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会稽山阴(今属山东临沂)有个著名书法家叫王僧虔,他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因为其书法精美绝伦,连皇帝都想和他过过招儿。
齐高帝
有一次,宋文帝刘义隆看到王僧虔书写的素扇面,惊叹道:“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意思是王僧虔的书法不仅超过了王献之,而且典雅的气度也超过了他!王僧虔却并不以此沾沾自喜。
宋文帝死后,新上任的宋孝武帝刘骏也是一位书法高手,常常和王僧虔比试书法。王僧虔不敢在孝武帝面前“显迹”,故意藏锋露拙,用拙笔书,才为宋孝武帝所容忍。这便是著名的“拙笔自保”的出处。
齐高帝
到了齐高帝萧道成时期,齐高帝善于书法,喜好文学,尤其精于隶书。有一次,齐高帝和王僧虔比试书法之后,齐高帝问他:朕的书法和你比咋样?王僧虔回答:“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二,而正书第三。臣无第三,陛下无第一。”齐高帝笑着说:你可真会说话啊!
这样会说话的王僧虔,不仅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并且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僧虔(426年—485年),字号不详,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宋齐时期大臣 、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玄孙、侍中王昙首的儿子。
他出身“琅琊王氏”,入仕刘宋,历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吴郡太守。辅佐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帐下,皆有官声。又擅长书法,受到当权者所欣赏。南齐建立后,出任征南将军、湘州都督,累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永明三年(485年),王僧虔去世,时年六十,获赠司空,谥号“简穆”。
王僧虔喜文史,善音律,工真书、行书。书法承袭祖风,丰厚淳朴而有骨力,著有《论书》。
王僧虔《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辽宁省博物馆。该书帖与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合为一卷。
法帖内容为南齐太原人王琰通过王僧虔谋求外任,王僧虔为其请托江郢小郡的公牒文书。因为是对上呈书又有求于人,故而书写认真拘谨,不是率情任性之作,端庄温和有余而缺少变化,只能反映王僧虔书法的一个侧面。这件作品的风格与他在书法理论的主张有着不小的差距。
王僧虔在孩童时,他的父亲王昙首曾和兄弟一同把子孙集合在一起,任凭他们游戏欢乐。王僧达跳到地上作小老虎;王僧虔连续下棋十二盘,既不坠落也不重作;王僧绰采蜡烛珠做成凤凰,王僧达夺过来把它打坏,他也并不惋惜。
伯父王弘叹息说:“僧达俊爽,当不亚于别人,然而使我家破亡的,终究也是这孩子。僧虔一定会成为三公,僧绰当会以名声受到赞美”。后来果然如此。
王僧虔《谢宪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淳化阁帖》
包世臣临王僧虔《谢宪帖》
齐武帝萧赜继位后,王僧虔由于患风疾打算上表请求解职,正赶上萧赜任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王僧虔对侄子王俭说:“你在朝中受到重任,不久将会享受三公一级的待遇,我如果再接受这个职位,一门中便有二个高级大臣,实在可怕呀。”于是坚决辞让不接受,萧赜特别照顾允许了他的请求。改任他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宾客中有人问他坚决辞让的动机,王僧虔说:“君子担心的是没有德行,而不是担心没有宠幸。我衣食满足,荣位已过,只惭愧平庸浅薄没什么好报答国家的,岂能再接受更高的爵位,在官职上遭人指骂呢?”
后来,王俭作为朝廷宰臣建造长梁斋,规模稍有过分,王僧虔看了就不高兴,怎么也不进他的门,王俭便立即将此斋拆除了。
王僧虔《刘伯宠帖》(节选),《淳化阁帖》
王僧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书法理论上的独特建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王僧虔提出书法要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在他看来,书法不是一门单纯再现的艺术,它没有具体可见的对象,书法家必须通过感情和想象把不可见的东西化为具体可见的艺术形象。
其次,王僧虔提出“天然”与“功夫”,“媚”与“力”这些美学范畴。这里的“天然”,是指书法家的天赋条件,在书法方面的天资;“功夫”是指后天用心学习和书法实践的程度。“力”指书法骨力,是先天才能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结果;“媚”是美好的意思,指书法艺术的形象美。他认为,对书法艺术来说,这几种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书法艺术形象。
根据以上道理,他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作品逐一进行评价,在《论书》中指出他们或天然有余,而功夫不足;或媚气十足,而骨力恨弱。总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王僧虔子王慈书法欣赏
王慈《柏酒帖》,亦称《得柏酒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第八帖,辽宁省博物院藏。帖中叙及得友人厚费所赠柏酒等物品六种,并申谢意。此书中侧锋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干净利落、劲爽通达的艺术效果。侧锋处,用笔大胆、痛快,甚至出现一种“刮”、“擦”的效果,由此营造出一种点画跳跃、笔势张扬的氛围。
王慈《汝比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第九帖,辽宁省博物馆藏。《汝比帖》书法逸笔草草,势态强烈,字形不甚讲究,以“意”为主。从笔画形态上来看,用笔多取侧锋,爽劲、锋利。王慈的草书,用笔速度较快,笔势如斩钉截铁,干脆利落。
王僧虔子王志书法欣赏
王志《喉痛帖》,又称《一日无申帖》,存于唐摹《万岁通天帖》中。该帖讲述的是作者感觉喉咙不适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