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东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同时也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家林语堂说过:“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尽管在长达40年的仕途中,有33年的时间遭受贬谪,
生活充满波折,但他始终保持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未改变。走到哪,写到哪,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烧饼……
这些美食都与他有关!
01 苏东坡VS猪肉
苏东坡对猪肉的喜爱众所周知。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这首诗是在一次与友人的聚会上,
苏东坡品尝到了竹笋焖猪肉
这道客家美食后即兴创作的。
短短二十字,
便道出了对于这道美食的喜爱。
在苏东坡与猪肉的故事中,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东坡肉”了。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期间,
由于当地羊肉价格高昂,
猪肉价格低廉,
他便经常购买猪肉来满足自己的食欲。
尽管儒家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
但苏东坡却乐于探索烹饪之道,
甚至专门撰写了一篇《猪肉颂》,
分享制作“东坡肉”的经验: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这首诗中,
苏东坡详细描述了烹饪猪肉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将锅彻底清洗干净,
加入少量的水,
用木柴慢慢加热,
耐心等待肉质自然成熟。
在烹饪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
小火慢炖是关键,
这样才能确保猪肉的质地达到最佳状态。
看这专业程度,
还得是我们美食博主苏东坡会吃啊!
02 苏东坡VS荔枝
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
对惠州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美食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苏东坡不仅深入体验当地生活,
还特意前往罗浮山下,
品尝那酸甜可口的枇杷、杨梅与荔枝,
并为此写下了著名的《食荔枝》一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的荔枝久负盛名,
果皮鲜红,果肉雪白,汁多味甜。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荔枝的喜爱,
甚至表示愿意为了每天能吃到
三百颗荔枝而长期居住在岭南。
这不仅是对荔枝美味的高度赞美,
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看似轻松实则无奈的情绪。
此时的苏东坡已年过半百,
经历了仕途的多次起伏,
内心深处渴望远离尘嚣,
寻找一片宁静之地。
他说愿意“长作岭南人”,
实际上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逃避,
苏东坡就在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徘徊,
只能将这份复杂的情感寄托于
眼前这小小的荔枝之上,
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苏东坡与岭南荔枝的故事,
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也使得荔枝成为了岭南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直到今天,
每当提到岭南的荔枝,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苏东坡,
以及他那充满诗意的生活态度。
03 苏东坡VS生蚝
苏东坡在62岁时,
被贬至徼边荒凉之地儋州。
虽年事已高,仕途无望,
但仍“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豁达的精神帮助他熬过了这段时光。
食蚝也成为他的生活乐趣之一。
苏东坡对东莞友人
用来款待自己的生蚝念念不忘。
根据记载,
他在给小儿子苏过的信中提到了生蚝之美:
“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
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苏东坡
初次品尝生蚝时的惊喜与满足。
关于苏东坡与生蚝的故事,
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版本。
据说,
苏东坡担心如果其他人知道了
海南有如此美味的生蚝,
可能会纷纷请求被贬到这里来,
与他争夺这份美味。
因此他特意嘱咐家人和朋友
不要告诉朝中的大臣们。
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证,
但它很好地体现了
苏东坡苦中作乐、自我开解的精神。
苏东坡的一生,
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
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简单两句话概括了他一生的宦海沉浮。
千百年光阴流转、时代变迁,
但我们与苏东坡一样,
对于“吃”这件事
始终保持着不变的热情与追求。
无论是日常的一茶一饭,
还是节日里的丰盛佳肴,
都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瞬间。
有天大的事,
也等吃完饭再说吧!
责编|王若羽
责校|杨 森
审核|李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