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早一些。
阳历一月末,如果你正计划和几位小伙伴拼车回家过年,“新能源内情”提醒你尽量轻装上阵,别带太多年货——随随便便你们就可能因为超过总计375公斤的最大载重量而面临安全隐患。王杰的《回家》歌词稍加改动就很贴切:
回家的感觉,就在那不远的前方。心中的忧虑,还是减配的地方。
一辆新能源车有数万个零部件。对外狂卷价格的“大决战”,必定伴随对内强行降本减配的“大动刀”。于是,供应商被逼上悬崖,用户的信任也被一步步推向坠落的边缘。
对新能源车而言是“重灾区”的动力电池减配,我们已在近期《首次!揭秘新能源车电池盲盒五大谎言,厂商还坐得住吗?》一文做专题介绍;传统燃油车常见的减配招数也已在媒体多次曝光和讨论,不再议。
这是一篇聚焦新能源车“现象级”,而非“部件级”减配的文章,为关心新能源车的用户带来鸟瞰视角的减配大戏和换代记忆,或为好事者提供一份情绪价值。也希望看官们读完后选车时心中有数,避免既被割了韭菜,又被阉割了体验。
1、在劫难逃——三电系统的减配
即使你已经侥幸避开了“电池盲盒”的陷阱,电池、电控、电机组成的电车核心“三电系统”作为减配大戏的主角,还是不会轻易放过你。燃油车不同级别的发动机直接定义了车型的价位档次,新能源车的电机一旦从高功率“降级”,厂商也能直接省下一大笔。
大多数用户谈电车必谈“多少度电”、“充电快慢”,对三电系统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影响续航的电池容量、影响体验的充电速率等。至于直接驱动车轮运转的电机功率的变化,反倒作为过于专业的技术参数不常被普通消费者留意,减配隐蔽性更强,也更容易让人中招。结果就是动力和加速性能被削弱。
2024年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这种“暗刀子”玩法已经成为价格战的标配。年初,新能源巨头以“荣耀版”开打的价格战,犹如绞肉机将厂商、供应链乃至消费者一并拖下水。2月上市的长安深蓝 SL03 纯电新款,对比去年的同级别车型就在动力参数出现了缩水以降本应战,电动机马力直接拉低16%。
据“新能源内情”不完全统计,此轮价格战带来的减配狂潮中,有不下八个品牌的15款车型出现三电系统的降级,涵盖电机马力、功率和最大扭矩的降低,双电机降级为单电机,电池品牌调换和容量缩减,电控系统的快充能力削减等。
当前阶段电车续航痛点还没有因电池技术的发展被完全解决,快速补能成为许多车主的刚需。尽管部分车企通过后台限制快充次数“挤牙膏”,好歹关键时刻还能应急。
为了降本降价,比亚迪在今年9月推出的2025款宋DM-i混动车型,不仅将发动机和电动机功率分别下调 9%与17%,更是直接取消了低配版的快充功能。这操作让车主们摸不着头脑:削功率还能“洗地”成节能减排,砍快充又是什么逻辑?难道是想让新款反衬老款“荣耀版”的光环?
2、新根据地——智能体验,随意拿捏
智能化一直是新能源车的核心卖点,但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同时,“高阶智驾”则干脆被打成一张明晃晃的调价王牌。相对于三电系统直接砍性能的“硬刀子”,智能体验和软件服务体系的“软刀子”则常采用“先降价锁定,再付费解锁”的方式。一减一加,一来一回,拿捏的就是用户“既要又要”的心理。
要问高阶智能驾驶值多少钱?恐怕连车企自己都答不上来,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和市场策略。
今年7月,华为将ADS高阶智能驾驶包的买断价从3.6万降至3万;11月又在订阅模式中将未激活功能包的用户月费从720元降至199元。在此基础上可自由定价的阿维塔则通过智驾权益补贴两万的方式,将3万元的买断价实际降价为1万。极越更是先把高阶智驾包标出2.99万,再玩限时优惠,过山车似的打到4999。这些操作不禁让用户质疑:你们的“原价”是认真的吗?
坚持“按月收费”模式的蔚来,则将NOP+的限时免费体验玩得用户心砰砰跳:2023年对二代平台的购车用户赠1-2年,今年11月再加赠1年,要的就是你摸不着头脑。蔚来的车主们纷纷调侃:“这是让我们免费帮忙跑‘端到端’大模型的数据呢,还是培养使用习惯,等着以后收割?”
归根到底,无论是特斯拉全系标配已具备完全自动驾驶(FSD)能力的硬件,还是国产品牌们早已安装好的高阶智驾系统,各大厂商的玩法如出一辙:功能锁定,付费解锁。一套完整硬件躺在车上吃灰,先要个减配的低价效果;再收费解锁这些功能,就可以通过自由的定价把前期的损失补回来。
但就这么锁来锁去,提醒厂商们注意,别总挑这“软”的拿捏,毕竟用户的信任才是最难解锁的“功能”。
3、未交付先阉割——PPT减配
新能源车开发布会时“满天星斗”,交付时却不见“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从PPT开始的减配现象,直接透支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和耐心。
新势力们由于技术积累不足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有限,传统燃油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受制于经验或内部资源分配不足,小品牌后进者想通过夸大宣传先博个眼球,这些都是PPT减配的成因。
PPT减配的第一波缘于2021年的全球芯片短缺。大量车型要么先删减硬件配置,包括减少驾驶辅助传感器数量、降级影音系统芯片等交车;或者先交付减配车辆,事后通过加装弥补;或者干脆延迟数月交付。
第二波则是2022年前后数个新玩家对“天使轮用户”的失信行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汽旗下某“用户型”车企的首批车主对此前官方宣传的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军工级超高精度惯导、车辆无线充电等方面的“货不对板”愤愤不平。
最大规模的第三波则是2023年开始至今仍在演绎的“OTA交付”。这里面既有诸如语音助手覆盖功能少、后视镜盲区监测不能用、中控CarPlay无法激活等等先宣传后“补发”的功能,更有抢风头而先承诺后推送的高阶智驾功能。原本设计初衷是补救问题的OTA,被众多车企拿来当成“半成品交付”的挡箭牌。
去年数百位小鹏P5车主公开发布联名信,表达对在提车近两年时间内还未体验到此前官方宣传的 CNGP(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服务的不满。类似的场景随着2024年车企们逐步兑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儿能开”的承诺才偃旗息鼓。
“新能源内情”发现新势力车企尤其以创新和智能为卖点,营销相对高调和概念化,用户期待值也高,容易因“PPT减配”而被关注和挑战。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这几个方面:因为成本随原材料或供应链波动而超预期,量产时技术仍不够成熟,主动通过先减后增的产品区隔以延长生命周期,或是被动竞争压力下的仓促量产。
4、终将逝去——断代式减配
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进化的路上,有些配置正在悄然消失,或许再也不会回来。这些配置的告别,不仅仅是技术革新使然,更是车企在成本、市场和功能需求之间精打细算的结果。我们从这些时代的“弃子”中挑选几个来聊一聊。
前雾灯
随着智能大灯和矩阵式LED的普及,本就非强制性的前雾灯已被认为不再必要。尽管你可能习惯了在雨雾天气里用前雾灯来补光,但越来越多的品牌用整体的车灯造型设计替代了它,并用“技术升级”掩盖了它的退场。
收音机
数字化浪潮下,新能源车大多只能通过中控大屏里APP提供的数字信号接收传统的广播内容。但由于传统的车载收音机不需要网络信号,是突发状态下迅速有效接收权威应急信息的重要基础设施,2023年工信部和广电总局曾发文引导车企保留无线广播接收模块,不过也非强制要求。
备胎
新能源车因为笨重的电池结构、更多的急加速和高速行驶场景,以及初始扭矩高等技术特性,实际上更废胎,理论上更应该配备胎。遗憾的是出于减重、优化续航和空间使用等理由,电车不配备胎逐渐成了行业通行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补胎液和便携充气泵。
这些我们终将告别的断代式配置,并非被所有新能源车抛弃。无论是出于内心的留恋,或者个别场景中不可被替代的功能需求,还好你都还能在为数不多的选择中找到它们。
5、压线合规——集大成减配
最大载重量375公斤!部分乘用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更重要的是来自新能源车巨头的众多车型,最大载重量压线合规,有人说“二十年还炒冷饭”,有人说“大惊小怪黑手党”,也有人说“够用就好能耗低”。
对此,“新能源内情”的观点是,减配和减负都是动机,但既然今天我们是谈减配主题,就从这个角度来简单做个分析。
从企业来说,最大载重的压线合规,必定伴随着刹车系统、车轮羊角、悬架下摆臂、减震弹簧、减震筒等一系列零部件的极限降本,否则就是对利润的漠视,无可厚非。
但对用户而言,厂商的下限变成用户的上限,一旦稍有超载就担心刹不住车、追尾,甚至断轴、掉车轮;进而想到厂商为了满足下限可能采取了一系列包括但不限于的、无法逐一批驳的减配降本措施,就很不爽。
中国人请客吃饭,菜没剩下就是主人照顾不周,客人没有吃好。这种集大成式减配,加上压线的临界刻意性带来的对企业人品的质疑,你不能责怪消费者或者媒体。只能说建议您买车前多问一句:“这辆车装得下我所有的生活吗?”
减配往往藏在消费者不易察觉的细节里,但其影响却犹如一颗潜伏的种子:车辆性能的耐久性逐步衰退、续航逐年缩水、舒适性悄然打折,直至长期使用后维修更换零部件时,成本被悄然转嫁,用户被时间慢慢“收割”。
抢占市场的“大决战”,本质上也是企业极限降本与用户极限忍耐之间的大决战。
古人卖米,斗口会“累尖”,所谓“卖米给足量,无尖不成商。”随着经商风气败坏,传成了“奸商”的谐音梗。肩负国家新能源转型重任的企业,只有玩得起硬实力、站得住真口碑,才能杀出血路,而非刀口舔血。
TIPs:
新车上市后的中期改款,往往伴随成本优化的减配。赶在这个时间点前购车,既能避开减配,又能避免上市伊始的零部件磨合。
市场价格大战期间,往往是企业减配最严重的时间段。
选择同车型改款前后的最低配,隐藏相同参数,最容易发现减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