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台湾简史(一)——大航海时代下的台湾

惜香聊历史 2023-11-19 03:53:00

台湾作为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屿,对于古代中国大陆而言基本属于天涯海角。没有特产,在当时也没有军事价值,那他是怎么进入世界舞台的?让我们把视线转向西方,哥伦布率领着船队,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完成了伟大的环球航行,大航海时代来了!整个世界都变了,陆权开始衰落,海权开始崛起。台湾成了各支舰队的中转站,航海枢纽的独特价值开始展现。

正式对台湾的管辖起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官员至台湾“宣抚”,后在至元年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

元末明初,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走私和抢掠骚扰。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倭寇的骚扰对东南沿海统治的稳定有多大影响,得天下后,为了防止倭寇的骚扰,下令实施了“寸板不许下海”海禁政策。

有人说,不对啊,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怎么还海禁呢?其实明朝对外交流大致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海外诸蕃夷对大明的朝贡,无论是域外小国主动也好,被迫也好,蕃夷带来贡品,朝廷回以礼物,往往数倍于贡品。所以朝贡也相当频繁,这一活动也成了一种变相的贸易。另一个就是民间的航海贸易,属于私人性质,但民间贸易政策多变。郑和七下西洋正是属于朝贡体系。

台湾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有台湾海峡的阻碍,交流自然存在困难。官方虽然时有海禁,但是走私仍然存在。特别是明朝后半期,随着欧洲全面进入大航海时代,东方也不能逆世界潮流。

最先进入东亚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是西方最早开始航海的两个国家,海商贸易利润丰厚。日本九州诸藩侯,还有中国最有财力的徽商,也都投入了海商贸易。中国出口丝绸和瓷器,再从西方进口香料,美洲进口白银。

明朝对海洋贸易的政策忽松忽紧,有时封海,有时开禁。开禁时,这群人就是商人,一封海就变成了走私犯,甚至变成海寇。抢掠沿海村落,拦截商船,活跃于嘉靖年间的陈老、林道乾、林凤等人,先后以澎湖列岛、台湾南部等地为活动基地,逐渐建立起了武装力量。

讲完当时的背景,把视线拉回到当时的台湾岛,看看那时候台湾是个什么样子。16世纪的台湾岛上,仍是原居民的天下。他们以一个一个聚落的形式,分散在西岸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全岛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体,各个聚落之间也有冲突,甚至爆发战争。

在大航海开始之前,台湾岛上的物产足以维持原居民的生存,他们也没有什么商品能够外销,所以本身没有动力去航海贸易。但是随着大陆、日本、欧洲的海商在台湾过境,台湾逐渐成了海洋贸易的中转站,台湾的区位价值就在这一次次海洋贸易中开始显现。

先是过境,然后是定居。福建的渔船和海上武装集团,在台湾靠泊,逐渐有人从季节性定居,发展为长久居住,甚至从大陆运来了耕牛,在台湾种起地来。种地这个事情,可能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的基因,到哪都先想到要种地。高雄现在还流传着当时的海寇在当地藏了金银珠宝的传说。

16世纪后半期,荷兰开始成为海上强国,成立东印度公司,掠劫东南亚。台湾的命运就在这时发生了改变。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最早出发航海的两个国家,已经占据很多港口城市。西班牙据有菲律宾、马尼拉,葡萄牙占有澳门,以此为基地他们能很方便的与东亚进行贸易。

而荷兰作为后起之秀,没有合适的基地来沟通东亚。他们开始觊觎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先后于1604年和1622年两度尝试占领澎湖,但遭到了明朝政府的强烈抵抗。于是荷兰人转变思路,从内部找到突破口,他们找到有名的华人海商李旦,请他想办法。

当时东亚的海上贸易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南海发现了诸多从事海上贸易的古代沉船,船上装载着大量的瓷器。李旦就是其中一员,他在东南沿海、马尼拉、日本平户、台湾都有产业,是那一带的风云人物,后面郑芝龙,就是郑成功他爸,继承的就是李旦的产业。

在李旦的帮助下,荷兰人在台湾南部建立了基地,并以传教的方式,从南向北不断开拓。原住民在荷兰人的威胁之下,只能顺从其统治。自此至1662年郑成功把荷兰人赶出台湾岛,荷兰人占据台湾将近40年。

尾声

荷兰人对台湾的占领甚至经历以一个重要时期,就是1644年,明清鼎革。大清替代大明成为中国大陆的统治者,鼎革之际,台湾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直至国姓爷——郑成功将荷兰人赶走,建立我们熟悉的明郑政权,大明王朝在这里得以延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