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月既望
万万没想到,全网的男性同胞在这个十一月要面对的不是双十一的消费陷阱,而是八个瑞士卷的电车难题。
起因是这样的,一个叫做“孙菲菲”的全职妈妈发布了一则视频,标题是“全职妈妈卑微到连吃块蛋糕的权利都没有了”。
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妈妈买了8个瑞士卷。
老公吃了2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
剩下2个,她放到冰箱里想等晚上孩子们睡了再自己吃。
结果没想到蛋糕还没到嘴里,丈夫的责骂就先来了。
“作为父母,你吃饭的时候多吃点,对孩子吃饭也有一定的好的影响。”
“这是零食,不是饭你知道吗?”
“你吃了这零食,孩子就没得吃了呀。”
妻子当然也有自己的立场:
“这是零食,我吃饱饭也可以吃。”
“你让我听你话,这样做全职妈妈,连这点蛋糕你都供不起了吗?”
结果,换来的只是丈夫轻飘飘的阴阳怪气:
“你看你看,你又想多了吧。”
“作为父母,把好吃的都给孩子吃有错吗?”
最后,这个全职妈妈也没有再反驳回去,含泪吃下蛋糕是她唯一的反击手段。
蛋糕是吃下去了,但是网友们的血压也上来了。
说是为孩子好凭什么你吃了两个我就不能吃?
吃个瑞士卷都要说教半天,平时肯定也没少这么说过。
是吃不起瑞士卷吗,为什么两个瑞士卷也要斤斤计较?
当一个男人犯了错时,那全天下的男人就都会犯这个错。
“八个瑞士卷怎么分”一夜之间成为了一道择偶必考题。
问题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
有快进到离婚分财产型。
有大佐讲冷笑话型。
有珍惜眼前人型。
有谁也别想好型。
还有流量密码型。
就,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这件事是盒马和山姆的阴谋?
而真正的分法,其实二十年前就有人给出过答案。
这个无厘头的考验能够病毒式传播,显然不止是谁吃几个瑞士卷才公平那么简单。
八个瑞士卷四个人分,这道小学生都轻松拿捏的算术题,放在夫妻家庭的环境里,事情就变了味。
得不到尊重的家庭主妇、又当又立的自私男人、一盒瑞士卷都要斤斤计较的家庭关系。
有的人在看乐子,有的人在照镜子。
归根结底,八个瑞士卷关乎的是婚姻中男女关系的对立。
诶,触发关键词了。
什么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流量密码?
什么能让全网男女老少反目成仇?
对咯,当然是性别对立。
前脚杨笠代言京东的事情还没完,后脚八个瑞士卷怎么分就开始流量爆炸。
在这个时候,8÷4=2不再是世界真理,因为一定有其中一方的利益会被无限膨胀,而某一方会成为完全的弱势群体。
从简单的拌嘴,看到了一个男人的本性,投射到大多数家庭的现实写照,再投射到两性群体现状……
这样的话题导向从来都不是需求“肚子里到底有几碗粉”的答案,而是想看到底谁的肚子会先被剖开。
在受过了互联网的种种伤害后,网友们对这个视频的真实性发起了质疑。
这个视频的开头就给人带来一种要准备开始吵架了,所以马上举起摄像头开始录制的感觉,看上去就像是摆拍一样一镜到底。
博主的个人简介里还提到过自己有过重度抑郁症,过去发布的视频基本都和抑郁症有关,去年的时候还因为发过奶奶对抑郁症的回应而上过热门。
再加上她开通过直播,也在视频里发过一些带货内容,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在引流快进到直播带货。
毕竟关于恶意引流营销的案例,最近是越来越多了。
靠贩卖原生家庭的打压来大量吸粉,被发现家里没有那么恶劣全都是剧本的“香菜爱吃猪蹄”;大演苦情戏但靠直播赚得盆满钵满的“小英一家”;编造“秦朗丢作业”吸粉的“猫一杯”。
不是网友们铁石心肠,是网友们好心上过的当实在是太多了。
在舆论的不断发酵下,博主最后删除了视频。
但这还没完,兴许是有“猫一杯事件”的先例在前,这件事发展到了官方介入调查的程度。
在面对面调查后,当事人说是因为近期双方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当天本想在吃瑞士卷时拍个视频记录生活,没想到丈夫会说那些话。
而且也表示她对事件占用了太多公共资源,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感到非常后悔和抱歉。
我觉得,发展到这里,这整件事就变得有点可笑了。
无论视频内容真实与否,这样一件事居然能引发全网热议,被无限放大化。
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八个瑞士卷的份量,已经足够沉重到需要动用整个互联网的注意力,才能判断事件真假,谁对谁错吗?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在企图瓜分其中的流量。
有直播带货卖瑞士卷的。
甚至还有假冒男主角出来道歉然后一转带货的。
我懂了,整个互联网的尽头就是“带货”。
再怎么吵下去,互联网最后也还是这样,大事管不了,小事少不了。
最后再回到瑞士卷怎么分这个问题本身,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和“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一样无聊。
当有一方开口问出这样的问题来试图挑战亲密关系时,他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低等的位置了。
提问方需要把自己下放到一个极限的角度,将自己和其他人对比,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说是对另一方的服从性测试,但需要进行测试的人到底是谁呢?
反正这个问题要是问到我头上,我也只会这样说:
可能这就是单身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