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本质:逻辑学与因果的结合,真与伪的思考!

笑看历史风云 2024-11-29 13:17:39

历史对于很多人的定义是什么呢?一段故事,然后学到了自己脑子里就是历史吗?如果你以这样的态度学习历史,那毫无疑问就是误人误己。历史就像人生一样,每句话里面都有真有假,生活中不能去伪存真,那么你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而历史上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会成为创作者的精神奴隶。比如三国演义为什么拥刘贬曹,那是因为罗贯中就是张士诚的幕僚,因此他属于社会上层,当然会宣扬正统思想,那么三国时期何为正统呢?那就是汉。幕僚

幕僚

那么我为什么说罗贯中拥刘贬曹呢?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角色很丰富,但却构不成因果,而且也不符合逻辑。首先曹操是否为奸雄呢?不管范晔的《后汉书》还是陈寿的《三国志》都没有表现出来。其实不管任何话语,换个角度解读都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汝南许子将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曹操很有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曹操是奸雄。但我们如果用逻辑理论分析就会发现,乱世能够存活的哪个不是奸雄呢?刘备号称兴复汉室,那么为什么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第一个追击的反而是曹操呢?汉献帝被追杀逃跑,刘备连救援的反映都没有呢?

其实这里我不是说刘备多么道貌岸然,因为这就是乱世生存法则,能活着就很不容易了。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你不奸诈早就没命了,因此奸雄也是乱世的出品。而贬低曹操明显也不符合逻辑。如果曹操真的一无是处,那么荀彧、郭嘉、戏志才、刘晔等谋士为什么会纷纷追随呢?李典、乐进、吕虔、张辽等将领为什么会誓死追随呢?我们要知道当时曹操的处境还不如袁术呢?这其实就很说明问题了,从曹操马踏麦田割发代首,就意味着他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法治,或许他对不起荀彧,对不起粮草官、对不起董承等人,但他却让北方从此免受战乱。

曹操

很多人抨击刘邦大杀功臣,褒扬汉光武帝善待功臣,那么你是站在谁的角度呢?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分析、刘邦善待功臣且功臣不造反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实行周朝的分封制。而项羽已经实行过了,结果就是将天下百姓陷入战乱之中,这难道就是你所说的善?汉光武帝倒是善待功臣了,然后东汉有个一个新的特点:世家林立。对内世家操纵皇权,因此东汉的皇帝普遍短命。对外世家贪婪无度并与地方勾结致使民不聊生,汉光武帝倒是落了一个好名声,然后他的子孙和百姓遭殃了,这难道是善吗?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人称为美谈,这些将领哪个不是为祸一方的地痞恶霸呢?或许第一代能够洁身自好,那么他的子孙呢?北宋王朝不光要维持自己的开支,然后用大量的钱财来养他们,然后出现一个词叫“冗费”。那么这些钱财怎么来呢?还不是靠盘剥百姓得来的,这种利及自己祸及子孙的行为我不知道善外哪里呢?很多人评价一个事情从来不站在自己的角度,甚至站在对立的角度干着伤害自己的事,这不是很好笑吗?这就是典型的缺乏逻辑。

冗费

很多人都有极端的思想,比如用爱屋及乌和恨屋及乌的思维去评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又或者用两面法非要在坏人身上找优点。因为你所谓的人有好处也有坏处说白了就是你拿着这套理论去生搬硬套,这也是一种僵化的思维。这就像厨子一样,放多少盐从来不是定数而是自己的感觉,如果你靠定数说明你不是一个好厨子,而厨子的优劣就是同一道菜对于火候的把握和调料的添加,这些都是经验和天赋,同样看史书也是一样,同样的在不同的认知和思维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历史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兼容性。古人最喜欢的就是辩论,朝廷里面有个举措叫庭议。如果都有对错了还议论什么呢?反过来,如果皇帝都不敢将自己的认知用庭议来检验,那么他的观点就一定是错误的。历史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如果去伪存真就是在讨论和辩论中启发自己的认知,从而有了趋真性的答案。而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当初孔子施教,除了老师讲述事实之外,学生也可以讨论观点甚至可以辩驳孔子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质疑

或者两小儿辩日是写出来的,但起码能反映出那时候人的心态是敢于质疑,接受质疑。如果读历史只是死记硬背和灌输思想,那么这样禁锢自己的思维无疑是一种摧残,我认为读历史的意义除了与伪存真懂得辨别和逻辑才是学习历史的意义。或许我们看不到亲王扫六合的悲壮,看不到冠军侯封狼居胥的金戈铁马,看不到贞观之治的盛世长歌。但我们可以避免成为秦桧、蔡京、严嵩这样的小人遗臭万年,我们可以把书本照进理想,然后用理想海战改造现实,这就是历史甚至读书的意义,不是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