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建“奇石意象形式”
2.创建“奇石意象形式”,是为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现实中没有理想的家园,诗人们就在诗词中来构造。
于是,谢灵运就利用诗歌,来记载游览山水中的所见所闻。他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西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显然,该诗前面全部是写景,不仅有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且描写得细致入微。后四句就是讲一讲道理,表达情感了。
于是,袁中道在观赏山东峄山的景色时,对于一些山峰形状的活灵活现也是赞叹不已,就直接描写了那样的生机盎然的“活景”:“如屋履,如偃盖,如走丸,如斧劈,如抵壁,如累棋,如马首,如巾服几筵,如砌如累,如戏掷。其大可讶者,绝顶一丸,高数十丈,敧置乎石,下临不测,有可转而不转之势。”
到了唐朝,那些诗人们的情感就全部融入在山水景观里面了。比如谢朓,比如孟浩然,比如王维,等等。特别是王维,他是我国山水诗创作者中的王者。
同样,现实中没有理想的家园,画家们就在画中来构造。于是,山水画,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后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一些顶尖画家,比如郭熙、李唐、范宽等,他们创作出来的山水画,就真正成为了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
古人,以及现代人,他们的心中为什么都有山水情节呢?
郭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其旨安在?尘嚣僵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胜,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显然,他们是通过游玩山水、描写山水、画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林泉之志”的。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他们从山水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界山水的真谛!
同样,笔者创建“奇石意象形式”,也是为了了却玩石人的山水情节。比如灵璧莲花石《拨
图17-11 《拨云寻古道》 灵璧吕梁石 **厘米 吕耀文 藏
云寻古道》(见图17-11),这块表现“黄土高原风光”的“一拳石”,是不是能够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呢?
其实,说起“一拳石”,它还是出自白居易的一句话。当年,白居易在看见牛僧儒收藏的一些山水形状的奇石之后,便大为赞赏:“三山五岳,万壑千洞,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于是,“一拳石”便成为了山水景观奇石的代名词。
后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李渔在其《闲情偶记》中也写道:“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此正造物之巧于示奇也。譬之扶乩召仙,所题之诗与所判之字,随手便成法帖,落笔尽是佳词,询之召仙术士,尚有不明其义者。若出自工书善咏之手,焉知不自人心捏造?妙在不善咏者使咏,不工书者命书,然后知运动机关,全由神力。其叠山磊石,不用文人韵士,而偏令此辈擅长者,其理亦若是也。”
由此可见,置身于山水之间,或者书案、房间等处置放着山水形状的奇石,或者置放着由石色构图所形成的山水图案的奇石,或者置放着由珍珠、石纹、筋脉等构图所形成的山水图案的奇石,则情趣生焉。如果把玩它们,则俗事皆忘,还能够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悟境界,这岂不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否则,书案、房间等处堆满了杂物,如果再整天埋首其中,长年累月,那么,会不会就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呢?!
《石道》(1-4卷)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