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180师的厄运,是抗美援朝战史中热度极高的话题,与长津湖之战不相上下。本期开始,笔者将重点就第五次战役回撤阶段,二野各部队的表现作一讨论。
十五军在第五次战役一开始打得并不顺,但在回撤阶段却有高光表现,这与军长秦基伟的个人能力有直接关系。
一、十五军入朝
秦基伟和梁兴初一样,是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初代纵队司令员、仍以军长身份上朝鲜的军事主官。
二野派上去的三个军,六纵、十二军的初代纵队司令员是王宏坤,八纵、六十军初代纵队司令员是王新亭,秦基伟将军自九纵组建之日就担任司令员,直到1953年8月升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级别仍为正军级)。
为什么要说这件事?
1947年8月的纵队司令员,意味着什么?经验、底气、意志。这些素质,和现代化战争对军事科技提出的要求一样,在朝鲜战场都是非常宝贵而稀缺的。
西南军区在挑选入朝部队时,秦基伟的个人能力和指挥特点,就为十五军加了分。
九纵长期以来跟着四纵后面打配合,是陈赓兵团的小弟角色。解放西南后在四兵团内仍是老三,前面是十三军、十四军。1950年10月,西南局接中央命令开始研究抽组部队入朝的问题。要挑西南军区、老二野的代表队,十三军、十四军都是老四纵发展出来的,战斗力肯定没问题,应当让他们去,为什么最后抽的是十五军呢?
目前比较权威的有关秦基伟将军和十五军的军史著作,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百战将星秦基伟》和《秦基伟回忆录》等,主要说法是,十三军兼开远军区、十四军兼滇西军区,只有十五军仍保持独立的野战部队建制。不过据秦基伟将军回忆,西南军区已经内定他担任西南公安军司令员,指挥十五军在内的一共5个师的部队。
从便利性上看,仍处于野战部队状态还未地方化的十五军入朝最方便。
这当然是主要原因。不过时任四兵团政委谢富治的一番评论,为十五军加分也很多。谢评论秦基伟:“老秦这个人,政治上成熟,作战上有招,带兵可靠。”
邓政委后来拍板定了十五军。
作战上的有招,给后来十五军在朝鲜战场的种种遭遇预留了非常好的生存机会。
1951年2月十五军从西南北上,秦基伟在进军之初就来了一记妙招:巧换师长。
十五军原辖43、44、45师,43师被西南军区留下作为地方主力,继续剿匪,另把第十军的29师调入。43师是当年秦基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时的独一旅,一直是秦司令手下的主力,留在云南,有点肉疼。而且从作战上讲,老部队好指挥。秦基伟回忆时如是说:“从作战出发,很希望十五军齐装满员入朝,因为干部熟悉,特点熟悉,调度起来心中有数。”
想要回来,没办法,因为十二军、六十军都有类似情况。
秦基伟折衷处之,推荐29师师长周发田升任十五军副军长,把在云南剿匪的43师师长张显扬要回来,接任29师师长。
这绝非什么小聪明,后来180师的悲剧证明,在危急时刻,部队军政主官用熟悉的、有经验的人有多重要!
二、十五军表现如何
谢富治评价秦基伟的“作战上有招”,在入朝初战中就得到充分展现。
在朝鲜和美军打,与国内打国民党军有什么区别?很多将领反映,最突出的是防空。在国内,白天基本上可以正常行军与作战,因为国民党军空军侦察和轰炸都作用有限,部队可以放心大胆地行军。在朝鲜则不然,我军无制空权,而美军空军是世界最强,白天几乎不敢行军,一旦出现大部队必然被炸。很多军、师级指挥员的座车都有被炸过的经验,包括秦基伟的车,也被炸得翻到沟里。
秦基伟率十五军向前线开进过程中,屡屡被美军飞机轰炸。飞机来时,指挥员一声令下,行军纵队马上四散而去,待敌机飞走,敲锣打鼓收拢部队,却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行军。来两波敌机,半天时间就浪费了。
十五军一开始也挺发愁,后来秦基伟指导大家总结经验,发展出了系统的对空射击战术,把高射机枪、轻机枪和其他轻武器综合起来使用,找准时机对低空飞行的美机进行打击,迫使美机不敢再低空扫射,只敢飞高了进行轰炸。
由于此事和第二次战役关系不大,就不展开说了。只举一组数据。
据统计,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参战的11个军,通过各种方法打下的美军飞机共436架,其中击落308架,击伤143架。十五军共击落击伤83架(其中击落56架),接近五分之一。战绩很亮眼。志司对十五军的做法很感兴趣,转发了《关于十五军对空射击经验的通报》,给十五军记集体一等功。
第五次战役十五军前两阶段的进攻作战,都没有达成战前筹划的目标,第一阶段打美三师,按秦基伟将军的日记所载,连续攻了一个星期,只歼敌800余,俘敌95人,战果微小。十五军付出1400余人的伤亡代价。
第二阶段攻势打美军2师38团,并要割断美2师和陆战1师的联系,此战给美38团造成1000余人伤亡,俘敌240余人。
我们重述战史,不能搞为尊者讳那一套,只说亮点不说不足。即使秦基伟将军本人,公开出版的日记,也没有讳言组织进攻的缺点,战争亲历者最明白客观总结、真实总结的重要性。
两次进攻作战都有很大不足。第一次进攻,秦基伟将军总结了四条不足:
1.军师两级对部队使用不当,担任主攻的部队不强,迂回的部队也不强。攻也攻不动,兜也兜不住。
2.出击时间太晚,夜间战斗时间短,白天没有乘势扩大突破口和迅速解决被分割之敌。
3.部队缺乏经验不顽强,当战机创造成功后没有坚决的打击增援和反击的敌军。
4.通信联络糟糕,师团互不了解情况。
第二阶段进攻,十五军主要的不足是,没有形成有力的穿插,搞成了一线平推。
原因说起来也不光是十五军打的不好,而是失了地利。十五军负责向南穿插,但道路很挤,全军挤在一条三级公路行进,本身就十分拥挤,还要给兵团主力十二军优先让行,秦基伟乘坐的吉普车都被挤在路上动弹不得,这样的行军速度,很难达成快速穿插。
兵团分配下来的作战任务也比较难,美军在加里山凭高设防,又有优势大口径火炮和飞机,十五军处处仰攻,伤亡很大而进展很慢,三兵团责怪十五军打成了一线平推。没办法,拿什么推?十五军和十二军一样,一线指挥员都不太习惯把炮兵拉到位了再开战,能靠冲锋突击的就不想麻烦,国内战场十几年养成的,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十五军三个师的战斗力在严峻考验面前也显出了层次,44、45两个师都各有不错的表现,唯29师不尽如人意,冲也冲不快,打也打不动。当年某些纵队在中野被冠以姑娘纵队之雅号,纵队司令被调回后方当省军区司令,不是没有原因的。
也一定程度上证明,秦基伟换29师师长绝对有必要。
三、成功回撤
真正的考验在回撤阶段。
东西两线三个兵团11个军,基本上都承受了这样的考验。十九兵团方面铁原阻击战,显示了老杨哥关键时刻稳如泰山的意志定力和指挥水平,九兵团方面一雪前耻,华川阻击战打出二十军作为三野第一军的实力和水平,终于以硬功夫站到三十八军、三十九军这些顶级作战单位的水平线。
三兵团一言难尽,180师的悲剧是多方面的,这个我们后续会专门展开说一说。
从应对水平来看,十二军无疑是最好的,比如,34师尤太忠在第二阶段末尾提前判明形势主动撤军,并在北汉江渡口血战美陆1师保证渡口;31师91团深陷敌后,却能基本保持编制安全撤回,等等。
十五军各师与六十军180师邻近,本来也极有可能被美军咬住,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秦基伟是怎么把十五军带出来的呢?
首先是提前判断情况,动作比三兵团命令的快了一天。有人据此指摘,十五军提前一天行动,使180师的侧翼暴露,这是该师悲剧的一条原因。是不是呢?并不容易言说,我们是事后诸葛亮,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如果十五军哪怕晚一天行动,与180师互相照应,便不会有那么大损失。但在时人角度,三兵团对下的通信基本上都断了,180师与侧翼的十五军又没有沟通联系,谁来告诉秦基伟180师的情况呢?
观察秦基伟将军在1951年5月23日、24日的日记,只零散记了一些回撤途中的感受,很简短很潦草,甚至大部分是回顾两个阶段进攻作战情形的。这反映了什么?回撤途中,他对战场左右邻的情况并不清楚,并不知道就在他身后发生了兄弟部队一个师被围的极危情况。
没必要苛责人家十五军。再说了,如果晚一天行动,会不会有更大损失?
其次,就是秦基伟组织回撤动作神速。
秦基伟回忆提到了两个很有意义的点。
第一是部队接令后行动很快,从上到下都雷厉风行。十五军参谋长张蕴钰亲自组织军机关的勤杂分队收拢,坚决抛掉坛坛罐罐,现场点名,人到齐后立即跑步离开。部队的日常养成,是一个很难量化的素质,很能打的部队有时也会出现纪律不严的情况,战斗力一般的部队有时也会表现出整齐化一的表面现象,但好的日常养成在关键时刻绝对能起大作用。秦基伟带兵,给十五军注入了这样的素养。
第二是通信设备。秦基伟回忆说,1948年打郑州时缴获过一批国军通信设备,这批设备关键时刻救了命。他命令全军的报话机全部打开,把回撤命令直接下到各团,一个团长一个团长地叫出来,亲口交代撤退命令,明确撤退路线和时间节点。
这个手段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在当时通信手段简陋的情况下,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凡部队行动,进攻时目标明确,即使队形乱了、上下通信不通,部队也可以基本保持建制,不会乱。退却时不明敌情,建制完整、目标明确、队形不乱,是败中求生的必要因素,否则就是树倒猢狲散,一旦失去组织,管你人多人少,战斗力就不复存在了。
当年西府战役,彭总的司令部被马家军进攻,已经短兵相接了,彭总仍坚持给各纵队下转移命令,一个纵队一个纵队叫通了说明白了,他自己再撤,几乎不免于难。这可不是一军之帅装装样子,那时的命令万金不换!
正是有了撤退时的有条不紊,十五军才能在退却途中就地转撤为防,在芝浦里硬扛美军10个昼夜,取得歼敌5700人的战果,自身伤亡12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