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李承晚弥留之际罕见镜头,两眼空洞无神,一代国父客死他乡

闲有看事 2024-12-21 10:30:34

弥留之际的李承晚

镜头中的这位老人,正是大韩民国的缔造者李承晚,曾几何时他意气风发,带领韩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富强。

此时此刻,他却只能孤独地躺在异国他乡的病床上,等待生命的终结。

李承晚的一生挺传奇的,他出生于朝鲜王朝的没落之际,原本显赫一时的家族已经中落。

在日本统治朝鲜的黑暗岁月里,他曾多次参与独立运动,为朝鲜的独立而奔走呼号。

年轻时的李承晚

1948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李承晚成为了大韩民国的首任总统,他带领韩国走过了战争和贫困的艰难岁月,在许多韩国人心中,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领袖,是韩国的“国父”。

然而李承晚的执政方式却令人诟病,他逐渐显露出独裁者的面目,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他还多次修改宪法,这让民众十分强烈不满。

1960年,韩国爆发了四一九革命,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市民走上街头,抗议李承晚的独裁统治,面对民众的愤怒,李承晚最终被迫下台,流亡到了美国夏威夷。

韩国四一九革命

从那时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父,开始了他孤独的晚年生活,他远离故土,远离权力的中心,独自在异国他乡度过余生。

直到1965年7月,他在病床上留下了这张令人唏嘘的照片。

照片中,李承晚的唇角微微抿起,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却只是沉默,他的双眼空洞无神,仿佛已经看透了生命的终点。

在他身边,只有第二任妻子弗兰西斯卡·端娜在默默地陪伴着他。

李承晚

李承晚去世后,在韩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韩国的首任总统,他对韩国的独立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理应得到尊重和纪念,但他晚年的独裁统治也给韩国的民主进程带来了负面影响。

所以在李承晚的葬礼安排上,韩国政府和民众对如何安葬这位国父产生了分歧,一些人主张应该为他举行国葬,表达对他的尊重,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独裁行为不值得如此隆重的纪念。

最终,经过多方讨论,李承晚以家族葬的形式被安葬在了汉城铜雀洞国立墓地。

李承晚墓

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领袖,最终却只能孤独地走向生命的尽头,看来生前再有权力和地位,生命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

李承晚的下台,有他个人独裁统治的原因,但也与美国的态度密不可分,事实上李承晚能够上台执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支持,没有美国的支持,他很难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站稳脚跟。

然而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也开始让美国感到不安,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李承晚坚决反对美军与中朝和谈,并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这引起了美国的不满。

美国开始意识到,李承晚的独裁统治已经成为韩国稳定的隐患,他们担心如果任由李承晚继续下去,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甚至危及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

因此,当韩国国内爆发四一九革命时,美国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全力支持李承晚,他们选择了袖手旁观,任由事态发展。

在四一九革命的压力下,李承晚不得不宣布下台,即便在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愿意放弃权力。

在下台前他还试图通过议会,推动一项旨在保护自己的法案,但这个法案最终没有通过,李承晚也失去了最后的政治筹码。

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韩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的支持,可以让一个政治家如日中天;美国的放弃,也可以让一个政治家瞬间跌入谷底。

看来一个政治家,如果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如果脱离了民意的支持,最终只会走向失败,就像今天的尹锡悦一样。

李承晚和尹锡悦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经济发展上之前的成就非常亮眼,可在政治领域,韩国却似乎一直在经历着一场“总统的诅咒”。

从建国到1980年代初,韩国一直笼罩在独裁的阴影之下,虽然号称是民主国家,但实际上,权力都掌握在总统一人之手,许多总统,在位期间都难逃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指控。

80年代,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韩国终于通过了新宪法,开始了真正的民主化进程。

在民主化后韩国的总统似乎仍然难逃“诅咒”,1987年后上台的历任总统,包括全斗焕、卢武铉、李明博等,都曾卷入各种丑闻或悲剧结局。

其中卢武铉的故事尤其令人唏嘘,这位出身平民的总统,在任期内致力于推动经济改革和社会公平。

任期届满后,他却因受贿丑闻案发而备受调查,面对巨大的压力,卢武铉最终选择了跳崖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卢武铉

这个过程中总统及其反对派背后的财阀、外国势力等,都在角力博弈,一旦平衡被打破,总是会有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现任总统尹锡悦,上台后也面临着各种争议,他的支持率下降,面临弹劾调查,并与在野党发生冲突。

再回过头来看李承晚,作为一个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李承晚为韩国的独立和建设的的确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经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奔走呼号,也曾经为了国家的发展而殚精竭虑,这是他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

可惜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让他闭眼前都无法再看看自己的故乡。

信息来源:

新民周刊《韩国历届总统的悲局宿命》

1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