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死抠文本,中国教育岂能打造一流的人才成长氛围?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4-25 21:40:42

最近,有一个动向让人觉得很有趣:似乎高层很重视音美教育,基层也开始筹划音美考试。围绕这一点,不是策划如何进行技能测试,而是筹集学校考试题。本来,中国教育的谬误恰在于过度倾向于文本,让很多学科失去了意义,过度偏执于“门门通”、过强的考试压力而让学生失去了发展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求学目标,学生受考试绑架着学习,失去求学的方向与自主性,“空心化”已经成型。现在,音美等技能教育学科也要因为高层的重视演化成科举考试科目,颇让人无语。

国内教育,对文本考试的功用似乎过于迷信了。没有哪一科教育不是通过考试来测评的,语数外考文本,理化生考文本,还好现在不重视厨艺与传统武术等教育,否则看着孩子们瞅着卷子一招一式做题还真让人啼笑皆非。

从表面看来“精英们”的门门分数都很高,应该是门门都精通了的。可从一开始,语文就不重视自由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理化生更是脱离实践空谈理论,可以说,耗费九年的时间学习功课,只是给学生排了排队,很多学科根本没入门。

这局面,颇让人想起《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画面:

江东群儒出好卷子,等着考生诸葛亮来赴考。比现在先进一点,可以选择科目:“先生自比管仲、乐毅,不知诸子百家研究的哪一门?”很明显,不管回答哪一门,都会有搅屎棍式的考官出来刁难。不想,考生学得跳脱,不入套路——寻章摘句,世之腐儒。古今的贤人大能,有哪一个是死抠文本的呢?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哪一个领域里的精英翘楚人物,又有哪一个是天天背书、做卷子教育出来的?达芬奇画蛋成为美谈,那些科学界的伟大发明和发现,都是做卷子做出来的?还是那些大文豪们都是背书、做题成长起来的呢?

一味的背书做题,过于夸大文本考试的价值,很明显,已经让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变质、变味。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