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父母爱情》后,又出了一部目测可以随时随地刷几集的电视剧《小巷人家》。能想出把微醺闫妮和泼辣蒋欣凑一块演戏的制片人,请接受我一拜!
《小巷人家》讲述了70年代苏州棉织厂庄家、林家、吴家几个家庭的故事,黄玲和宋莹的闺蜜情,邻里邻居互帮互助情,看得我尸体都暖暖的。
特别有感触的是,跟《父母爱情》只谈情不谈钱不一样,《小巷人家》更加接地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钱成了穿针引线的道具,把一个剧情都穿了起来。
两个男主人,林武峰和庄超英,工资都贴补家用,但方式和得到家人的反馈,却大不相同。
庄超英的母亲偏心小儿子,当大儿子一家当成血包,态度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庄超英也没有丝毫觉得不对,甚至对妻子黄玲持家的苦,不理解,不支持。
庄超英和黄玲的钱是各管各的,黄玲对丈夫收入支配一无所知,她自己则要负担起家庭一切开销。
甚至,庄超英补贴完父母,小金库比黄玲还要多。但黄玲日子过得很苦,身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林家则不一样,林武峰在需要贴补家用的阶段,选择不谈结婚。只有等兄弟姐妹都自食其力后,才成家,婚后工资都交给宋莹保管,任由她花。
宋莹的穿着、发型,永远是厂里最时髦的。家里也早早用上了电冰箱、电风扇和彩电。
后来物价飞涨时代,钱存着不划算,家里的钱取出来,林武峰一口气就给宋莹买了两套金首饰。
要不然说疼妻子活该他发财了,这金子后来都涨疯了。
林家父母做事也是极为妥帖,疼儿子,更疼媳妇,一家和和美美。
后来宋莹儿子林栋哲要做生意需要资金,林家兄弟姐妹为了回馈大哥当年的恩情,凑了五万做本金,还帮几个孩子搞定了货源。
更是毫不避讳地,当着孩子的面,聊起了大哥当年的馈赠。
目睹这一切的庄图南,心中也很有感触。相比之下,他的父亲的付出何其可笑。
庄图南也对自己妹妹看上了林栋哲这事释怀了,觉得林家大方谈钱这事,挺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也三观极正。妹妹嫁给林栋哲,以后大概率不会像自己妈妈黄玲一样,憋屈又贫困。
后来大家都狠狠赚了一笔。庄图南把本金归还给父母后,还额外给了父母5000块。黄玲拿到钱那一刻,又喜又怕。
好笑的是,这五千块利润,分给了庄超英3200,自己1800,按照了当初双方拿出本金的比例。
庄超英也不推辞,喜滋滋地收了起来。父女俩各自收钱的样子,既心酸,又讽刺。
弹幕都在震惊:都这个时刻了,居然还在各自管钱。
还好后来,庄超英用了这笔钱购置了家电,而不是继续补贴父母弟弟。不然这个任务的成长线,基本是废掉了。
钱真的是一个家庭的镜子,可以照出现实不堪,也可以照出一个家庭的未来。
我也是到了三十岁后,才意识到正常的婚姻,一定要大胆谈钱。
小时候我觉得爸妈很烦,吃完晚饭时,就是他们的复盘时刻。
今天两人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我从他们盖房子家里负债多少,听到他们积蓄多少。我们是个体户家庭,每天收入不稳定,因此有些年头,家里其实挺焦虑的。
家里收入多少,积蓄多少,作为家庭成员,我们都再清楚不过。
这样做的副作用,不是说没有。我从小都有要钱羞耻症。家庭状况不好时,学校碰巧要交什么费用,我回家要钱就很踌躇很为难,哪怕父母每次给都很爽快。
但是因为我知道家里状况,心里总是莫名发虚。
好的影响也有,姐弟俩从小对钱都还挺敏感,也懂得规划,从实习踏出社会那刻起,就没伸手要过钱,也很早就知道要强制储蓄和适当理财。
我老公的家庭则是相反,父母工资卡各管各的,有大事再一起凑钱。因为父母都是体制内,工资稳定,家里就养成一种从不谈钱的“松弛感”。
我曾经被我老公这种松弛感吸引,没办法,我太焦虑了,后来才知道也是个坑。
特别我婆婆,很像黄玲,据说她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人管小家的一切。我公公是大哥,下面有5个兄弟姐妹,一个人养全家。
婚后,基于这样的家庭氛围,我一个人谈钱也不好意思。家庭正常运转之时,我不知道老公在外是否有债务,老公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积蓄。
日子就是糊糊涂涂过,直到有一天,老公生意出现问题,我才知道居然有这么多债务。好笑的是,这些债务如果及时说,家里积蓄足以解决。
总之,一整个大无语,后来想想,造成这种场面我也有责任,作为家庭共同体,怎么可以不谈钱呢?
钱在很多时候,都是婚姻问题的关键,就该大大方方谈,直截了当地谈。
不一定要所谓的工资上交,专人打理,但家庭可以有一个共同账户,每月双方定时存款,彼此知情,去处都能溯源。
特别是债务,家人有知情权,一定要公开!!
正常的家庭,也应该对孩子大方谈钱。
这几年,亲戚的孩子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
他们家境还可以,孩子小学阶段是在妈妈学校读书,每天都在一起,没有用钱机会。妈妈因此也从不跟孩子聊过钱的事,甚至不给零花钱,反正都没机会花钱。
到了初中,孩子突然变了一个人,突然变得攀比,厌学,沉迷游戏。
以至于差点被分流,费了好大劲,才去了外地上了贵价私立高中。结果对于半军事化管理的新学校,一万个不适应,现在家长要去陪读,无比折腾。
爸妈不上班去陪读、租房子、贵价学费,这些开销他通通都不知道。
我们一直都在帮忙找原因,甚至还请了心理咨询师。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听到孩子妈妈在吐槽,说跟爸爸教育方式有分歧,一个主张孩子要勤俭,一个则是阔气跟孩子说家里不差钱,鞋子低于一千不要买。
我当时都震惊了,心想果然说有因必有果。
这件事也让我心有戚戚,今年开始,都开始跟孩子们摊牌了:
我们每月收入,支出,钱的获得和去处,大致都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当然,我也尽量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焦虑。
总是要加上一句,爸妈不穷,但是无法负担你们过多的需求。
孩子的领悟能力真的超强,三周岁的儿子现在已经知道原来赚钱是很辛苦的,出门不能撒泼打滚买很多玩具。
女儿则是主动将积攒的压岁钱都存了定期,时不时问我利息多少,计划要用利息买她想要的东西。
小小年纪就懂延迟满足,你们比我们厉害多了。老母亲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