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在清朝之前并不像泉州港和漳州港那么有名。郑成功占领厦门后,为养活军队,以厦门为中心发展海上贸易,开启了厦门港的黄金时代。
清政府在与郑氏政权对抗期间,虽然实行过“迁界”政策,几乎把当时的中国变成了个内陆国,但终究抵挡不住海上贸易的诱惑。1683年,清政府放弃海禁,建立关税制度,在厦门等地设立海关。作为清朝的“通洋正口”,厦门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关税每年多达10万两白银,与关税相关的官职都成了肥差。乾隆末年,担任厦防同知的黄奠邦为了保住这个官职,每年送给闽渐总督、福建巡抚各4600两白银。这些白银换算成人民币在80万左右,可见这差事多肥!
除了繁盛的贸易,这里还出现了洋行。1684年,一艘英国船驶进厦门港,想和当地人做生意。有人将英国商人带到一家店里,店主和他谈了价钱。英国商人嫌价格太低,就去找别的商人。后来他发现,所有商人给的价都一样,他这才明白,厦门已经有了包揽贸易的“商总”也就是“洋行”的前身。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厦门等地正式设洋行。这些洋行和后来由外国人经营的洋行不同,是由中国商人经营的。洋行对进口货物进行价格评定和购销,采购外国人想买的货物。外国商人必须住在洋行开办的“番馆”里,并对商船办理手续。可见,厦门港的对外贸易正在走向成熟。
可惜清政府一边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边又极不自信,生怕外国人与沿海居民勾结造反。在这种矛盾的思想下,清政府经常变更对外贸易政策,以后的一百余年里,厦门港也就兴一阵衰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