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31日,曾带领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者,取得“二战”胜利的夏尔•戴高乐将军,离开家乡科隆贝拉布瓦瑟里,结束了自1946年以来的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6月1日,戴高乐回到巴黎,出席了国民会议,并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总理候选人演说。最后,他被选为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末任政府总理。
出任政府总理的戴高乐将军(图像)
戴高乐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赶紧组建一个政府班子。他的此举,显示出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卓识远见。
当人们都以为他戴高乐会把碍手碍脚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元老们通通一脚踢开时,其做法却恰恰相反。
他把除了法国共产党以外的传统政党的领袖们,全部收罗在自己组阁的政府之内,并对他们委以重任。
这么做,确实比任凭这帮遗老们在外面兴风作浪好得多!
继而,戴高乐紧锣密鼓地主持拟定新的国家宪法。基本思路是,革除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到第四共和国延续了八十年之久的“议会制“的弊病,建立以集大权于一身的总统为核心的“新体制”。
重新调整总统、总理、议会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削弱议会的力量,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增扩总统的职能。
戴高乐不愿意仿效美国式的“总统制”。因为,美国的总统虽然独揽行政大权,但国会是一个不可触犯的堡垒,总统的行动常常受其约束。
踌躇满志的戴高乐将军(图像)
9月28日,戴高乐旗开得胜。在法国本土的公民投票中,“新宪法”获得了高达79.2%的支持率。10月5日,“新宪法”正式颁布。这样,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第四共和国成为历史陈迹。
接着,戴高乐又开始谋划着如何登上法国总统的宝座。
他面临的最大障碍,也是唯一的障碍,就是现任总统戈蒂先生。谁知,戈蒂竟然爽快地支持戴高乐参加总统竞选。这令戴高乐感到意外,同时也使他那颗七上八下的心平静了下来。
总统选举开始后,尽管有几个左翼政党费心巴力地推出了自己的总统候选人,但他们微薄的力量根本不是戴高乐的对手,在第一回合就败下阵去了。
12月21日,戴高乐赢得了八万张选票中的79%,以绝对优势稳稳地摘取了总统桂冠,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权力巅峰。
摘取总统桂冠的戴高乐将军(图像)
之后,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戴高乐将军逐渐习惯了“总统”这一崭新而又颇具魅力的“角色”。
在执掌法兰西的漫长岁月里,戴高乐最大程度地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形象和卓越才能。
戴高乐拒绝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放弃独立发展核力量”的“苦心”劝告,坚持发展法国自己的核力量,绝不当“联盟的步兵”。
1962年5月1日,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进行的第五次核试验成功了。随之,法国又先后制成了携带热核弹头的中程导弹与核潜艇,使法国成为了世界上“五个核大国”之一。
1963年1月,经过戴高乐的不懈努力,法国与德国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这个条约,是法、德两国从世仇关系转变为友好关系的证明,是建立“法德轴心”的文献基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法德合作条约》签订场景(图像)
条约规定,双方定期举行国家最高领导人会晤及外交、国防、文化之部长级会晤,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调政策。条约还就两国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专门机构和加强两国青年友好往来,做了具体规定。
日常生活中,戴高乐给法国公众的印象是仪表威严,神情孤傲,颇有睥睨一切的英雄气概。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间,戴高乐已成了一个身体、容颜转衰的老人。
但是,为了毕生追求的事业,戴高乐丝毫没有因为年龄增大而有所懈怠、动摇——追求崇高,建设一个伟大的法兰西!
不料,就在戴高乐总统虽然日益老迈,但雄心不减,仍奋力前行之际的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罢课、罢工事件(即“五月事件”)。
这一因经济失调,社会危机严重而引发的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运动事件,给戴高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得连续十年之久的“戴高乐政权”成了强弩之末。
当时,戴高乐最亲信的人蓬皮杜毫不遮掩地说:“将军在位的日子不长了。五月事件搞得他威信扫地,应该准备后事了。”
戴高乐曾经的亲信蓬皮杜(图像)
近一年后的1969年4月28日,未能扭转“五月事件”后的国内形势的戴高乐总统,在他的别墅里,无奈地发布了他将于4月29日正式引退的声明:“我停止行使共和国总统的职务。”
6月15日,乔治•蓬皮杜这位在政界和诗坛都感到得心应手的知识分子,在竞选中,击败了代总统波埃,成为继戴高乐之后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
此时的戴高乐将军自言自语地说:“结束了,戴高乐时代从此结束了。”接着,他又哀叹道:“国家不再要我了,法国人不再想当法国人了!法兰西不愿成为法兰西了!”
是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虽然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来,可是,戴高乐还时刻关心着法国的内外局势、未来的走向和发展。
戴高乐将军与法国的关系,从来不曾断裂过,即便他于1970年11月9日病逝后。
他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影响和左右着法国的历史,不是因为他的家人、朋友,而在于他的个性和智慧——“戴高乐之光”。
伟大的政治家戴高乐将军(图像)
在这种熠熠生辉的光芒的映照下,法国产生了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派系——“戴高乐派”。此派系,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看待。
狭义的戴高乐派,是那些长期追随戴高乐从事各种斗争,参加戴高乐派组织或长期忠于戴高乐,大力宣传戴高乐的政策主张,并为戴高乐的事业奔走呼号之士。
也就是说,属于戴高乐圈子内的人物和那些属于戴高乐派组织的成员,是真正的戴高乐派分子。
至于广义的戴高乐派,则是指拥护和支持戴高乐的选民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他们在选举及其它重大问题上投票支持戴高乐的主张,或在选举中支持戴高乐派的候选人,但并不是戴高乐派的成员。
为此,严格地讲,他们只能算是戴高乐派的社会基础。但从政治圈层上划分,他们也算是戴高乐派。
总之,“戴高乐派”这一法国政坛上的重要政治派别,以戴高乐为图腾,集聚着一大批法国政界人士和社会各阶层的广大群众。
这些人,曾经是戴高乐将军的政治亲信、谋士、门徒和保镖,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可谓“庙堂余音”未绝!
主要参考文献:《戴高乐传》(布赖恩•克罗泽著)、《拯救法兰西的民族英雄:戴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