系,以利运作。各家拳术皆如此,太极功系更重视三节之训练。

练者三节既明,再通过各种功法之练习,使身体各处皆能轻灵、圆活、沉着、顺遂,以期达到通体贯串,丝毫无间之目的。

故明三节为练者首要之事。

八、“三节”之用

明了“三节”的关系之后,还要训练“三节”之用。各家拳法都有由头到脚的各处用法,太极功更不例外。周身上下“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已经说明不仅是“三节”之用,而是由“三节”能用之后,做到周身处处皆可用也。

太极功系有多种操练手、肘、肩、胯、腰、腿、膝、足等功夫。其中包括势功的训练、桩劲功的训练,以达到周身皆用之目的。

太极功系尤其重视“三节”互用之法。如:以根打梢、以梢打根、以中打梢、以中打根等各种变术。谚曰:“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这充分显示了太极功“节节贯串”又“完整一气”的练法,以及其在推手和技击裡的用法。

九、打手时须明察对方“三节”之用

在明“三节”之后,当与人对峙时,应以己推理及彼。即所谓“既知己又能知彼”。当推手或技击时,应仔细察明对方之来势或来劲,他是用手、肘、膝、足等甚么位置攻击我的。然后才能以准确又快捷的打法还击取胜。

在推手练习里,要把明察对方“三节”之用练到精熟。如:彼力由何处而发?由手还是由肩?由腰发还是由脚发?……察明之后,始采取巧妙的方法去应对。对方用“梢”,我或者对待以“根”;对方用“根”,我或应对以“梢”;对方击我“中节”时,我或以“梢”或“根”变换应对。总之虽变化万千,而理为一贯。

十、释“三门制决”【重点】

太极功系的先师杨露蝉、杨班侯、杨少侯祖孙三代秘传的打手要法里,有“三门制法”之术。

所谓“三门”者,主要是对人体上肢而言的。

“三门”是:手 (腕)为头门;肘为二门;膀(肩)为三门。

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打技击,上肢即手、肘、肩是重要的武器。当与人对峙时,能够制服对方的手、肘、肩是致胜的条件。但是如何制服对方的“三门”呢?简要言之即:头门手(腕)要拿;二门肘要断;三门膀(肩)要制。

在太极功系里有些势功和劲功是属於制“三门”的功法的。如:劲功中有拿舔手、扭转下擖等功法,都是拿对方手和腕,使其反背甚至断伤。又如:玉女投针之下截手和扭转下博的下擖手,为断肘之法。又如:斩钢截铁的双斩手,是截断肩膀之法。其他如在打手或推手中使用的“穿”、“垫”等技法,都是制“三门”的很有效的方法。

十一、打手时宜分层对待

在太极功系里的打手和技击时,有“分层”对待的技法。“分层”指的是首先须从生理上懂得自己身体的层次,然后再学会依生理之层次去对待对方。

简要言之,人体四肢由里及表之层次为:骨髓、骨体、骨膜、韧带、肌肉、真皮、表皮、毛发。故当与人应对时,应当以敏锐的触觉去分辨对方力度之深浅;要能依照所承受外力的层次去对付对方。如果按来力的薄厚论,通常应该是:对方之力入我骨上,我应当以骨应对;对方之力入我筋上,我则应以筋应对;如入我肌肉,我应以肌肉应对;如仅及於我之皮肤,我应以皮肤应对。反之,如果对方之力仅及我皮肤,我以骨去应对则“过”。如果对方之力深入我骨,我以皮肤应对则“不及”。

“分层”对待之目的是为避免因应对失误而产生僵、整、弱……等病。“敌重我重”、“敌轻我轻”在应对上可少出弊病。当然功深技精者,在“敌重我轻”或“敌轻我重”时,仍可取胜,这是一般情况下的特殊情况也。

十二、杨少侯宗师之打手“抢位”

杨少侯宗师承受其祖父杨露蝉、其伯父杨班侯、其父杨健侯之家学,其拳术以凌厉脆快、出手见红而著称。杨少侯宗师在打手时,有“抢位”之绝招。

“抢位”原俗称为“衝(读入声)子”。其方法是:当与对方应对时,首先要从对方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几个方面的空间,进行“抢位”。“抢位”即“抢占”,占领对方的空间,将对方驱逐出去。太极功系多用“抢位”之变术,迫使对方失重、偏斜、倾跌而后制服之。

太极功系里精於此术者,能“以势抢势”、“以劲抢劲”。运用巧妙时,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初学“抢位”的人,要先练习“以势抢势”,即用自己的“着(招)势”去抢对方的“着(招)势”空间。待自己由“着(招)势”抢位纯熟“懂劲”之后,再练习“以劲抢劲”。

抢“劲”的空间位置,多在与对方的接触点上。故抢“劲”的技术,就是打手里“抢点”的技术。这种技术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学者宜笃行之。

十三、对峙时的“入字诀”

太极功系在训练学者练习推手或散打技击时,多授予“入”字诀。

“入”者,入侵之意。杨少侯宗师的打手绝活“抢位”之法,效果固然显赫,然在“抢位”时,若含有“入”劲,则效果更佳。对峙时如果只“抢”而无“入”,则往往易被对方逃脱。

“入”是法,也可称为劲。“入”劲如水,逢洼下潜,无孔不入。

“入”劲也可称为“钻劲”。当与他人对峙时,如遇对方的势或劲中,出现“凸凹、断续、缺陷”时,或有“顶、偏、丢、抗”弊病时,我则应乘机“抢入”。乘其“病”而填满之,然后“发打”。与他人推手时,对方往往以“滑”、“软”、“逃”化走我之“发、拿、打、放”。我应乘机而“入”,填满之后,復攻击之,始可奏效。

打散手技击时,我应以粘黏手先“粘”住对方,察觉对方出现“病”情时,迅速“入”手而击之可也。

十四、打“根”法

根者,我与对方之重心也。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皆在於脚。“其根在於脚”即此义也。

在推手和散打技击时,对方无论变换何种拳势,总是先要扎好根而后发手。故打手时双方都必须在重心稳定之后,始可以谈攻守。故当与他人应对之际,我必须先察明对方之“根”的所在位置,再以有效之技术击之,其人必不能自保。

经验证明,如对方在推手或技击时,其重心在前脚,如弓步、我应击其前脚;对方重心在后脚,如:坐步、虚丁步,我应击其后脚;其重心在两脚,如马步,我应击其双脚之中间。

打“根”法所难者,乃对方於变换重心之际,移动步法之时,我应审明、听准其重心之所在,於一刹那间击准其根。以求一击即中、击则立仆。

十五、太极功系的太极拳打法

太极功系的太极拳打法主要有发、拿、打、化。除此主外还有抓筋、按脉、断骨、截膜、擒拿、闭穴等多种手法。

应对时太极拳所攻击的部位,与其他拳术所攻击的部位大体相同。惟太极拳重点攻击的部位有:头顶、两耳、咽喉、中脘、两肋、前阴、腰肾、尾闾等处。然学者不可以轻试,以免伤人。至於断肢如:折指、剪腕、创肘、断肩、蹴烃、踢踝、跐踏足趾等法,亦不可轻试。至於擒拿之法,即以轻巧之法制人於反背(反关节),再加之刚劲,断其筋骨,更不应轻试於人。太极拳击点之穴位诸如:死穴、哑穴、晕穴、闭穴、咳穴等,多位於眉间之“印堂”、胸部之“华盖”、肩部之“肩井”、腹部之“中脘”、胎部之中“环跳”、档部之“会阴”…‥等处。点穴法虽多已失传不用,但学者仍不可以轻试。至於太极拳的拋掷手,即发放手,其所攻击之部位与上述杀伤手之部位类同,只是不使用刚劲、重手,而是牵动对方使其失重,令其跌仆而已。

十六、太极功系的太极拳打法之三层次【重点】

太极功系的太极拳之打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打法是势打,即用“势”和“招(着)”去打击对方。所谓“论一势之得失、求一招(着)之胜负”,这只是初级功夫。

用“势打”时应注意的是:必须看管住对方的上下肢,即要看管住对方的手、肘、肩和足、膝、垮,以防对方的攻击。故“势打”有必须管手和管腿之说。

第二层次打法是劲打,即不论对方用甚么势、甚么招、甚么力,我只用劲去应对时,则无须管对方的手或腿。所谓“不用顾盼凝合,信手而应”也。

第三层次打法是气打,……,此打法近乎“阶及神明、应物自然”矣。

十七、略谈打手中的拿法

太极功系里“拿法”也是打手重要的手法之一。拿者,擒拿也。“拿法”是以轻巧之劲,使对方的一些关节,如掌、腕、肘、肩、腿等部位,反背其关节而加以擒制之谓也。对方被“拿”则无反抗之能力,听任我之“发打”。若施以重手,则断骨截膜矣。

“拿”关节有正、反拿法之分。如拿腕,顺其势向内旋拿者为正拿法。反之,顺其势向外旋拿者为反拿法。应对或练习推手时,如拿住对方任何部位,在拿之后必须加以“穿劲”。如无“穿劲”,则容易被对方滑脱。

擒拿之法,在各家拳术里,皆有其独特之处。在与他人应对时,必须注意不可被他人擒拿住。应当在被擒拿之前及时抽走为妙。假若自己的手腕被拿,则应顺对方手的开口处,即小指侧抽走。切勿由其手的闭口处,即大指虎口侧抽走。盖因对方小指侧易开,而对方大指虎口处难抽之故也。

十八、论“掌”法

太极功系和其他拳种一样,在掌法上有各种掌形。如:势功里有平掌、立掌、侧立掌等。

其他拳术又有柳叶掌、鹰爪掌、虎爪掌等。在掌的用法上,不外是上掛、下劈、左摆、右抹、中按等法。上述种种为武术中“掌”的共性。

太极功系的掌法,除有拳术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既有掌之用法,又有劲之用法。

大极功系的掌法,除斩、截、劈、剁等重手外,还有指、掌、腕三节之用。

故掌有“一掌四用”之法,即:点(指)、击(指根)、推(掌心)、按(掌根)四法。应用时掌的四劲要连发,故有“四法归一”之说。

大极功系的用架(快拳)的“杈子手”,主要以“指”为其用。要求劲由指发,无坚不入,杈子手又分单杈手、双杈手、连三枚、上下杈、左右杈等,变化多样,堪称一绝。

太极功系练者如遇上述各种掌法时,以“一砍破四用”之“砍”法破之。砍劲须於操功中求之。

十九、论“钩”法

太极功系里的“钩”法之用,世间多不知晓。盖因前辈先师们很少向外界公开之故。

太极功系势功里的钩法,主要有实钩与虚钩之分。实钩为松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聚拢实;虚钩为松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虚拢。

“钩”法有六用:

1、钩:以小指指根,向内旋钩拿。

2、掛:以腕根下掛,以备发放。

3、锯:以腕之尺骨侧,向下贴紧而锯之,今对方下仆。

4、错:以腕之尺骨侧向上反旋而错撮之,令对方反仰而倾跌。

5、抖:以腕之挠骨侧,向上抖击对方之头面,或贴紧而抖放之。

6、弹:以大指向上向后反弹,用於发放靠劲,弹指之谓也。

二十、论“拳”法

拳者,捲拢五指而紧固之,以其击对方,谓之拳或捶。拳之形分“掐拳”即五指聚拢,大指扣於二、三指之中节;“钉拳”即五指平拢,将中指之第二节突出;“豹拳”即各指之第三节伸直,仅钩曲五指之上二节。太极功系里拳法之用,亦与其他拳术类同。

但世传太极功系的拳法,有以下“五捶”之用:

1、搬栏捶:搬拦捶分进和退的搬、拦之用法。捶法为扣打之点。捶,即崩捶也。

2、肘底捶:肘底捶分立捶和平捶。立捶以拳面向上拋击;平捶是以拳面向左右拋击。此捶即衝捶也。

3、撇身捶:此捶妙在身法上之撇身。用法是攻击由身背后的入侵者。此捶为劈捶。

4、指裆捶:此捶向前下扣击对方之阴部。指裆捶即撞捶也。

5、栽捶:此捶乃下砸之用。栽捶即砸捶也。

二十一、论“腿”法

太极功系里十分重视腿功的练习。太极功之势功“定势”练法和太极功多种桩功,目的是练腿的稳定。

练者须於腿桩稳健之后,才开始练习腿法之用。大成先师张三丰,在“十三势”之外,加入了七种腿法、即分脚、蹬脚、二起脚、披身踢脚、转身蹬脚、十字摆莲脚、双摆莲脚,使太极拳“十三势”,又融入了腿功之用。

太极功里另有腿功操练法,如左右钩踢、左右斜弹、盘踢钩掛、钩掛外旋等腿功。这些腿功,无论是踢、是弹、是盘、是掛、是旋、是蹬……全部是短腿的用法。在应对时很少使用高腿,因为用高腿的危险性较大。

太极功系要求以腿当手之用。腿上也要练好粘黏连随和发捆打化等功夫。这些都是太极功系里独特的腿法也。

二十二、论“膝”法

太极功系对膝的训练也十分重视,要求将膝练得既灵活又坚韧。因为在练势功或打手应用时,无论自己的身步是进退、转移、腾挪、应战全赖膝之纵横前后。

正如拳论所说:“踪之於膝”也。太极功用架(快拳)中的凌空腾跳步为疾速进击之术。又如二起脚(俗称二起蹦子),为快速连踢之法,这些技术都须要膝部的敏捷与坚韧。

“膝”之打法有撞、摆、顶、拨等。与人应对时,如须发腿,一般应在发腿之前,先加以膝打。然后再顺其势之走向以腿法击之。

太极功系里有练习“推腿”的功夫。推腿如推手,即两人在练习时、以腿相贴,而后进行往復推揉之训练。其目的在於训练腿部的“粘黏连随”和“发捆打化”,以备应对时之用。

二十三、论“足”法

太极功系里有多种“足”的用法。足趾、足掌、足底、足跟各司其用。盖因足为人身之根,诸功之母也。

太极功系要求:足趾要松,其用法以钩、以拨为用;足掌以踢、以摆、以拨为用;足底以截、以踏、以踩为用;足跟以蹬、以盘、以掛为用。变化之多,犹如手掌之用也。

而其要者,太极功要求无论势、劲,必须皆由根(足)发。“根起根落”,“万变不离其根”。正如拳论曰:“其根在於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足的重要性明矣。

太极功中有步功名“九宫八卦连枝步”。其步法轻灵奇巧、变化环生、疾徐有度、攻守皆宜。练太极功者应精熟之。

二十四、太极拳推手是技击的训练法

太极拳推手,也有称为太极拳挡手或太极拳揉手的。太极拳推手是训练太极拳技击应用的一种训练法,并不是太极拳惟一的打法。

太极拳推手时,通过二人互相推揉两臂和身体,练习听劲、审敌渐至懂劲和掌握发拿打化的基础技巧,然后再深造并逐渐掌握和精於打手搏击的目的。

有些人认为太极拳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打法,是欠妥的。

各种拳术的打法,多为散打,而无推手。摔跤讲摔。太极拳不可以用推手与他们应对,而应以太极拳的各种打法去应对。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以静御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去制敌取胜。

过去老前辈授徒时,要求弟子打三年轮,即“四正手”与“四隅手”,不准问劲。主要使练者练好粘黏连随,无顶偏丢抗。通体顺遂,并达到良好的听、审能力以后,才可以进一步练习发拿打化。实践证明这样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二十五、要和三种人练习推手和技击

经验证明,和三种不同程度的太极拳练者,去互相练习推手和技击,是练习太极拳推手和应用的一种方法。

1、高於自己水平的人。如和自己的师长与益友去练习,抱着虚心请教的态度,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以提高自己。

2、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相等的人。如和自己的师兄弟、同学、朋友,大家水平差不太多,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和低於自己水平的人。要抱着帮助别人和谦虚的态度去和这些人练习。这样可以把自己学到的技术,通过练习,印证其实效,提高自己推手和技击的能力。

二十六、太极拳之推腿法

太极功系里的太极拳,除有推手的训练之外,还有推腿之训练。太极拳推腿训练法,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即便是太极功系的门徒,其功夫不到一定程度,也不轻易传授推腿法。

推腿法的训练目的是使练者能“以腿当臂”、“以膝当肘”、“以脚当手”。经过严格训练以后,使练者的腿、膝、足既能做到粘黏连随,又能做到发捆打化。以期达到周身皆是“拳”,无一处不能应用的目的。

太极拳之推腿法,为二人配合对练的一种方法。

练习时和推手一样,将彼此左腿或右腿之膝下外侧(足三里穴处),面对面各出一步相贴住,而后互相进退身,以两腿相推揉。这种推腿法又名“左右平轮推腿法”。

另有“插肩提腿推腿法”:二人练习时,面对面各以一手搭於对方的肩部,然后提起所推之腿,以上下方向之立轮推揉。这种推腿法又名“上下立轮推腿法”。

二十七、谈谈打手的“动急急应”与“动缓缓随”

太极拳论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些经典名句,讲的是太极拳应用与推手的基本原理。要做到上述标准,最主要的是要将“粘黏连随”练好。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之中,还有“急”与“缓”的速度问题。前辈先师们说:无论行功和快架,无论打手和应对,都要练到既能“真快”又能“真慢”才成。

所谓“真慢”,“慢而不滞”;所谓“真快”,“快而不浮”。

“真慢”与“真快”必须仔细留心长期不懈地从行功、用架(快拳)、散手、推手中去追求,从磨炼中逐渐练到身上,切不可急於求成。待练就心定、意浮,才能以静制动,机先动静。

练就各种功法,才可劲锐气活。《八字歌》曰“果能粘黏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如果能够做到“随曲就伸”,则应对时可以“无过”、“无不及”矣。

二十八、万变不离其根

太极功系的各种功法,都要求必须“根起根落”。所谓根,是对重心而说的,也就是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生动说明了根脚的重要性。

在势功与打手和应用时,无论变“势”或者是变“劲”,都要“根起根落”,“万变不离其根”。打拳之余要看和美太极。

势功中的各种动作,如:起、落、进、退、曲、伸、俯、仰,都要通过虚实、开合由“根”上变。打手与应用同样要求“根进根退”、“根转根换”、“根拿根放”。由“脚”上变看一招一式、发劲,对攻守皆很重要。

太极功系所谓的“劲”是学力,即带有术技巧的力量称为“劲”。劲是含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总和,亦即学力加反作用力的“合力”。反作用力产生於脚的下踩。拳论曰:“其根在於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这已说明了“根”在势功与应对上的作用了。

二十九、推手时要“对待无病”

太极拳推手练习时,要求在对峙时不要出现毛病。“病”者,手上的凸凹、断续、缺陷,所谓三大病也。所以在练习推手的粘黏连随时,必须避免产生上述毛病,以免为人所乘。

推手练习还有“顶、偏、丢、抗”四大病之说。

顶:势与劲在对待时冒头,产生顶撞。

偏:势与劲在对待时偏离而失中。

丢:脱手而失掉“粘黏连随”。

抗:以拙力相对抗。

以上诸病直接影响了“发拿打化”的效果。推手时自己要力求无病。如对峙时发现对方有上述的“三大病”、“四大病”时,应及时乘虚而入,机不可失。

当然在对峙时,我也可以用“触动”之法,有意识地制造对方出“病”,以利我之击发。

三十、先发先至与后发先至

太极功系在应对打手时,最重要的法则,是要求做到“先中先”与“后中先”二法。

先中先,即“先发先至”也。就是说打手时是讲究“主攻”的,而不是一味的等待。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太极拳一定要“走而后发”。这种观点是消极的、被动的、错误的。太极拳打手也须采取主攻,出手要占先,一定要做到“先发先至”,即必须抢先命中。“先发”而不能“先至”,则容易铸成大错也。

“后中先”,即“后发先至”也。太极拳是以静制动的功夫,但必须要“机先动静”。对峙时虽然是待机而动,但必须於“后发手”时,要先命中对方,务求后发而先击中敌人。

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又曰:“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里”。故在应对打手时,只要求做到一个“先”字。学者宜三思之。

三十一、重手不接

重手不接是太极功系里打手的重要原则。因为太极功系里的打手,是以柔克刚、以邢制砌、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术。不主张以功力制人,纯以崇尚变化和利用技巧取胜,非“力大胜力小”也。有人认为“四两拨千斤”之术不大可能,认为没有“万斤力打不了千斤力”,实是对太极功系的打法既不清楚,又有所误解。

太极功系对待重手,原则上是不接其手,但是不接,非不打也。避其锋芒、引其落空,或顺势而粘之、或诱导其失重,然后循其漏洞而击之。总之,“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的打法,其术精矣。

故重手不接,宜空其力而击之、宜引其力而击之、宜截其力而击之、宜先其力而击之……等等,要看对待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随机应变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三十二、逢丢必打

逢丢必打是太极功系里打手应用时的重要法则。

太极拳推手是训练听劲、审敌、粘黏连随、发拿打化的一种方法。推手时如遇对方“丢手”(抽手)、其动机必欲击我,当此之际,我如不“发打”,必为人所乘。故必须“逢丢必打”的原则去对待,才不会失误。当与人散打技击时,太极功练者多善用粘黏手接对方之来手。如对方突然抽手,我亦须迅速击之,否则必遭到打击。

所谓逢丢必打的“丢”,包括对方“势”、“劲”上的“抽、撤、软、离、空、断、凹、逃……”等现象。遇到上述情况,都谓之“丢”。故必须及时击之,以防对方抽手再击我。故逢丢不打,乃打手应用中的大错,学者应特别留意。

三十三、推手时的设“轴”法

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多数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二人搭手时,产生了接触点之后,在接触点处,不是顶住推,就是跑点推。顶住推,就是力顶力;跑点推就是你软我也软。其结果是很难练到使用“十三势”去提高技术。

如果双方都能刻意地在接触点处设个“轴”,利用接触点的圆心为“轴”,先去“定”住对方,并且向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变转,这样既能走化对方,又能使对方变到不利的位置上。即我顺人背时,那么发拿打化,岂不是可以得心应手了。

设轴,要顺应对方之来势或来劲去变化。轴大体上可以分为:平轴(平面接触点);立轴(立面接触点);斜轴(侧面接触点)……等;这些可称之为“有形轴”。

在散打搏击时,彼此没接触上的时候,利用离、空的手法设的轴称为“无形轴”,这是太极功系里的高难技术。总之,设轴的目的,是使对方在十三势的变化中,失重、倾斜,以利我之发拿打化。

三十四、打手的“垫”字诀

所谓“垫”字诀,就是当与对方打手或技击时,自己的两臂与对方相搭,或者是自己的臂部、腕部等处,甫被对方抓住或拿住之际,我迅速设法在对方的臂部,用手加一力点,这个加上去的力点叫做“垫”。

“垫”可以加在对方的小臂、上臂的任何部位。加“垫”是刺激对方,。泄力、回力、分力、截力,或“合”其力使其僵整,以利我之还击。

加“垫”时,要先用“度、量、衡”的方法,察明对方来力之尺寸、大小、轻重等,然后以适当的“垫”加於其身。如果情况不明又使用的不恰当,“过”与“不及”,皆会失效。

故所加的“垫”要分大小、薄厚、轻重。应在实践中去体会之,要熟练掌握加“垫”的技法才好。

三十五、打手的“穿”字诀【重点】

太极功系里在打手与技击时,常使用“穿”字诀。

穿就是用某种手势,或由双方接触点处,以劲去穿连对方,包括其关节或部位,使其多个关节或部位,经我之穿串而僵滞,以利我之“发拿打化”之用。

当我与对方打手或技击时,如果对方来势或来力击我,我多采用松散关节或接触部位的方法,去走化对方的攻击。反之,我如能在应对时使用“穿”字诀,即设法将对方多个关节或部位穿连而僵滞,则对方必然无法走化而为我所乘。

穿的部位,由接触点以“劲”穿对方的顶、肩、腰、膀、膝、足等,如:拿住对方的手,穿其肩、顶;擒住对方之臂,穿其腰、胯……等。精彩尽在和美太极 赶紧关注和美太极。

散打技击时,要在粘住对方、或擒拿住对方之后,再变势、变劲而穿击之,可获全胜矣。

在打手和技击之“穿”字诀的用法里,有“打弓弦”和“打弓背”两种方法。

所谓弓弦、弓背,是比喻对方的两手和两肩。如与对方的左手搭手后,由左手的接触点到对方的右肩,形成一“弓”形状区域。此时由接触点处,以“劲”经对方胸前,穿击其右肩时,似沿“弓弦”路线发劲,谓之“打弓眩”;如果由接触点处,以“劲”经对方臂之外侧,环击其右肩,似沿“弓背”路线发劲,谓之“打弓背”。由左臂之内外侧,“穿”击其头顶,也可比喻为“打弓弦”或“打弓背”。这些“穿”打的方法和名称,都是前辈先师们留传下来的,语言朴素,方法精绝。

散打技击时,必须先粘黏住对方的来手,我用势或劲制住其手臂之后,再变劲“穿”击之。顺应其势,打其弓弦或弓背,始可奏效矣。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