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沙僧做了什么,让如来只封他金身罗汉,而且还欣然接受

奇观趣事君 2024-08-11 16:14:39

“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这正是沙僧在《西游记》中的表现,而说起《西游记》的话,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孩童,都是熟悉无比。

在故事的最后,一行人终于取得真经,观音菩萨也是如实完成了许下的承诺,可偏偏沙僧是个例外。

事先说好的承诺没有兑现就罢了,更是只被封了一个“罗汉”,要知道一样没出多少力的猪八戒都是“菩萨”。

而沙僧却是欣然接受了对自己的“奖励”,没有丝毫怨言,反而还连连感谢,这就究竟是为何呢?

说起《西游记》的话,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肯定当属孙悟空,那一身非凡的战力,战天斗地。

在取经中,碰到任何妖怪,永远都是第一个冲上去,在队伍中属于是“定海神针”武力担当。

而同样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沙僧也是榜上有名,不为别的,只因他和孙悟空是两个极端。

孙悟空的表现有多亮眼,他的表现就有多平淡,一场西行路走下来,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平平无奇,普普通通”。

要说到“沙僧”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俗称,在流沙河受到观音菩萨指点时,被赐法名沙悟净。

而出现在流沙河之前,他是天庭的”卷帘大将“,不过,对于这一称号(职位),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这个称号就是个字面意思,本身就是玉帝跟前一个负责卷帘子的,相当于现在的门童。

对于这个看法有很多人表示不认同,因为按照明朝历史来看的话,这个职位实际上是锦衣卫百户。

虽然还是负责卷帘子的,但却代表着一种荣誉,是另一种亲信的表现,和门童比起来,那可是天差地别。

当然了,不管这个职位重不重要,最终他还是因为打碎琉璃盏,而被贬到流沙河,并且还要受飞剑穿心之苦。

这巨大的落差,使卷帘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并且还是在流沙河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索性直接“堕入魔道”。

在流沙河周围开始兴风作浪,并且还连着吃了九世的取经人,把他们的骷髅头串到一起戴在脖间。

直到江流儿出世,也就是唐玄奘,观音菩萨才来到流沙河,给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成为取经人。

并且赐下法名沙悟净,而后为了让其能够安心西行,还对他许下承诺,取得真经后免了其飞剑穿心,并官复原职。

至此,沙僧听从菩萨指令,和其他三人一起踏上了西行之路,并且一路上都是忠心耿耿。

他不似猪八戒一样,遇到麻烦和困难就提出要散伙,反而秉承着“合作共赢”的思想一直劝说。

同样也不和孙悟空一样,性格表现的十分跳脱,而且一但不顺着他,就会撂挑子不干,变得十分乖张。

沙悟净可以说是,除唐僧之外,最想取经成功的人了,所以他一直都是任劳任怨的,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路上,沙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这个“家”散掉,不管是八戒闹“分家”,还是悟空发脾气,他都会温和劝说。

有时候悟空因为犯错,而被念紧箍咒的时候,他也会好声劝诫唐三藏,因为他明白孙悟空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在悟净的心中,一切都要以取经为重,从他的表现来看,确实是改过自新,老老实实的模样。

而且在与妖怪的战斗中,他也从来不会做出临阵脱逃的事,就算是打不过也要硬抗,可谓是非常讲义气。

但就是这么一个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老实人,在最后取得真经时,却被封了一个“金身罗汉”。

而且,这根本就和观音菩萨,当初答应的官复原职大不相同,从佛门的角度看,罗汉也只是大乘佛教最低的果位。

如果以,卷帘大将是玉帝亲信这种说法来看的话,罗汉显然是没有可比性的,其中的意义差远了。

按理说,一路上兢兢业业,生怕整个团队散了,悟净怎么说也要适当的进行一番争辩,可偏偏他却直接接受了。

实际上纵观全局来说,其实不难看出端倪,一路走来,他的职责实际上就是牵牵马,站站岗。

与孙悟空相比,他的贡献可谓是不值一提,所以他所获得的“奖励”比悟空低是应该的。

可以说悟净的职责算是一个“后勤”,平常没有妖怪的时候牵马就行了,有妖怪了自然就是大师兄和二师兄上。

而他则做好“后勤保障”,保护好自己的师父,可偏偏大多数时候他都保护不好,使得两人一起被抓走。

不仅如此,西行路上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但是被悟净出手打死的应该只有两三个吧,这就有意思了。

往小了说,这是采取一个保守的态度,但是往大了说,那就是还对天庭念念不忘,毕竟大多数妖怪都是“有主的”。

而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明哲保身,生怕得罪各路神仙,或是遇到更强的敌人,要知道西行可以算作是一场“业绩考核”。

这一切肯定都逃不过“上位者”的眼睛,谁做了什么,谁的表现怎么样,那肯定都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这个“金身罗汉”,最终落到了悟净的头上,也算是相得益彰,不过这个罗汉和其他罗汉不一样。

不能因为有“罗汉”两个字,就将其当做罗汉果位,实际上在西游记最后一部分写的很清楚了。

沙悟净被封“八宝金身罗汉菩萨”,这个重点不是在罗汉上面,而是在最后的两个字“菩萨”身上。

这说明他和八戒以及小白龙是一样的,都是菩萨的果位,不得不说,这个称号实在是绝。

不知道如来是出于什么目的,才封了一个这样的果位,按理说封罗汉就封罗汉,封菩萨就封菩萨。

非得整这么一出,弄出来个罗汉菩萨,也许是我们没有“慧根”没研究过佛门的原因吧,对于这实在是不理解。

参考资料:

(明)《西游记》——吴承恩

《明史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礼七 登极仪》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