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在职女教师,植根于传统书法28载,13届国展,终一展成名

四海易文字 2024-09-21 03:55:18

她来自河南新密,是新密市实验高级中学的一位在职教师,对于教育行业来讲,中学老师教务繁忙且责任重大,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务成绩同孩子升学、择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背负着上级主管的监督和众多家长们的期望。

这位在职老师,就是十三届国展篆书入选者———杨晓光老师

杨老师如何平衡爱好和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与爱好是所有热爱书法艺术的老师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杨老师解决的办法就是,下慢功夫、靠平时积累、不随时风,我写我心。她喜欢主席的那首诗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有热爱书艺之心,有追求,但没有“争春”的胜负心。艺术是靠积累,积累中从量变到质变,等待山花的浪漫,必须有一个“敖冬”的过程,将自己的心态放得平和,艺术的成果,追求人工“催红”和自然开花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待教师这份职业,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沉下心来,努力追求,如此才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不负韶华。

如今的国展,有很多“投巧”的地方,选择一些热门书体,三至五年就能写得有模有样。去速成班进行“催熟”,去追“时风”分得红利。杨老师选择的一种书体,可以说是最不讨好的,她选择了篆书作为主攻书体,《石鼓文》作为自己取法的主要对象。有经验的书友都知道《石鼓文》属于功夫字,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是很难走出来的。《石鼓文》的线条和结体,不同于单线质的小篆,有人把《石鼓文》比于篆书中的高山,上山容易登顶难。《石鼓文》第一人之称吴昌硕大师,对《石鼓文》终其一生的修炼,他曾自云:“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年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想在《石鼓文》上取得真经,没有坐“冷板凳”的心态,是很难学有所得。

杨老师有了这种植根于传统的思想,从识篆,过文字关开始。识篆没有捷径,越是聪明的人,越会选择最笨的办法,最笨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果的。逢字必查,逢查必记,记有分类,积少成多,便成系统。这些“笨方法”是所有学篆书的人必须走过的路。现在的国展,文字审核看得越来越重,特别是篆书的用字选字,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文字功夫。经常听到书友调侃,想从速出成绩,请“远离”篆书……可以想象的到,篆书从识字到线条,线条的结体,没有一个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说它是“功夫字”是有道理地。

十三届国展,杨老师创作的这件篆书作品,以四条屏的样式来呈现,全文1048字,内容是东坡题跋三则,避免长文阅读的枯燥,杨老师巧妙的利用了冷暖色进行调节,“一篆到底”确实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进行跳色处理,有一种自然分段的感觉。创作这件八尺整张作品,由于工作的性质,学校的教务非常繁忙,提前了三个月就进行了准备,既不影响工作,自己又能静下心来书写,创作尽量选择在节假日的晚上,由于提前安排,初稿书写得很顺利,但挂起来看,还是觉得有很多问题。四条屏每一条都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所以自己并没有追求一稿成功,前后总共写了四稿。

创作有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强迫自己尽量完美化,入境的时长,随着创作的要求会逐渐增长,篆书的书写往往是墨磨人,人磨墨的一个过程。技巧的积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巨大的改变,心态往往是最重要的。那么多年对篆书的学习,书法的“国考”不是学生的高考,没有必要存在一稿定胜负的心态。

笔者欣赏杨老师的这件作品,猛一看确实有吴昌硕的感觉,虽然少了吴的老辣,但有了女性的雅致,书写的平和。用笔醇厚朴实,均衡和谐;结体率意天真,上下参差,左右取势,作为一位女性书家,能大胆的利用排比和递增,打破篆字的过度严谨,造型古典,这是很难得的。对于一位教育一线的老师,能有这种功夫,确实值得笔者学习,为杨老师点赞!

杨晓光,女,中共党员,河南省新密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准)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郑州市篆书委员会副主任

新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展;

全国第十二届中小学教师书法作品展入选;

《劝学杯》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篆隶书法作品入展;

“新时代 新征程 中原风”河南省第二届篆书作品展入选;

第三届“包公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入展;

第二届“李白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入展;

“翰墨朝阳”第五届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盛世花开”暨山东书法双年展入展;

郑州书首届女子书画展三等奖。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