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有人说汉献帝没想杀曹操?

慕卿容 2025-01-20 10:04:12

东汉末年,有诸多政治事件备受瞩目,其中衣带诏事件便是极为有名的一个。而这一事件的经过呢,说起来实际上是特别简单的。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在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汉献帝的权力慢慢被曹操架空了。面对这种状况,汉献帝心里极为不满。于是呢,他就采用了衣带诏的方式,给国舅爷董承下达了一道命令,吩咐董承去寻觅合适的人,来将曹操诛杀。

只可惜,之后那个计划尚未开始施行呢,相关消息便走漏了风声。紧接着,曹操就派人将所有参与该计划的人员都给抓了起来。鉴于刘备此前也曾参与到这个计划当中,于是在此事发生之后,曹操便带兵去征讨刘备,刘备战败,无奈之下只好去投奔袁绍了。

在经历此次事件以后,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关系算是彻底破裂了。打这起,曹操全然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公然展开一系列行动,就这样,汉献帝彻彻底底沦为了曹操手中的傀儡,毫无反抗之力。

衣带诏事件本身,大家知晓得挺多的。毕竟在《三国演义》里,它可是重头戏呢,好多人的命运都受其直接影响。而从正史来看,这衣带诏事件和小说所描述的情形,实际上也没太大出入。

然而与此同时,要是我们对这一事件展开细致分析的话,便会察觉到:在该政治事件的背后,有着诸多迷雾存在。

例如,彼时的刘备,当真有参与衣带诏事件的打算吗?那位董国舅董承,真的持有衣带诏此物吗?还有当时的汉献帝,确实曾考虑过用这样的方式来彻底铲除曹操吗?在这整个衣带诏事件的前前后后,究竟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呢?

若想把这段历史阐述得清晰透彻,那便不得不从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开始讲起。

既不是曹操,也并非汉献帝,更不是刘备的那个人,其实就是国舅爷董承。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到的这个人,把曹操、汉献帝、刘备都排除在外了,他的身份乃是董承,也就是那位有着国舅爷之称的人物啦。

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里,董承这个名字仅仅是匆匆一现罢了。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对这个名字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相对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不太能做到十分熟悉的程度。

可实际上呢,就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特别是在衣带诏事件尚未发生之前,董承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物!为啥这么说呢?要知道,董承除了有着国舅爷这一身份之外,他还是汉献帝的表叔呢!

在汉灵帝尚在人世之时,其生母董太后所在的董氏家族,也曾有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时期,显得颇为显赫。然而实际上,这位汉灵帝的亲生母亲,其出身背景压根谈不上显赫,董家也并非那种根基深厚、规模庞大的世家大族。

汉灵帝登基以后,有个董老太太,此人似乎并不精通政治方面的事儿,反倒在贪财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另外,董太后仅有一位哥哥,曾经入朝担任官职,可后来竟因擅自篡改诏书这般严重的过错,最终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在汉灵帝在世之时,董家并未得到其太多的重用。而在此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何进家族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进而成功占据了外戚势力这块重要的领域,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股势力。

然而,待到汉灵帝在位后期之际,汉灵帝这才后知后觉地察觉到何家的势力已然太过庞大。随后,汉灵帝便将自己的次子,即日后的汉献帝刘协,交予那位董太后去抚养。并且,汉献帝还在有意无意之中,将身旁的宦官往董家那边推去,以此给董家予以助力。

然而即便情况如此,在汉灵帝离世之后,何家依旧快速占据了优势地位,迅速将董家铲除,同时也把那些不服从的宦官一并解决掉了。就连汉灵帝的母亲,也就是那位董老太太,随后也被径直打发回了老家,并且在返乡途中不明不白地丢掉了性命。

董承在年轻之时,压根就没什么能够出人头地的机会,而这一切皆因他有着这样一段家族历史所致。

虽说他在当时乃是当朝太后的侄子,且还是汉灵帝的表亲呢。然而,就这个表亲,汉灵帝压根就不待见,甚至可以说是极为讨厌的。

此外,史书仅记载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至于其父亲是谁却并无相关记录。不过,从史书别的记载来推断,董太后当时仅有一位兄弟,即因“矫诏”而被处死的董宠。由此看来,在历史上,董承极有可能便是这位董宠的儿子。

想当年,那可是汉灵帝亲自下的命令,把董宠给处死了。如此一来,对于董承这个身为表兄弟的人,汉灵帝自然也是不怎么喜欢、不愿待见的咯,毕竟董宠的事儿就摆在那儿呢。

汉灵帝驾崩,董太后随之失势,董承的处境愈发艰难起来。此刻的他,上头没了可倚仗的靠山,仿佛一眼就能看到这辈子算是彻底没了指望,往后的日子可该怎么过,真真是陷入了极为窘迫的境地呢。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董承的人生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迅速迎来了转机。

由于之后的情况发展,董卓进入京城了。

虽说董卓同样姓董,可他家的这个董姓,跟董太后的董姓压根就没什么关联。即便事实如此,初入京城的董卓,为能更有效地把控朝廷局势,硬是强行把自己往董家这边拉扯,宣称自己是董家的亲戚呢。

然而,问题在于,彼时的董卓,在众人皆清楚他并非董家之人这样的情形下,又要怎样强行与董家牵扯上关系呢?

就在此刻,董承的重要性一下子就突显出来了。

董承乃是董家彼时仅有的直系男丁,其信用加持的作用自然不容小觑。至于史书当中,并未记载那时董卓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将董承拉拢过去的。但最终的结果是,董承投身到了董卓帐下,还在董卓女婿手底下担任了一个官职。

很明显,在那个时候,于众多士族公卿看来,董承完完全全就是名副其实的董家人啦。

按理说,董承在董卓倒台之后,理应遭到清算才是。要知道,与他声名相当的董璜以及董旻,在那之后可都被直接给杀掉了。照此情形来看,董承似乎也难以逃脱被清算的命运呢。

不过有趣的是,随后所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在各种阴差阳错的状况下,不但没有致使董承丢掉性命,相反,还让他越发飞黄腾达起来了。

简略而言,董卓殒命之际,董承恰好在军队里,故而未能在第一时间遭遇杀身之祸。董卓刚被诛杀不久,李傕与郭汜便攻入了长安。在此之后,董承就转变成为了被视作正面形象的人物。

随后,汉献帝慢慢长大成人,他心里一直想着要挣脱李傕等人的掌控。可当汉献帝环顾周遭的情形时,他很快就意识到,身边压根就没有能让自己依靠的人。于是在这之后,汉献帝便把目光投向了董承。

虽说董承曾追随过董卓,而汉献帝对董卓一伙可谓是深恶痛绝。可实际上呢,董承乃是董太后的侄子,从亲属关系来讲,算得上是汉献帝的表叔呢。最为要紧的是,在那个时候,董承手中可是掌握着一部分兵权的哟。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汉献帝把董承的女儿迎进宫中,册立其为贵人。如此这般,董承一下子就变成了汉献帝的丈人。这下好了,他往后便无需再去担忧会被汉献帝追究清算之类的事情了。

如此,又历经数年,待李傕与郭汜相互争斗之际,汉献帝瞅准时机从长安逃离。彼时的董承呢,也随之与汉献帝一同踏上东归之路。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当中,汉献帝先是离开长安,而后一路向着洛阳进发,而这一路上啊,大战就没停歇过。在这期间呢,董承所率领的那些士兵,尽管折损了大半之多,不过反倒越发受到汉献帝的器重了。

在回到洛阳之后,彼时在汉献帝身旁,所剩的护卫军队差不多就只有两股了。其中一股是由董承负责统领的,而另外一股呢,则是处在韩暹的统领之下。

至此,关于董承的故事已讲述到这般地步。接下来呢,便能够将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融入到历史的主要脉络、也就是主线剧情里面去啦。

当汉献帝及其一行人返回洛阳之际,在负责护卫的军队里面,韩暹所掌控的兵力占据着优势。如此一来,韩暹便愈发显得强势起来,其在整个局势当中的态势,也因这兵力上的优势而越发突出。

董承心里头那是相当不满呐。他觉得自己可是国舅爷,并且还是汉献帝的亲表叔呢。不管是从情分上看,还是从道理上来讲,这执掌大权的事儿怎么着都该轮到他,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怎能让他心里舒坦呢。

韩暹其实就是黄巾军出身的农民军将领罢了,后来接受招安,这才来到了汉献帝身旁。就这么个来历的人,真搞不懂他有什么资格去掌握大权,着实让人费解呢。

于是,在回到洛阳之后,董承心里便始终盘算着要将韩暹给除掉。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在兵力规模方面,还是从个人的战斗能力来讲,董承相较于韩暹,那可都差得远了,根本就不是其对手。

这可如何是好?

在至关重要的时刻,董承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了兖州的曹操。当时情况危急,需要有力的援手,而董承思索一番后,便把希望寄托在了远在兖州的曹操身上,觉得或许曹操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助自己一臂之力。

后来,董承暗中给曹操传讯,盼着曹操能领兵前来相助。在曹操那一方呢,也确实没让董承的期望落空,没过多久便带兵抵达了洛阳,成功赶走了韩暹。然而,曹操紧接着就以洛阳城破败不堪为由,把汉献帝接到了许县去安置。

站在董承的立场来看,去许县这事儿,或许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不过无论怎样,曹操的现身,总归是解了他的当务之急。待众人到达许县后,汉献帝论功行赏之时,董承更是得以直接封侯,其官职不断晋升,地位亦是日益提高。

在抵达许县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曹操便着手不断对汉献帝及其身边之人进行架空操作。在此需多提一句的是,不少人认为汉献帝刚到许县,就立马沦为曹操掌中的玩物了,可实际上呢,这种观点压根就是错误的。

历史上的汉献帝在初到许县之时,是拥有一定权力的。起码他身旁不少护卫,还是会听从其调派。彼时的曹操虽说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却没办法彻底掌控汉献帝。根本不可能出现曹操去指挥汉献帝做事,抑或是让汉献帝任命谁出任官职的情况。

然而,在随后的三年期间,曹操始终在干着挖汉献帝墙角的事儿。毕竟许县处于他的掌控范围之内,如此一来,汉献帝不论到何处去招募护卫,最终招募来的全是曹操的手下。并且,那些护卫军队当中负责管事的将军校尉,也都被曹操逐一替换成了他自己的亲朋好友以及往日故交。

就拿汉献帝身边的诸位大臣来说吧,他们在曹操的一步步动作之下,手中的权力不断被剥夺殆尽,到最后完全沦为了没有任何实际职权的“备员”,仅仅是挂个名而已,在朝政事务等方面毫无施展权力的可能了。

最终致使汉献帝和曹操彻底闹掰的,正是“议郎赵彦之死”这件事。

简单来讲,在那时,汉献帝身旁有一位名叫赵彦的议郎。这议郎的身份呢,大致和后世的顾问差不多。就是这个赵彦,在当时可是给汉献帝想出了一整套的主意。

史书当中并未记载赵彦当时所出的主意究竟为何。总之,最后曹操对其极为不满。于是在之后,曹操全然不顾汉献帝是否知晓,径直将赵彦杀害了。

恰恰就是这一件事,使得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双方就此撕破了脸,再也不复从前那种表面上还维系着的状态,此事成为了他们矛盾彻底激化、关系完全崩坏的关键转折点。

在曹操杀了赵彦之后,他曾前往向汉献帝禀报此事。汉献帝得知这一情况后,顿时怒火中烧,当即就抛下这样一句话:“你要是能好好辅佐我,那便罢了;要是做不到,还望你能开恩放过我!”

正是这样一句话,将曹操惊吓得不轻,由此致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全然走向了决裂的境地,再也不复从前。

依照汉朝的制度规定,曹操这般级别的官员,在面见皇帝之时是能够佩刀的。那为了切实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在佩刀官员身旁,会有两名皇帝护卫紧紧跟随。

这便意味着,倘若汉献帝在那时当机立断地下达命令,真的动了要砍掉曹操脑袋的念头,那么曹操是绝对没有活路的,必定会因此丢掉性命!

毋庸置疑,曹操离世之后,汉献帝的结局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至于究竟是怎样一番情形,不妨参照一下三百年之后北魏的皇帝元子攸的状况便可知晓大概了。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经历了这件事情过后,曹操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再独自一人去面见汉献帝了。至于汉献帝这一方呢,他心里也已然清楚,曹操绝非善类,压根就是一个身处乱世的奸雄人物。

于是,在此之后,汉献帝便下达了衣带诏。他把诏书藏于衣带里面,再偷偷将衣带交付给董承,以此成功避开曹操的监视。随后,董承在宫外展开活动,联络各方势力,企图寻得合适时机,一举将曹操除掉。

然而,虽说史书针对此事的记载相当详尽,可就衣带诏这一事件本身而言,在后世却依旧存在着两大争议之处。

首先存在的一个争议点在于,彼时的汉献帝究竟有没有真的下达过衣带诏呢?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董承因嫉妒等缘由,自行伪造或者对外谎称手中持有密诏。接着便借着汉献帝的名号,妄图阴谋算计除掉曹操,进而实现由他自己来掌控大权的目的。

需明确的是,直至汉献帝离世,他都未曾认可自己有杀曹操的意图。并且,关于那份所谓的衣带诏也就是密诏,在后续的史书当中压根就没有相关记载。起码在曹操反杀董承之后,并未寻得这份诏书的原件。仅仅是董承单方面宣称,自己是受了皇帝密诏,从而找人去诛杀曹操的。

那么关于第二个争议点,就是那份隐秘的衣带诏,到最后究竟是怎样泄露出去消息的呢?

汉献帝下达密诏后,董承旋即拿着这份密诏去联络其他人。彼时,董承所担任的官职已然是“车骑将军”了。依照汉朝的官制来看,车骑将军处于最高层级的军职范畴,在整个军队体系里,其地位仅稍逊于大将军。

当然啦,要是从实权方面去考量的话,董承所担任的这个官职,着实没多少含金量可言。毕竟在当时,他能够掌控的,仅仅是自己手下为数不多的那一点儿护卫军队罢了。

随后,经董承一番串联,很快便有几位关键人物卷入其中。这几人分别是偏将军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以及议郎吴硕。在他们当中,种辑与吴硕皆是董承的心腹之人,而王子服呢,他手里可是掌握着一部分兵权的。

当然啦,在这些人之外呢,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刘备。要知道,在相关的情境或者所涉及的范围里,他的重要性可是非常突出的,相较于其他人而言,他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呢,这个人便是刘备无疑了。

彼时的刘备,正于许昌闲居着。要知道,此前他在地方上可是闯荡打拼了好些年头,手底下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军队呢。而且刘备还有着宗室这一层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董承理所当然地就动了拉拢他的心思。

在董承的积极串联运作下,一个旨在诛杀曹操的“杀曹小分队”慢慢组建起来了。随后,小队的众人便着手展开秘密筹备工作,他们满心期待着能够通过此次行动,一举将曹操置于死地,以达成他们预先设定的目标。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两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便是刘备突然间接到外调的指令,要他前往去阻拦、抵御袁术。

在成功击败吕布之后,刘备便被曹操带回了许县,看似职位得到提升,实则权力被架空,属于明升暗降之举。就在这个时候,袁术称帝以失败告终,企图北上投靠袁绍。于是,刘备就被曹操派遣前往下邳,其任务便是截击并诛杀袁术。

曹操当时把刘备外派一事,在后世引发了极大争议。一种说法是,曹操有意调走刘备,好去诛杀董承等人,毕竟刘备若留在许昌,会给曹操添诸多麻烦。另一种说法则是,彼时刘备已全然取得曹操信任,故而曹操才又将他放回地方任职。

无论真实情况怎样,总归而言,刘备被突然外调这一情况,一下子就把董承等人的谋划给迅速搅乱了。

需明确,那时的刘备尽管只是在许昌闲住。可在其手下,有着诸多铁杆的追随者呢。其中以关羽、张飞作为领头之人,他们对刘备那是极为忠诚的。只要刘备还在,并且有汉献帝出来牵头的话,刘备手底下的这些人,个个都能快速统领几十乃至上百人。

像这样的话,刘备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接手一支人数多达数千,乃至上万人的军队。要是真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那曹操可就会面临极大的麻烦啦!

除刘备以外,董承等其余几人皆非出身于底层,他们身边也并未拥有大量的追随者。这就意味着,他们除了自身所直属的那一小部分军队之外,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去接手其他的军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自然,要是刘备仅仅是暂时被外调出去,董承等人其实完全能够等到刘备归来。况且,刘备在经历外调之后,于地方上便拥有了实际的权力,如此一来,这反而对他们去诛杀曹操这件事是更为有利的呢。

然而,关键之处恰恰在于出现的第二个意外情况。整个事情的核心要点,其实就是这第二个意外呢,它在整个事件当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且至关重要的存在。

就在刘备刚刚从许昌离去没多久,那关于衣带诏的事儿,竟然一下子就泄露了风声。

关于曹操究竟是从何处知晓了衣带诏的消息一事,无人能说得清楚。在各类史书中,对此也全然未曾有过任何相关的记载,其具体来源也就这样成了一个谜,让后人难以探究明白。

然而在此之后,曹操旋即展开了行动,以极为迅速的态势,径直将董承等人给逮捕了起来,不给对方丝毫反应的机会,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尽显曹操行事的果决狠辣。

事实上,这恰恰体现了正史与文艺作品之间的差异所在。就拿董承一事来说,在诸多文艺作品里面,当时董承可是成功地将诛杀计划付诸行动啦,这和正史记载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曹操事先有所觉察,提前就做好了应对准备。故而当董承展开行动之时,曹操立刻将董承手下的护卫全部诛杀殆尽。不过就正史上的记载来看,董承等人实际上还没来得及真正动手,便已经被曹操给抓捕起来了。

就在公元200年的正月初九这一日,曹操竟突然下达命令,把董承还有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员,统统处以死刑!而董承那怀有身孕的女儿董贵人,同样未能幸免,也在此时被曹操残忍杀害,根本就没能逃过这一场灭顶之灾!

董承等人惨遭杀害后,汉献帝身旁最后那批手握兵权之人,已然被彻底清除殆尽。打这起,汉献帝哪怕心中仍存反抗之念,却也再无可能付诸行动了,终究是只能彻彻底底地变成一个受人操控的傀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