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崇拜:从丑陋蟾蜍到美丽嫦娥,惊呆现代人的祭月

炎黄慈史 2024-10-11 18:57:09

月亮崇拜,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是中华文明最早的信仰之一。

从蟾蜍到嫦娥,月神形象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祭月习俗繁复多样,从皇家祭典到民间习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你可知道古人如何祭月?为何月饼成为中秋必备?

月亮崇拜的概述

月亮崇拜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诸文明古国中,我国是较早形成月亮崇拜的国家,这种崇拜可追溯到史前时期。

月亮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体系里,不仅依附里古人对宇宙的信仰和哲思,还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在历史的长河中,月亮崇拜随之演变,直至形成专属的节日一中秋节。

月亮崇拜的渊源

中国古代关于月亮崇拜的起源大多表现在神话传说中。有盘古化生说,《绎史》卷一中记载盘古死后,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有日月所出说,《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日月从东海之外,大荒之间的大言、合虚、明星等山所出:而最为有名的是女子孕育说,《山海经》记录:“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由此可见,月亮在当时人们心中占据神圣的地位。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里讲述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这也是最古老的信仰,并且在民间广为流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神灵,而是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

自然神种类较多,出现早晚也不一。不仅将日月神灵化,而且也使得日月与人世间有了联系,“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有关月亮崇拜的神话传说不仅限于中国古代,古印度、古希腊等也有涉及。

南美洲土著民族,因月亮柔和的光线带来雨露,滋润人畜,促进植物的生长,将它视作神灵,古埃及人将月神视为智慧之神和文化之神,因给晚间带来光明便于时间的计算而备受崇拜。古以色列人总在山头燃烽火相迎新月的初升,月神崇拜的序幕就此展开”。

月神形象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月神形象最初由蟾蜍所化。远古时期,蟾蜍是生殖的象征,陕西临潼姜源寨遗址中的彩陶盆中出现最早的蛙纹,躯体布满黑点,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期许。

蟾蜍冬蛰春生,月死则又育,蟾蜍生育时期,肚子由瘪到圆再到瘪,月缺而复圆、晦而复明,因此,人们认为蟾蜍与月亮有着神秘的联系。到半山期和马厂期,蟾蜍的形象逐渐演变成月亮的代表。

战国时期,蟾蜍的月神形象由嫦娥所化。在《淮南子·览冥训》和《灵宪》等文献记载中,嫦娥窃后羿不死之药,飞往月宫,化为蟾蜍。此时蟾蜍的月神形象有了神话的佐证,也出现了与嫦娥并列作为月亮的代表。东汉时期,月神形象再添玉兔。

王允曾在《论衡》记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月蚀是被蛤蟆所食。玉兔最早出现于葬墓群中,伴随西王母左右,手持杵臼捣药,此时的玉兔象征着长寿。新莽时期之后,神话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开始融合。

汉代中晚期,玉兔成为月神形象的代表之一,与蟾蜍、嫦娥多次出现在文物器皿中。闻一多曾在《天问释天》中解释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

月神形象的发展最初由蟾蜍到蟾蜍嫦娥并存再到蟾蜍、嫦娥、玉兔并存。直至近代,蟾蜍的月神形象逐步弱化,成为财富的象征,嫦娥、玉兔的月神形象逐渐稳固。

祭月习俗的发展

最早被文字所记录的可追溯至殷墟卜辞中西王母祭祀。古人最早的祭月方式是对月亮的直接跪拜。

最初祭月仪式属皇家祭典,祭祀的空间、方位、等级、五行皆有讲究。“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五祀,岁编。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编:大夫祭五祀,岁徧。士祭其先”。按季节:春分之日,天子于东门之外祭日,于西门之外祭月,秋分之日,则东门祭月,西门祭日。

按时间早晚:则朝日于东,夕月于西,按空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月成为王室祀典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秦汉时建祠庙祭祀月神,始皇在不同方位祭祀八方之神,于临淄南郊山下祭天主,于泰山下的粱父山祭地主,于蚩尤祭兵主,于参山祭阴主,于之罘山祭阳主,于莱山祭月主,于成山祭日主,于琅邪山祭四时主。汉武帝祭拜天地时,只是在清晨和黄昏进行拜礼。魏文帝曰汉氏(汉武帝)祭拜日月的方式不为正统,不算与上天和神交往的正道,在黄初二年正月乙亥,设立东门外祭拜太阳的礼制,到魏明帝太和元年,春朝于东郊朝祭太阳,秋西郊夕祭月亮的礼仪正式确立。

然唐朝祭月不为皇室所独有,成为文人之风尚。咏月题材丰富,玩月颇有讲究。欧阳詹在《玩月并序》中言“玩月”古已有之,谢灵运的《月赋》或是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均有关于“玩月”的记载呵。“玩月”的季节要寒暑均平,空气澄澈。唐朝喜欢“玩月”的诗人数不胜数,例如李白的“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刘禹锡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等,可见,中秋在唐代真是“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宋太宗年间,正式将阴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赏月拜月已成为寻常人家的礼俗之一,中秋时节“丝草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遥闻竿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嘻嘻,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还出现了苏东坡有关月饼的描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时,人们通过拜月者登高或于家中庭院焚香祈福,“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泞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如皓月”。

此时,月亮形象走出皇家禁锢,增添世俗化,成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精神寄托。明清之后,中秋节世俗的情趣寓益浓厚,祭品的形态、摆放以及朝拜均有讲究。

祭祀的水果糕点要圆形,寓意“团圆”、“圆满”,每家每户都设立“月光位”,并在月初朝祭品方向拜月。陆启泓在《北京岁华记》中描述,各家置月宫符象,在庭院中摆放瓜果,月饼上绘制蟾兔图,“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小结

本章主要论述月亮崇拜的渊源、月神形象和祭月习俗的发展。发展过程与历史发展、社会风貌的变迁、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和审美情怀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使我们对月亮崇拜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

拜月习俗在不断的演变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庆典,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古籍,还形成了具有中华情怀的审美格调。

从前文总结可得,月亮崇拜、月神,习俗的发展是一段历史时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从最初天体崇拜到神灵崇拜,展现中华民族浪漫的社会主义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参考文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