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5月23日,冀中一天五战失四将,八路军在这一天经历了什么

我亦不堪烟火 2024-12-21 10:00:00

华北日军把河北分成了冀东、冀西、冀北(平北)、冀南以及被它们环绕的中央这五个地区,这个中央的平原地带呢,就叫冀中。八路军呢,把京汉、津浦、石德、北宁铁路线围起来的地方称作冀中区,八路军在这儿建立的根据地,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冀中抗日根据地。

“五一大扫荡”刚一开始,第六军分区就把兵力分开了。政委旷伏兆(那可是开国中将)领着二团的760人、一团第三营的500多人、三十一地区队的574人、四十四地区队的425人,这些加起来大概有2300多人,组成了路南指挥部,跑到石(家庄)德(州)路南边的外线去活动了;王长江旅长带着分区司令部、分区特务连、警备旅侦察连、一团团部、一营的600多人、二营的500多人、四十地区队的600多人,这些合起来也差不多2300多人,组成了路北指挥部,就在深(深州)南根据地坚持斗争。

啥是外线呢?就是日军占领的那些地方。日军把主力抽调到咱根据地扫荡去了,他们后方的兵力就少了,这样一来,那儿的敌情反倒没那么严重了。咱内线的部队在根据地跟日军扫荡的部队对抗,外线的部队就到鬼子的后方去端他们的炮楼、搞破坏袭击。这么一拉一打,就能逼着去扫荡的日军撤兵。这差不多都成了根据地反扫荡的固定办法了。

【冀中军区部队】

冀中军区(八路军三纵)是由晋察冀军区代为管理的。在“五一反扫荡”之前,冀中军区的直属部队包括骑兵团、回民支队以及抗大3团。这个军区管辖着第6到第10军分区,每个军分区都有一个主力团和一个基干团,还有三个地区队。另外,各县有大队,区有小队,这里面有脱产的、半脱产的民兵,各村还有不脱产的民兵,他们都会配合行动。再有就是南进支队(16、21团),当时已经去到了冀鲁豫,后来被划到了八路军2纵。

抗战那会,咱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可是个挺有名的主力旅。1938 年的时候,王长江、张存实(这可是个失去关系的地下党员)带着一部分河北民军起义了,之后这队伍就改叫冀中民军了。后来呢,这冀中民军又把博野民军张子元部给收进来了,还加上了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的一部分、吕正操东北军 691 团的一部分,以及八路军 120 师的一部分,这么一整合,就编成了冀中军区警备旅,同时还兼着第六军分区。

警备旅的一团那可是主力团,有14个连,人数达到1600多呢。二团呢,是基干团,把营的编制给取消了,这样一来指挥层级就简化了,机关人员也精简了不少。这二团的团部直接管辖着5个大连。

基干团是从主力部队缩编来的,连、排、班各级留下的好多都是原来各团的战斗骨干,这样一来,兵员素质就提高了些;部队的整体装备水平也上去了,那时候基干团每个连至少都有 3 挺轻机枪,还有 2 到 3 具掷弹筒呢;团特务连设有警卫排、重机枪排、通信排、迫击炮排,整体火力可不弱;而且啊,更多弹药都集中到精兵那儿了,步枪是以连为单位统一制式的,各连的口径基本上一样,这也让后勤的负担减轻了。

从后来的情况看,这种小团大连的编制,在大扫荡的时候,能让咱的军队快速灵活地行动。不过呢,这也有问题,那时候咱军队的装备不行,这样的小团碰上日军一个中队,没啥优势,大仗是打不了的。

建国后,粟裕将军曾进行过一些改革,想要让那种建制得以恢复。到了现在,咱们军队的“合成营”,实际上就是那种多种兵种合成的“小团”。

警备旅二团以前那可是主力团呢!一开始,从这团里抽调了一些连队,跟各县大队一起组建了第一游击总队。后来呢,又抽了三个连,和游击总队合编成了三个地区队。这二团的主力是原 120 师的两个警卫连扩编而成的二营,所以战斗力特别强。

晋察冀军区有一种特有的武装形式,那就是地区队。这地区队是由各军分区的游击总队和主力部队抽调的建制部队合编而成的,属于团级编制。一般来说,每个地区队有4到7个连,人员在400到900人左右。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情况中,像遭受重大损失的十分区32团改编成的43地区队,人数还不满300人呢。

地区队的编制和装备跟主力部队差不太多,可不是啥“土八路”。他们跟八路军主力部队就一个区别,那就是他们是不穿军装的“老八路”,而且活动的地方一般就几个县,没法像主力部队那样在大范围内灵活作战。

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第7军分区32地区队在深泽县展开的村落防御战斗。

在冀中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地区队发挥的作用可大了。冀中主力部队转移后,除了24团留下来,其他各地区队就变成了抗日的主要力量。大反攻开始前,地区队又重新穿上军装,整编成了咱解放军的野战主力团。

警备旅 1 团 3 营里新兵不少呢,在三个地区队当中,第 40 地区队战斗力是最强的。从兵力分配来看,一方面是把有实力的部队派去加强根据地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被鬼子一下子全给端了。

在冀中大平原上,两三千人的大部队藏起来可不容易,要是碰上日军合围,想从两股日军中间穿过去那可难了。冀中军区的基干团、地区队呢,那是根据实际情况编的组。这种大概五百来人的队伍,要是碰上日军四五十人的一个小队,能给它灭了;碰上日军一百八十人的中队,能跟它打一仗;要是遇到千把来人的日军大队,守一阵后也能突围出去。

路南指挥部的部队分成了两大拨行动,深南那边的部队分成了三拨:旅长王长江带着旅部和二营,一团政委陈德仁领着一营,团长张子元跟着第 40 地区队活动。

【岗村宁次的谋划】

在1941年的时候,华北的日军对冀中根据地采取了分区“扫荡”以及蚕食的办法,他们建了五百多个据点呢,这数量在华北八路军的各个根据地当中是最多的。

从6月起,日军着重清剿冀中10分区以及冀热察挺进军的平北军分区。10分区的主力差不多都没了,主力32团先是被撤编,改成了地区队,10分区沦陷了。平北学生军10团的团长白乙化牺牲了,一直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甚至还比不上新成立的40团。

从7月起,日军对平西萧克挺进军进行扫荡,9团遭到了伏击,7团也损失不小。这两个团那可都是有红军老底子的队伍,战斗力相当强。9团原本是红28军,刘志丹牺牲后,宋时轮当了军长,本来打算编成两个团(8团和9团),可老陕们不想分开,所以9团成了一个有3500人的大团。等到1944年回延安的时候,9团还不到一千人了。

9 月底的时候,日军凑了七万多人,对着晋察冀北岳区展开大扫荡。聂荣臻总部的一万多人被围住了,杨成武赶紧派了一个团去紧急施救,这么一来,一分区的力量就变弱了。然后日军冲进了狼牙山,狼牙山五壮士的事就是在这次反扫荡战斗里发生的。后面还有杨成武在梯子沟突围,白校花塔山惨案这些,以后再给大家讲。

咱从日军的举动能瞧出来,他们是从北边往西边,围着冀中进行扫荡。与此同时,冀中周边的日军还使劲地搞蚕食。到了 41 年年底的时候,冀中抗日根据地缩小了六分之一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冀中军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都产生了乐观、轻视敌人的想法。1942 年 1 月 17 日,军区给各军分区下达指示,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敌人的大部分陆军,特别是华北的军队虽说不能调到别的地方去,但往华北增兵的可能性暂时没了,兵力也会更加消耗和分散,这样一来,他们在军事上的力量肯定会相对变弱。……敌人组织那种比以前规模还大的‘扫荡’暂时是不可能了,不过小的‘扫荡’,分区的‘扫荡’不但不会停,还会增多……”

这种判断把华北日军为了给太平洋战争提供支持,会更起劲地作战并摧毁根据地的这种可能性给低估了。

2月初的时候,华北的日军对晋西北还有太行山展开了一个多月的“大扫荡”,这让咱们这边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从位置上来说,他们扫荡的是冀中西南那一块儿。

2月11号的时候,八路军总部跟各兵团说,得“别把新形势下敌后的‘扫荡’当成以前那种普通‘扫荡’来看,也别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就对咱敌后的战局估计得太乐观,更不能有麻木的情况”。没过多会儿,日军往冀中地区增兵了,这让冀中军区有了警惕心。所以在4月,连着发出作战指示,赶紧准备反春季大扫荡,可惜已经有点晚了。

咱来说说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

日本华北派遣军要搞这次扫荡,那可是做了很周全的战前准备哟!而且从四月起,他们就接连在冀东、冀西还有冀南搞“扫荡”,就是想让冀中军区觉得这只是平常的“讨伐”,好产生错觉呢!

真是够悬的!3 月份的时候,日军成功把冀中军区电台密码给破译了,也差不多搞清楚了咱各军分区主力部队的大致位置和行动方向。可从 4 月 26 号起,八路军开始进行电波管制,还把密码给改了,这下华北日军没招了,只能指望谍报人员去收集咱军队的情报。就因为这,“五一反扫荡作战”中冀中军区的主力部队才能得以保住,这可算是主要原因之一。

咱来说说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扫荡计划啊:它有这么个打算...... 不过关于这计划的具体内容,我这儿暂时还没法详细展开讲。

第一期(10 天)的时候,110 师团、26 师团、27 师团从西北、北、东北这几个方向往南走,独立第 7、第 9 旅团还有骑兵 13 联队从东南、西南朝着北边去,他们想把冀中八路军赶到提前设计好的、由滹沱河,滏阳河以及石德线构成的三角地带里。与此同时,第 41 师团坐火车从山西往邯郸那边假装行动,为在石德路展开作战做好准备。

第二期(5 天):41 师团和独立第九旅团从西南往东北去,110 师团、骑兵第 13 联队从滹沱河、沧石线那边由北往南来,独立第七旅团从东南朝着北走,要把被挤进包围圈的我军给消灭掉。

第三期(时长 25 天):头一个阶段(10 天),要不停地去扫荡,把八路军彻底给消灭掉;第二个阶段呢,在扫荡八路军的时候,还要使劲推进日伪据点、封锁线这些东西的建设。到最后,让第 41 师团在这个地区变成警备的状态。

【狡猾的岗村】

咱从日军的计划能瞧出来,日本华北方面军谋划的这回大扫荡跟以前可不太一样,他们的目的是把咱的根据地给彻底搞垮,想让冀中变成日军稳稳当当的大后方。

不过呢,咱这边军队从上到下都清楚日军这回气势挺猛的,可也只是把这次扫荡看作是比以前规模稍微大点儿的那种扫荡罢了。

4月29号那天,小日本鬼子对冀南根据地展开了扫荡。这下可好,冀南军区机关、区党委,还有上万名干部战士跟群众,都被敌人给围起来了。这时候,冀鲁豫骑兵团那是拼死往前冲啊,硬是杀出了一个口子。咱的军队虽然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从包围圈里冲了出来。

1942 年 5 月 1 号,小鬼子开始了冀中“五一大扫荡”,这规模那是相当大。而且啊,小鬼子那残忍的“三光”政策,就是从这次扫荡开始的。

在日军扫荡之前,八路军冀西部队,就是杨成武带领的那支部队,先发起了进攻,想要把敌人扫荡的计划给打乱。可没想到,日军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这并没对战局产生啥影响。

冀中部队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没受到啥大打击,还不停地收拾扫荡的日军呢。这为啥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日军这次扫荡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赶”,就是想把咱的主力赶到滹沱河以南、石德线以北、滏阳河以西的那片合围地区。对咱那坚固设防的堡垒村,日军要么派兵看着,要么直接绕过去,朝着突击目标线往前冲。另一方面,冀中军区的部队反扫荡可有经验了,扫荡一开始,各县委就带着县大队、区小队在当地坚守,执行外线作战的主力部队呢,是敌进我进,从日军两支部队中间的缝儿里穿过去。

扫荡刚开始的时候,冀中军区首脑机关带着27团一直在根据地中心那片儿(深县、武强、饶阳、安平)活动。5月7号,发现滏阳河的水位往上涨了,这就说明日军把小范镇附近水坝的水闸给放下来了,让小范镇往上的滏阳河水位升高,形成了一道阻碍。所以呢,冀中军区机关和跟着一起活动的部队,趁着日军还没开始合围扫荡,在5月8号晚上从小范镇南边过了滏阳河,到了滏阳河、子牙河东边的地方,就这样逃出了日军第二期作战的包围圈。

这会儿,日军情报部门咋都弄不清八路军主力往哪儿走呢,就连第 27 师团在 5 月 7 日赶紧给华北方面军发电说:“把各种情报综合起来一琢磨,在三角地带里的敌军主力正往东北方向一个劲儿地跑呢。所以方面军得改作战计划,把第 41 师团调到天津那边去,在子牙河、任邱、河间那片儿把敌军给围起来消灭掉。”就在这时候,岗村宁次和方面军参谋部做出了个挺对但对咱军队要命的判断:“三角地带里的敌人好像知道咱的作战打算开始慌了,部队和老百姓确实有在动,可军区的主力还在三角地带里,所以第二期作战的方针不用变。”

5月10号晚上,日军靠着石德铁路,把扫荡的主力部队第41师团给运到了辛集和衡水之间,然后铺开了。11号天刚亮,各部队就由41师团统一指挥,开始了第二期的作战行动。

【大、小尹村突围战】

抗战爆发后,日本组建了第41师团,这是个三联队制师团,有17055人的定员。这次扫荡,日军把这个师团从山西千里迢迢机动调到冀中,他们下车才几个小时,就立马发动进攻了。这能看出,日军的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挺强,同时也表明这个师团的日军军事素养不低。

41 师团进行了千里机动,这是为了对付大平原的情况以及扫荡八路军。他们专门琢磨出了一种叫“梳篦战法”的东西。啥是“梳篦战法”呢?就是每个步兵中队间隔 500 米散开,大队把各个中队并排起来,把整个队形的正面都给挡住,这样就能搜寻敌人,把敌人往网里赶。为了能让各个大队、中队之间的指挥联络顺畅,还能把兵力集中起来,他们提前安排了第二线部队或者预备兵力。而且,为了加强各部队之间通讯联系的速度和指挥的灵活性,每个大队还编了大概 20 人的自行车队、骑兵小队。要是有需要,就把这些自行车队、骑兵小队分到各个中队去,这样就能加强指挥联络,更好地搜寻敌情,还能切断敌军的退路。

说实在的,梳篦战法就是仗着自己强去欺负人的一种搜索进攻的办法。这战法对日军还挺管用,“在东西长二三十公里,南北长一二十公里的封锁线上,日本兵一个挨着一个,一块儿往中心推进,把庄稼地里的野兔都给吓得到处乱跑”,冀中军区那些坚持在内部斗争的不少部队和大量百姓,都被这张网给越收越紧了。

11 号那天,在深南县的西河头(就是现在的深州市北西河头村),警备旅直属队还有一团二营的 700 多人,让日军给包围了。

白天打仗的时候,日军弄来了四辆坦克,还派了飞机。虽说日机扔炸弹扔得不准,可这也让咱明白,日军这回的扫荡,规模可比以前大多了。

日军的小豆坦克啊,那装甲挺薄的,不过对咱缺乏重武器的军队来说,那威胁可大了去了。在战斗的时候,日军坦克冲进了村子里,团警卫排长付宪清领着战士们,一股脑儿扔出了几十枚手榴弹,把一辆坦克给炸坏了。日军的步兵和坦克配合得可不咋样,坦克倒是冲进去了,可步兵却被拦在了村外,剩下的那三辆坦克没招了,只能退出村外。

抵抗了整整一个白天,到了天黑的时候,部队瞅准时机进行突围。

徐光耀在《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里讲:

一场仗打完,咱这边伤了六十多人,可干掉了四百多个敌人呢。到了晚上,咱安全地突围出去了。咱和敌人的力量差别那么大,伤亡情况的差别也这么大,这仗打得难道不漂亮吗?那可太难得了!不过呢,当时咱正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连着不停地转移作战,精神极度紧张,大家都觉得“能冲出来就够幸运了”,所以很难把这场仗当成胜仗,一直沉浸在大环境的悲伤之中。

咱得说啊,作家没写的事儿是这样的:在董西河头那地儿的分区侦察连,为了给主力部队打掩护,跟日军那是拼死战斗到了最后啊!结果呢,除了连指导员受伤后活下来了,剩下的人全都牺牲了。

12 号那天,二营赶了一百多里路,到了沧石路北饶阳县的大小尹村,这地方归八分区管,正好在日军包围圈的中心呢。好多来自各分区的部队都进到这儿了,敌人已经把“铁壁合围”弄好了。各部队的领导商量完决定,先撑到天黑,然后再分散着往外冲。这分散突围的意思就是,能冲出去几个算几个。

六分区司令部跟 2 营突围的方向是先往北走,接着往西南去,要在深县的梨园集合。可是突围的时候,有一些地方上的同志和群众被日军给逼过来了,把部队都冲乱了。更糟糕的是,到了半夜,突然刮起大风,沙子漫天飞。战士们只好把绑腿解下来,大家拉着带子往前挪。谁知道迷失方向了,一直转到天亮,结果离大小尹村没多远。

天亮以后,小日本鬼子就开始全面进攻了。咱这边的部队没了坚固村落做遮挡,队伍编制也乱套了,被敌人的炮火和机枪给打散了。就连在包围圈里的老百姓,也被鬼子给屠杀了。分区司令员王长江到梨树园的时候,身边就剩下十来个人了。

14 号、15 号这两天,日军把深县东北以及安平地区当作“扫荡”的重要地方,与此同时,第 7 旅团和骑兵 13 联队朝着滹沱河北岸展开扫荡。

15号,第二期作战告一段落啦。

【八路中计了】

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咱坚持内线作战的部队是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损失,不过那可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好多部队虽说被打散了,可没多久,一个连、一个排、一个班,甚至三两个人,都陆陆续续地回到队伍里了,部队建制也就恢复了。

在日本侵华的司令官里头,岗村宁次的本事估计是最强的。岗村宁次依照战场的实际状况,很快就断定冀中八路军的主力并没有被灭掉,然后他很快就把作战计划给改了。

日军对外说扫荡结束啦,然后就大模大样地把41师团、独立第九旅团从根据地中心区给撤出去了,在根据地里面就留了一点儿日军和伪军去搞清剿,想把咱军队给糊弄住。但其实呢,日军只是撤到了根据地的边上,而且他们还仗着机动性强,白天坐汽车走了,到晚上又悄悄摸回来。

岗村那一招起作用了,当时冀中军区里上上下下都在说“日军大扫荡快完了”。从天津、保定这些大中城市弄来的情报里,还传出了日本天皇被刺的瞎话。再加上对国际形势判断错了,这就让冀中军区觉得华北日军“扫荡”的主力已经撤了。冀中军区觉得日军“有可能调一部分兵到外线重新围起来”,把这个阶段认定是“敌人准备再合围以及要转入‘清剿’的时期”。

5 月 15 日,冀中军区下了反清剿的命令,说:“德国对苏联的夏季攻势已经开始了,小鬼子有可能发动向北进攻来配合。这样一来,对咱们的‘扫荡’就会更着急,很快就会转到‘清剿’阶段了。”命令还要求“在外线的主力军不能分散活动,得集中一定的兵力去袭击重要的城镇和交通线”,并且指出根据地反清剿的关键在于“保住干部,保住地方下层组织,保住青壮年”以及“让农村更团结”。

撤到沧石公路北边的六分区司令员王长江,负责收容5月13日大小尹村突围战中失散的人员。这时候,他接到了冀中军区首长的电令:

当下反“扫荡”的核心任务是,在内部要坚决进行反“清剿”、反抓捕的斗争,外部的部队得搞破袭,开辟新的区域,跟内部的反“清剿”斗争相互配合,还得派能干的部队深入进去。六分区的警(备)一团得赶紧回深南,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痛击敌人的“清剿”行动,收拢那些走散的部队……

实际上啊,就算军区不下命令,好多指挥员凭以往的经验也知道,得赶紧着手回根据地了。为啥呢?因为日军扫荡完,在撤出根据地之前的清剿那阵子,他们会到处搞破坏,把咱根据地的设施给毁了,还会挑着抓咱那些零散掉队的、藏起来的、受伤生病的人,连根据地的基层组织也不放过,对同情八路军的群众更是下毒手。部队早一天回去,根据地就能少被破坏一天,人民群众也就能少遭一天罪。

日军觉着在三角区里还有咱的主力部队,打算从 23 号又开始搞扫荡行动。可咱的反清剿命令呢,刚好让刚逃出危险的部队,又进了日军事先设好的包围圈里。

【鬼子的回马枪】

冀中军区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是从这之后开始的,后面我会分别讲一讲。

20号那天,日军去扫荡根据地外面的青县、建国地区。就在同一天,咱冀西、冀南的部队在平汉、石德路搞了个全线破袭战,想给冀中部队帮帮忙。可就在这一天,日军的第9旅团居然提前三天就开始扫荡了,为啥呢?原来是有汉奸告了密。

5月19号晚上,第六军分区的40地区队,还有深束县大队,再加上区小队,总共300多号人到了深南的白宋庄。结果呢,咱军队转移这事儿让村里的汉奸知道了,这汉奸又把情况告诉了附近据点的伪军,伪军呢,又把这事儿汇报给了日军。

5月20号一大清早,部队正在吃早饭呢,这时候哨兵发现北边有敌情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军犯了个错,那就是立马就转移了。其实按照冀中反扫荡的英雄王春荣(17团7连连长)总结的第三条经验来说,应该是这样:“要是搞坚守防御,那得等到天黑以后才能转移,这样才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这会儿在冀中平原上,青纱帐还没长起来呢,大白天转移连个遮挡的东西都没有,想摆脱敌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这不,很快就被日军的骑兵给追上了,周围的敌军也是越来越多,前边的路都被堵住了。就在这时候,他们又犯了个错:扭头往回走。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呢,要不就是在这儿待到天黑了再突围出去,要不就按王春荣的第一条经验来:咱军队要是被敌人给包围了、一块儿攻击了,还遭到进攻的时候,别背着敌人转移,得朝着敌人那边转移。啥意思呢?就是直接冲过去!

白宋庄让日军给占了,两路日军从南北两边一块儿进攻,咱的部队就被困在白宋庄村南大概两里多远的一块洼地里,前进也不行,后退也不行。这洼地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砖窑,两个砖窑相隔四百多米,咱想去抢这砖窑,结果没成功。日军在砖窑上支起了机枪,咱的部队只好趴在田地的土垄中间,差不多就是光挨人家打了,眼瞅着就没活路了!

趁着日军没留神,有一部分战士朝日军冲了上去,把日军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区队长张合(开国少将)带着剩下的战士,趁着手榴弹炸出的硝烟,拼命往外突围,最后成功冲了出去。而留下来负责掩护的80多名战士,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王春荣的第二条经验是:在跟敌人追逐的时候,安排一个小分队,让他们一节一节地进行抗击,这样就能消耗敌人、牵制敌人、延缓敌人的行动,好给主力部队能够顺利摆脱敌人创造条件。

在砖窑旁边的那块洼地,这时候已经不能在那儿继续待着了,40地区队这回可是做了个特别正确的决定呢。

在后来的反扫荡战斗里,第40地区队多次吃了大亏,可他们就是硬气,一直在燕赵那片地上战斗,一直坚持到把小日本打跑,抗战胜利了。后来这队伍改编成了冀中82团,被编进了杨成武的兵团,成了第68军第203师第607团。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还打出了奇袭白虎团的光辉战绩呢!

5 月 20 号,就在 40 地区队吃了大亏的这一天,在蠡县的潴龙河边,冀中军区那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徐光耀急着跟人说自己在“束冀七区小队”蹲点的工作情况,结果却发现领导压根就不是来检查工作的。

徐光耀讲了:

当天夜里,我就听见参谋们小声议论:咱旅直和一团在深南吃了大亏,旅长王长江和参谋长叶楚屏(那可是开国少将)不知去向,一团团长让人给抓了,副团长也牺牲了,队伍都散了。一块儿被敌人整垮的,还有四十地区队和深南县大队啥的。这消息就跟天塌了似的,把我惊得不行,我不愿相信,可又没法不信啊!

【惨烈的5月23日】

1942 年 5 月 23 号,冀中这块地方同时展开了五场规模比较大的战斗。

第一场仗是在滹沱河北边的赵户村打的。

日军开始第一轮扫荡啦,他们主要冲着滹沱河南岸去,这就让第七军分区的压力小了一些。咱的22团靠着赵户村那有利的地形,还有工事、地道,以及地道里存着的物资,在一个星期里连着打了三场仗。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有一回打出了0:180的惊人交换比。而且啊,他们还主动出击去设埋伏,差点就把日军的一个骑兵大队给全部消灭喽!

随着日占区不断扩大,7 分区的情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20 号往后,好多迹象都表明日军新一轮的扫荡就要来了,咱军队决定一部分往外转移,而左叶团长领着 22 团的两个大连,还有藁无县大队,总共 500 多人,又一次到赵户村藏起来了。

日军发觉汉奸定期的报告没送来,就觉着赵户村有八路。22 号那天,鬼子把赵户村给围了,不过因为之前在这吃过亏,也不清楚八路的实际情况,所以没敢随便进攻,而是不停地往这派兵。

赵户村的地道系统那是相当完善,里面粮弹储备特别充足,而且还有一条能通到村外的地道呢,这地道可不短,足足有 30 里长。咱解放军到了以后,又赶紧修了三道防线。

咱的地道战、地雷战可厉害啦!日军对我军那有着完善防御设施的堡垒村进行了长达7个多小时的围攻,结果呢,日军完败,这场战斗结束啦!

左大团长在赵户村打了个大胜仗的差不多时候,差不多同一时间展开的另外四场战斗,那只能说是特别悲壮。

那时候在深南的我军,主要有这么三块:旅长王长江跟参谋长叶楚屏领着旅部还有一团二营的三个连,总共300多人;冀中军区宣传部长张仁槐和一团的陈德仁政委,带着一团团直以及一营二连,差不多200人。一团副团长郭慕汾,带着一营的两个连,再加上临时转移过来的区党委政工连,大概400人。

22 号那天,六分区的领导把各方面的情报综合起来一琢磨,发现情况挺紧急的,咱解放军就决定立马转移到滏阳河西边那一块儿去活动。

王长江旅长率领的部队早上3点就起来了,3点半吃完饭就收拾好准备出发。另外两支部队行动稍微晚了点儿,不过他们早早地在远处安排了哨兵。到了凌晨5点,哨兵察觉到西面有情况。

从西南往东北,有崔氏村、王家铺村、李家角村和任角村。咱的军队被围在一条三十里长的线上,而且就被困在三个点上。

在崔氏村外头的苜蓿地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上午八九点那会儿,张部长和陈政委领着二连,还是没法甩掉敌军的追击。这二连啊,不但得掩护团直机关,还得护着军区宣传部的同志,所以这行军的速度就快不了。

前面就是崔氏村,陈德仁政委下令部队去占领这个村子。可没想到,有一股坐汽车的日军从对面先到了村子,还把阵地给布置好了。咱的部队想绕过村子灵活行动,结果村子左右两边又冒出好多日军。这下可好,咱的部队被围在村外的一片苜蓿地里了。

就八路军那会儿的装备还有战士的技战术水平来说,在大平原上跟日军打野战,咱不是人家的对手。像大小尹村、白宋庄村这些地方的战斗,咱都吃了败仗。所以啊,要是甩不掉敌军,咱军队首先会做的就是赶紧占住附近的村子,靠着村子尽量抵抗到天黑,然后再找机会突围。

咱去抢占崔氏村没成功,这下子咱军就得和日军在野地里干仗了。可咱八路军呢,连工兵铲和镐头都缺,没法弄野战工事。战士们没办法,就只能直接趴在地上,靠着那才十几公分高的土陇,朝日军开枪,就这样,把鬼子的好几次冲锋都给打回去了。

日军开着汽车过来了,把汽车横着排成一排,在车顶上架起机枪,从高处冲着我们扫射,另外还拿掷弹筒往我们这儿吊射,这下子,我们军队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

听着陈德仁政委的一声令,冲锋号响起来啦!战士们跟着指挥员就朝着日军的汽车阵拼死冲过去。冲在前面的陈政委中枪倒下了,好多战士也接连中枪倒下。没一会儿,部队就冲到汽车跟前了,扔出一排手榴弹,拿刺刀杀出个口子,然后张仁槐部长就带着战士们冲出去了。

日军一下给打蒙圈了,不过得承认,这时候的日军战斗素质还挺高。一阵短暂的慌乱过后,他们就朝咱断后的战士发起攻击。把咱的掩护部队消灭后,日军开着汽车,朝咱突围出去的部队追过去了。

在那大平原上,靠两条腿咋可能跑得过汽车轮子呢,没一会儿,我们这一方就被敌人追上了,张仁槐部长直接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啊,就副指导员霍耀祥带着还不到一个班的战士,从包围圈里冲出来了。

咱就说冀中区委宣传部长周小舟,解放后当了湖南省委书记。要是冀中军区宣传部长张仁槐没牺牲,那解放后起码得是少将往上了。还有那第六军分区正团一级的干部,只要能熬到解放后,那可都是少将啊!像陈德仁政委,那可是主力团政委,要是没牺牲,咋着也得是个少将。

咱来说说王家铺村的那一场决死突围。在那个地方,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儿。村民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奋勇突围。这是一场充满了勇气和决心的战斗,大家都在为了生存和希望而努力拼搏。在这场决死突围中,每个人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在南北梨园村驻地察觉到有敌情,副团长郭慕汾就带着一团一营(少了二连)、区党委政卫连以及深南县第八区小队,一块儿朝东边转移。

部队使劲跑了两个多小时,总算把追兵给甩掉了。正打算在王家铺村稍微歇会儿呢,没承想跟对面带着坦克、火炮,还有几十辆汽车的一大股敌人碰上了。郭副团长立马做出决定,让部队把村庄占住进行防守,尽量拖到晚上再突围。

王家铺村就一条小街,有百十户人。这村子地形有好有坏,好的是只要把两个街口一卡,敌人就不好进来;坏的是村子太小,不像赵户村那样外围有壕沟和围墙。而且这村比较穷,住的都是土坯房。部队因为对这村子不熟,也不清楚村里地道是啥情况。

部队很快就做出分工:开国上校徐月波营长带着1连守东口,副营长领着3连守西口,政卫连负责防守村子西北角那比较薄弱的土坯房。这边四百来个疲惫的战士,要面对的可是有重武器的41师团的一个大队,还有围追过来的第9旅团的一个大队,加起来两千多敌人呢。

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激烈残酷,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下午一点,小日本鬼子好不容易才把咱东南角的一块前哨阵地给占了。可没想到,咱这边几十颗手榴弹就扔过去了,战士们端着刺刀就发起了反冲锋,靠着白刃战又把阵地给夺回来了。从一点到三点,这前哨阵地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最后还是稳稳地在咱手里头呢!

三点的时候,第九旅团的那帮敌人拿大炮把房屋给轰塌了,从政卫连守着的村子西北角就冲进来了。政卫连跟敌军展开了半个钟头的逐屋抢夺战,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可敌人还不停地往里头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咱军的两挺重机枪子弹都打光了,战士们就把机枪给拆了,扔到井里,打算打完仗以后再捞出来接着打。

敌人发觉咱的重机枪没动静了,就觉着咱军队子弹用光了,那两辆被重机枪挡在四百米外的坦克,这会儿掩护着步兵往村里冲呢。

在那危急关头,有两个战士,把湿棉被往身上一披,再在棉被上盖些土,然后抱着集束手榴弹,就朝着日军的坦克冲过去了。这八路勇士不要命地把敌人的坦克给炸了,敌军又一次被打退了。只晓得这两位战士,一个姓杨,一个姓曹。

四点的时候,小鬼子使了个阴损的招儿:放毒气弹。咱的军队就被一点一点地逼到村子里头了。

战斗到了最后关头,郭慕汾副团长当机立断,让大家突围。徐月波营长领着尖刀排就冲上去了,当场打死了小队长以下的十多个日军,把口子给打开了。可是,日军反应贼快,立刻用火力把突破口给封上了,负责殿后的郭慕汾副团长倒霉中弹,英勇牺牲了。

剩下那些带着武器、有子弹的战士,他们主动决定留下来和敌人战斗,好让没武器的重机枪排能冲出去。最后,尖刀排、重机枪排还有一些零散的人,加起来不到一百人成功突围了,而其他好几百名战士都牺牲了。

咱今天来讲讲李家角和任角村那难打的仗!在那儿啊,战士们发起了五次决死冲锋。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这五次冲锋,每一次都是战士们拿命在拼啊!他们毫不退缩,向着敌人的阵地奋勇冲击。这就是李家角和任角村的五次决死冲锋,充满了热血与勇气!

王长江旅长和叶楚平参谋长带着警备旅旅部、一团二营主力,还有深南县九区区小队,在凌晨 3 点半就出发啦。到了五点钟左右,这支部队到了刘家角,就在路边歇会儿。这时候,前方出现了咱自己的一支部队,一打听,是冀南军区五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张俊峰领着的 27 团一连、五连,还有九连的一个排,另外加上武邑县大队二中队,差不多有 300 来人呢。

27 团那可是基干团,下面直接管着 5 个大连呢。23 号天刚亮的时候,27 团和武邑县大队的战士饭都还没吃呢,小鬼子就从东边和南边两个方向往这来了。咱的军队撤出村子,打算顺着交通沟转移,哪知道沟里挤满了好几千老乡。小鬼子的步兵、骑兵恶狠狠地冲过来了,为了保护乡亲们,咱的部队跟小鬼子打得那叫一个激烈,一边打一边往后退,好掩护着老百姓顺着交通沟赶紧撤。

最后啊,团长吕琛和政委查茂德领着团部还有三个连,再加上武邑县大队的主力,往北边突围走了。而张俊峰副主任呢,也带着部队突围到了这个地方。

刚刚交流了敌人的情况,侦察员说大批敌人往这边来了。两支队伍的领导马上决定去占领村子,这附近最近的村子是李家角村和任角村。冀南五分区的部队去了任角村,冀中六分区的部队就直奔李家角。这两个村子相隔两里地,能互相支援。大家商量好坚持到天黑,然后以放“起花”当作信号,一起突围出去。

日军那可是相当狡猾,他们把主力安排在和两个村形成三角形的地方,然后用重机枪的火力,把两个村庄之间的联系给封锁住了。

还没到七点呢,在两个村子里,战斗差不多同一时间就开始了。

李家角村是个不大的村子,也就百来户人家,村里只有一条街道。二营长林子元带着尖兵班冲在前面。在街中心这儿,透过黎明那薄薄的雾气,他们看见对面来了一队鬼子的骑兵。

二营长虽说没意大利炮,可人家有盒子炮呢!这时候,林子元率先开了火,好几个鬼子从马上摔了下来。紧接着,战士们发起一个冲锋,就把日军的骑兵尖兵给赶出了村子。

日军一下子有点发蒙,赶紧调整安排。咱军趁着这个机会,把三个连摆成了个品字的形状,赶紧抓紧时间修工事。

李家角这地儿比王家铺强的地方是:村里有不少砖瓦房,村南还有座阁楼。咱军在那设了瞭望哨跟机枪阵地,位置高,往下看敌人情况方便得很,还能用机枪帮着咱防守。再者,一开始咱把日军骑兵打了个措手不及,日军挺犯怵,就重新安排派兵,这就给咱军挣来了宝贵的时间,能好好修工事了。

进攻李家角的小鬼子,那步炮协同水平真是高得很呐,他们炮兵打出的炮弹,在自家步兵前面40米的地方就炸了,然后步兵就跟着炸点往前冲。咱这边呢,那心理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更是高!在小鬼子的炮火之下,战士们趴在工事里头,那是一动不动。小鬼子的炮火刚一延伸,也就大概两秒的工夫,战士们一排手榴弹就朝着小鬼子扔过去了。这时候,冲锋的小鬼子正好到了咱阵地前面30米的地方。

八路的传统是这样: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一百米的时候开枪,三十米就扔手榴弹,接着趁着手榴弹爆炸后的硝烟,拿着刺刀进行反冲锋。就这一招,小鬼子不知道咋对付,蒋匪军也不知道咋整,美国佬同样不知道该咋办。

日军炮兵玩抵近射击,把炮阵地藏在一片坟地后头。二营的掷弹筒就剩三发弹了,可就用这三发,把日军炮阵地给毁了。这事儿好像老天都帮忙,最后打中那发掷弹筒弹,正巧掉进鬼子的炮弹里,一下就引发殉爆了。

打到中午的时候,累得不行的日军打算把兵力集中起来去攻打任角村。就这一个上午,在任角村的冀南27团已经把日军的十几次冲锋都给打回去了。

武邑县任角村烈士陵园在考证方面不太严谨,存在两个错处。其一,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42年5月23日,这地儿给弄错了。其二,27团的团长和政委没参加这场战斗,根本不可能在这儿牺牲。团政委查茂德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是冀鲁豫独立旅副旅长,1947年攻打安阳的时候牺牲了。团长吕琛呢,在解放战争时是刘邓大军二纵主力团13团团长,在残酷的羊山集战役里受了伤,可能就是因为这伤,影响了后面的情况,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从中午起,日军打算把兵力集中起来,着重攻打任角村。下午三点上下,副主任张俊峰牺牲了。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傍晚,枪声渐渐变得稀稀拉拉的,最后彻底没声儿了。

那时候通讯可不发达,白天呢一般靠旗语来传递信息,到了晚上就用旗花火箭,要是这两样都不行,那就只能让通信员去送信了。

任角村的守军一直到全都牺牲的最后那刻,也没向1000米外李家角的我军求支援。他们心里清楚,虽说跑过去也就几分钟的事儿,可中间那片开阔地早被日军的机枪小炮给封死了。要是李家角的我军派援兵过去,说不定会在这短短的一千米途中全都搭进去。

因为在任角村那场战斗中,我军没有一个人活下来,所以只能通过老乡们不太专业的讲述,来尽力拼凑出那三百烈士血战的情况。

27 团的战士们原本打算从交通沟去抢占任角村,哪知道一跳进沟里,就瞧见沟里面藏着差不多上千名老百姓。

鬼子扫荡的时候,常常在人们睡得正香的四、五点搞突然袭击。所以呢,大扫荡那段时间,老乡们大多都在野地里睡觉,这样鬼子就没法把他们堵在村里了。在野地里,要是远远瞧见鬼子来了,就能提前跳进沟里跑掉。

在任角村有一条1500米长的交通沟,那里面藏着好几个村的老百姓,这些老百姓是被鬼子给赶到这儿来的。

张俊峰想都没想,就命令一个连去拿下任角村,而他自己则领着大部队待在交通沟里,阻挡敌人,来保护老百姓。

从军事方面讲,这么分兵不太对劲儿。瞧瞧前面王家铺、李家角的情形,碰上步兵、骑兵、炮兵都占优势的敌人,三个连守任角村那么大的村子,都觉着费劲呢。再说了,1500 米的交通沟,让 200 人去守,太薄弱啦,整得跟一字长蛇似的,特别容易被敌人突破。

不过呢,战士们心里都清楚,八路军那可是人民的亲生孩子一样的兵。

张俊峰挑了几十名老战士,组成了突击队。要是哪儿被敌人突破了,他就手提着花机关,领着突击队去打反冲击。

下午的时候,日军把攻击的主要方向放到了任角村,这阵地眼瞅着就要守不住啦。冀南27团的队伍展开了一场让人感到悲壮的突围行动。

八路军既没搞四面开花分散突围那一套,也没打算往西北的李家角村去,他们顺着交通沟往东冲。把缺口打开后,部队没往外跑,就在那儿守着,好掩护沟里的老百姓往外冲。

日军把缺口又给堵上了,八路军接着再把它打开,这样连续冲锋了五次,沟里差不多上千名老百姓大部分都逃出去了。到最后,鬼子在沟口架起重机枪,朝着沟里扫射,战士们一个一个地倒下了。张俊峰领着战士们向日军的重机枪阵地发起最后一回冲锋的时候,中弹牺牲了。

过了几天,老百姓回到村子里,把烈士们的遗体在这条沟里直接埋了,还修了个1公里长的“烈士岗”。

张俊峰副主任牺牲后,战士们虽然还在抵抗,可基本上没了有组织的作战行动。日军损伤不小,为了能有时间重新安排部署,也可能是日军指挥官在中条山战役中见多了国军投降(41师团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居然荒唐地找了个老百姓,给在李家角的我军送来了劝降信,说你们任角村的友军已经被灭了,限你们一个小时内投降。

咱军队为了多拖会儿时间,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才放老百姓出去。没想到这让那鬼子官误会了,又让老百姓送劝降信来,果不其然,老百姓从村里回来又是一个小时之后的事儿了。这老鬼子估计熟读过三国,居然又写了一封信,接着,时间就到六点了。

那鬼子官发现自己被耍了,气得啥都不顾了,疯了似的就发起进攻,结果又撂下不少尸体。没一会儿,这鬼子还特损地放了毒气弹,不过咱军队早有防备,这帮鬼子又灰溜溜地败下阵来了。

接着,天变黑啦……从鬼子的阵地那边传来一阵骂声,离得太远了,打耳光的动静听得不太清楚。咱这边的战士们呢,开始吃晚饭,整理装备,把牺牲的烈士埋葬好,打算突围出去。

到了后半夜,天彻底黑了。突击队的每个人都带着四颗手榴弹走在前面。一直到咱们军队的后卫成功冲出了包围圈,日军的哨兵这才发现情况不对,慌里慌张地开了两枪。

二营后来好几次碰到危险,原本五百多人的一个营,就剩下一百多人了,他们主动把营缩编成连。接着,他们还跟在 5 月 13 日突围时走散的 8 连汇合到了一块儿,等到参加有名的宋庄战斗的时候,一共就只有 68 人了。

二营跟其他好几支部队一块儿,和打赵户村防御战的七分区 22 团部队相互配合,打了一场那在军史上可以说是特别经典的,像宋庄村落保卫战这样的模范战例。

6月初的时候,冀中军区下命令让根据地内的主力部队都撤出去,可是呢,好多部队压根就没法撤出来。按照咱们这边的资料说,冀中“五一大扫荡”中,咱的军队损失了一万六千八百多人,差不多是咱军队实力的一半啦。

1943年的时候,冀中军区给撤销了,除了把24团以及各个地区队、县大队、区小队留下来,让他们在根据地继续斗争,冀中军区其他的主力部队都转移到晋绥根据地去了。

1944年,冀中军区重新建立起来了,留下来的那些部队啊,和了不起的冀中人民一块儿,一直坚持着,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