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猴痘病毒的研究论文,详细揭示了猴痘病毒分支Ⅱb的演化轨迹和特征,并首次鉴定出全新的C.1.1谱系。
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确定,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出现的猴痘病例激增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前,2022年7月,因猴痘通过性接触在一系列从未见过该病毒的国家迅速传播,猴痘多国疫情被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在全球病例持续下降后,这一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布结束。
猴痘分支Ib病毒在泰国已经发现了亚洲第一例。视觉中国|图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宣布猴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明猴痘的传播再次严重起来。而中国的这项研究不只是对猴痘疫情防治的响应,而且提出了猴痘在中国和世界上的传播有不同的途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及共同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根据现有的情况和新的研究,猴痘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分支Ⅱ,而在国际上的传播病原体既有分支Ⅰ,也有分支Ⅱ。迫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9月在刚果(金)南基伍省的猴痘疫情中检出了分支Ⅰb病毒。不仅如此,分支Ⅰb病毒在东南亚,如泰国等已经演化到可以经由飞沫传播等普通方式传播,因此需要有更为严格的防御措施。
猴痘病毒是在1958年首次被发现,该病毒在2021年之前主要局限于中非和西非国家,但从2022年5月以来,已波及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猴痘病毒的演化分为分支Ⅰ和分支Ⅱ。分支Ⅰ曾称为中非分支或刚果盆地分支,现在又发现了分支Ⅰb;分支Ⅱ曾称为西非分支,进一步分为Ⅱa和Ⅱb分支。
现在,中国研究人员对92例猴痘感染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所有患者感染的猴痘病毒均属于分支Ⅱb中的C.1谱系。深入分析还发现,C.1谱系又可细分为C.1和C.1.1两个亚谱系。其中,新发现的C.1.1谱系主要在欧洲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流行。而且,C.1.1谱系中存在一种特定的基因突变(C21062T),后者可能导致病毒毒力的降低。
尽管C.1.1谱系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病毒毒力的减弱,但并不意味着传播力的减弱,因为这一谱系是基于固有的性接触传播。这92例病例分别占广东省和深圳市同期报告病例数的30%和66%。这些患者都是男性,中位年龄为30岁,56.5%的患者同时确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者中95.7%存在男男性行为(MSM)。患者全身多个部位均有皮肤病变,62.2%的患者有生殖器病变。
这也意味着,国内的猴痘发病是以男性为主,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中的男男性行为,因此,安全的性行为是预防猴痘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深圳地区的猴痘病毒既有不同来源,也与国际接轨。2022年重庆首次报道了猴痘感染,毒株是C.1谱系。此外,2023年中国测序的其他4株猴痘病毒也属于C.1谱系。但是,现在研究的深圳地区的猴痘病毒可能有3个不同来源地,韩国、日本和葡萄牙。并且,全基因组系统演化分析显示,深圳地区猴痘病毒基因组聚集成簇,提示猴痘病毒在深圳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已经建立了至少2个稳定的传播链。
猴痘分支Ⅱb中的C.1谱系还可以根据流行地域和流行时间进一步分为2个不同的亚谱系,即C.1和C.1.1。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C.1谱系主要流行于亚洲,涵盖日本、韩国、印尼和中国。此次研究发现的深圳猴痘病毒中有4例属于C.1谱系,此前中国北京和杭州也发现2例猴痘病毒感染,同样属于C.1谱系。而C.1.1谱系主要流行于欧洲的葡萄牙和爱尔兰以及中国深圳、北京、云南地区,此次研究团队报道的深圳猴痘病毒大部分属于C.1.1谱系。
从谱系看,中国的猴痘感染主要是C.1.1谱系,其次是C.1谱系。从国际接轨来看,C.1.1谱系来源于韩国、日本和葡萄牙,C.1谱系来源于葡萄牙和爱尔兰。尽管来源有不同,但共同的预防方式都是安全的性行为。
另一方面,猴痘病毒的分支Ⅰb可能已经演化出经由普通路径传播的能力。近日,泰国公共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该国出现首例猴痘Ⅰb变异株病例,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拉响全球猴痘疫情警报后发现的全球第二例、亚洲首例猴痘Ⅰb变异株病例。
让人担忧的是,此次在泰国发现的分支Ⅰb病毒与以往的传播方式出现了明显不同,以前的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但此次发现的Ⅰb型变异病毒还有可能通过分泌物(如呼吸道飞沫)等方式传播。
泰国卫生部门称,这名猴痘病毒分支Ⅰb型变异毒株检测呈阳性的患者是一名欧洲男性,2024年8月22日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其感染的是猴痘病毒分支Ⅰb型变异毒株。现在,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四十多人正在接受观察和监测,暂时没有人出现相关症状。但是,泰国卫生部门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这一Ⅰb型变异毒株有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新动向。
张田勘
责编 朱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