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少校“王松”,如何空降为东野参谋长?四平之败才是关键节点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1-22 14:52:15

到1946年1月间,罗荣桓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了,根本无法继续工作,于是组织上安排他前往平壤的苏军总医院治疗。经过苏联军医会诊过后确定为肾癌,需要动大手术,然而野战医院并不具备相应条件,院方建议应尽快去莫斯科治疗,如此,罗荣桓夫妇于2月下旬辗转到达大连,一边疗养一边等待赴苏的相关手续和安排。

(罗荣桓)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大连的政治情况一直较为特殊,根据抗战胜利前后重庆跟莫斯科签定的条约,整个“旅(顺)大(连)”地区实施了所谓的“国际化”,其实就是由苏联来控制,国共双方的军队均不可进入。

地区防务当然也要由苏军负责,设有专门的“旅大警备司令部”(解放后移交给我军),不过大连的地方政权,则基本掌握在我方手中,对此苏军也是默许的。当时的大连市长,是一位在本地颇有些名望的资本家,但没啥实际权力。

因为副市长陈云涛、警察总局局长赵杰(原山东军区警备第10旅旅长)、以及若干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全都是我党干部,他们接受半公开的大连市委领导。市委书记则是抗联出身的韩光同志,1942年起就担任晋察冀边区的“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罗荣桓这样级别的首长来大连疗养,市委书记韩光和山东军区的老部下赵杰等同志,当然要来探望。谈话间,罗荣桓详细询问了旅大地区的社会情况和警察总局的工作,并作出了相关指示,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处理好跟苏联红军的关系:你们要尽可能取得苏联红军的支持。

(韩光同志)

一、苏联红军少校“王松”同志

韩光、赵杰等同志当场表态。今后一定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说明在苏军警备司令部的内部,还有负责双方联络的我党同志,互相配合得很好。韩光等人此间提到的我党同志,即是警备司令部少校参谋王松,当然这是个化名。

他的真实姓名正是刘亚楼,原名刘振东,出身于闽西红军游击队的著名战将,这一年还不满36周岁。刘亚楼属于“行武出身”,早期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养成教育,1929年参加红军时就是普通战士,由于已是党员作战勇敢,很快便担任了班长职务。

刘亚楼在红军早期战斗中,已表现出较强的军事天赋和组织能力,胆大心细,善于谋划,多次出色地完成作战任务,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精灵兵”。是年底,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召开“古田会议”,除了其它重要议题外,还有一个决议就是成立“随营学校”。

所谓随营学校,类似于正规军的各级“教导队”,也就是选拔表现出色的基层军官和骨干战士进行培训,从而培养更多或者更高级的指挥人才,为部队的发展壮大预作干部准备,比如粟裕将军,就曾经毕业于叶挺第24师的教导队。

(青年刘亚楼)

从随营学校毕业后,刘亚楼的军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其后的战斗中职务也一路晋升:红军连长、营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等,至1934年长征前夕,刘亚楼已经是红一军团下辖的红2师政委,时任师长则是陈光将军。

一路血战到陕北后,抗战期间的1938年夏,刘亚楼跟李天佑、卢冬生、钟赤兵、杨至诚等我军名将一起,奉命到苏联深造军事。他们于1939年初,正式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期间刘亚楼以惊人的毅力刻很快攻克了语言关,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

电影《大决战》还专门有个桥段,在牤牛屯的锦州前线指挥所里,林罗首长调侃刘亚楼皮鞋擦得锃亮,一定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养成的习惯,刘参谋长对此很是自得,要说那地方,肯定比红军随营学校正规得多。

1942年刘亚楼学满毕业时,苏联卫国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哪个部队都缺人,因此不少在苏联学习生活的其他国家共产党员,都参加了苏军抗击法西斯。而刘亚楼则被分配到远东军区机关,成为了一名见习参谋,军衔累升至少校。

(红军时期)

这里要说明一下,苏联政府当时规定,在苏联红军服役的外籍军人,是不可以当军事主官的,所以刘亚楼这个参谋的主要工作,是对“远东军区步兵独立第88旅”的军政训练进行指导,喏,其实就是东北抗联余部,退入苏联后组建的那个教导旅。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既是中共党员又通晓俄语的刘亚楼,自然是最合适的参谋和翻译人选,于是跟随苏军和抗联教导旅一起行动,曾经参与了哈尔滨的接收工作,日本投降后,又被安排到大连的苏军警备司令部任职。

回到祖国快半年了,可惜戎马倥偬,刘亚楼还来不及跟组织上探讨今后的工作安排问题。不料这天从韩光和赵杰的口中,刘亚楼欣闻罗荣桓同志来到大连的消息,遂专程前来探望,井岗山时期,罗荣桓曾任红四军前委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那可是刘亚楼的老领导和老战友。

(在大连)

二、罗荣桓力荐刘亚楼回东野

刚刚见面时,刘亚楼还是一身苏联军官的装束,视力并不太好的罗荣桓,第一眼楞是没认出来,还以为是“老大哥”的某位联络军官,赶紧上前打招呼,结果刘亚楼自报家门,给了罗荣桓一个大大的惊喜。

两个人相谈甚欢,期间不免聊起刘亚楼今后的去向问题,罗容桓问他有什么打算,刘亚楼表示“还是愿意真刀真枪地干”,言外之意是想回到野战部队去工作。一旁的韩光微笑着说,亚楼同志在这里的工作很重要,跟苏军打交道离不开他。

既然是第一次谈话,罗荣桓也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着重介绍了是东北战场当前的形势,同时委托刘亚楼,一定要从日军遗留在旅大的仓库中,多搞一些军火和物资支援东北我军,刘亚楼自然满口答应。

刘亚楼告辞后,罗荣桓却陷入沉思,要知道,当他奉命跨海到达东北时,率领的只是山东军区司令部的“精干班子”,有作战处长、参谋处长、供给部长等干部,唯独没有参谋长,时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建安,并未出关。

(刘亚楼夫妇在大连结识)

因此“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成立时,是以从延安来的第四副司令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另以伍修权为第二参谋长。1946年初,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时,主要首长名单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随着东北战场形势的变化,肖、伍两位参谋长各自都接到了新的任务。

首先是战场双方正处于“谈谈打打”期间,毕竟军事调处还在进行中,而伍修权已被任命为“军调执行部长春分部”的我方负责人,以少将代表的身份跟美蒋代表进行谈判和斗争,这个岗位很重要,所以伍修权暂时无法兼顾第二参谋长的工作。

另外南满根据地的军事形势日益紧张,甚至有不能坚持之势,东北局决定派肖劲光出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南满各部队,“第一参谋长”自然也要离开位于北满的民主联军总司令部。

如此“东总”的两位参谋长均将不在司令部,而林总又几乎是“光杆司令”前来东北赴任的,之前到达沈阳时随员不足十人,既然指挥几十万大军对敌作战,身边没有一位信任和能干的参谋长怎么成?

(肖劲光)

罗荣桓当时就认为刘亚楼很适合这个职务,就级别来说,别看“王松同志”只是一名苏军少校,但却是我军早期名将,在他担任红2师政委时期,如今北满主力的山东1师师长梁兴初,也不过是红2师的第二团团长,妥妥的老部下。

因此刘亚楼跟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的战将们,确实非常熟悉,在人事上比较合拍;同时刘亚楼既有带兵和作战的经验,也在苏联的军校喝过“洋墨水”,属于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高级将领。

在东北我军逐渐走向正规化和大兵团作战的关键时期,能有这样一位参谋长再合适不过了。另外还有一层,在东北特殊的战场环境下,“东总”免不了要跟苏方打交道,而通晓俄语并且参加过苏联红军的刘亚楼,也能在这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罗荣桓在想法成熟后,其后又跟韩光等同志进行了几次沟通,也认真征求了刘亚楼本人的意见,终于拿定主意,在大连分别致电延安和东北局,郑重推荐刘亚楼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任职。

三、林罗首长联名发出推荐电

事实上,罗荣桓的推荐电是1946年4月份发出的,此时正值著名的四平保卫战打响,从中央到东北局和“东总”,关注的焦点都在这场战事上面,而东北局的书记也还不是林总,因此关于刘亚楼的工作推荐,暂时被搁置了下来。

1946年4月23日,罗荣桓自大连致电彭、林:“病来此复犯,开始渐愈,仍未能得到可靠医治办法,但已证明难治疗,我准备回东北局”。罗帅随即动身北上,并于5月初绕道到达长春,跟东北局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支援前线工作当中。

众所周知,惨烈的四平保卫战以我军失利而告终,东北民主联军伤亡8000余骨干后撤出四平,随即又不得不放弃长春、吉林等城市,一路向松花江以北撤退,部队折损严重且士气低落。

此间林总也非常苦恼,深感东北我军从战略、战术到部队素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整顿和建设部队成为当务之急。也正是在四平战后,罗荣桓再次向林彪提出建议,推荐刘亚楼来“东总”任职参谋长。

(东野参谋长)

林彪对这个提议欣然同意,因为他太了解刘亚楼了,并且之前的作战已经证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前指”,确实缺少一位好的参谋长,而林彪和刘亚楼的交往,还要追溯到红军时期1930年前后。

当时的刘亚楼只有19岁,却已担任红十二军的营长职务,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系统。在一次战斗结束后,红四军军长林彪遇见刘亚楼,上下打量一番后,摸着他的脑袋对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说:19岁当营长,这个小营长不错!

刘亚楼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地回敬林彪:你说我是个小营长,你才多大呀,不就是个24岁的小军长嘛!不久以后部队整编,刘亚楼调任红四军第3纵队第8支队政委,正式成为林彪的直接下级。

林彪由军长升任红一军团长以后,刘亚楼历任团政委、师政委等职,还是其直接部下。长征后期,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为“陕甘支队”,林彪是支队副司令员兼一纵队司令员,而刘亚楼是二纵队副司令员。

刘亚楼感觉自己的职务给高了,会后单独找到毛主席请求调整一下,主席笑着说:“你刘亚楼一路敢打敢冲,战功卓著嘛”!

1936年5月成立红军大学,刘亚楼和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彭雪枫、杨成武等38人编入第一期第一科,又成为了老同学。红大第一期学员当年底毕业后,林彪出任红大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而刘亚楼则担任校部训练部长一职,仍然还跟林彪共事。

抗战爆发以后,两人先后赴苏,期间也有往来,因此林彪对这位老部下,还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对罗荣桓的提议也非常支持。认真商量过后,这两名未来的元帅,联名再次向军委发出请求电。

在林、罗首长的强烈推荐下,延安于1946年5月底复电,正式任命刘亚楼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参谋长,主管作战事宜;而返回部队的伍修权仍任第二参谋长,主管军工生产。

东北局接到电令后,经与苏军联络交涉,苏军方面也同意放人,“旅大警备司令部”在接到通报后,只是有些纳闷:一个小小的少校军官,怎么能直接出任几十万大军的参谋长?

1946年6月中旬,从大连出发的刘亚楼,风尘仆仆赶到位于哈尔滨双城堡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绝少出门迎客的林彪,面带笑容亲自迎接刘亚楼的到来,一边握手一边说:“你刘亚楼来当参谋长,一顶仨”!

四、东野“103”横空出世

1946年6月中旬,林彪正式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实现了一元化领导,7月初东北局又召开了重要的“七七会议”,确立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正确方针路线,而新任参谋长刘亚楼也已到职,罗荣桓如释重负,这才放心地于7月23日经满洲里前往莫斯科。

当年东野的老人,回忆起刘亚楼空降双城堡,一跃成为“东总”参谋长一事,都喜欢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来形容。 一方面,说明刘亚楼在我军序列和国内战场上,确实消失整整八年之久;另一方面,再出现就能够跻身于东北我军的最高领导层,也蕴含着认可和赞赏之意。

刘亚楼为什么能够得到东野老人的普遍赞赏呢?因为他的参谋长工作实在出色,到任之初,他发现当时“东总”机关的参谋们,都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各部队临时抽调的,这些同志虽然很有工作热情,但是普遍业务素质较低,工作分工也不明确。

刘亚楼认为,东北我军所面临的战争形势,已经要求司令部的建设,必须适应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必须加强业务建设,进而提高作战指挥的能力,于是大刀阔斧进行整顿和培训。

刘亚楼在参谋培训会上讲话说:“司令部是首长指挥部队的机关,是首长决策的助手,部队要打正规仗,司令部不正规起来怎么行”?一些同志对此表示不理解:“打白军,打鬼子,我们就这么打的,敌人那一套倒是挺正规,结果怎么样”?

刘亚楼毫不客气:“这是命令,不是我刘亚楼嘴大,而是咱们都得听真理的,这是打胜仗的真理。几个师、几个纵队作战,你早了,他晚了,你上他没上,锣齐鼓不齐,那仗怎么打”?

在刘亚楼的努力下,东野司令部逐渐变得更加专业、健全和高效,也让林彪从具体作战部署的杂务中解脱出来,专心筹谋和下达命令。正是在刘亚楼的大力协助下,东北人民解放军实现了向“正规化、大兵团、攻坚战”的转变,通过不断胜利发展到百万之众。

在当时的东北局和东北我军中,我党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共有20多名,部队上更是名将如云,然而连候补委员都不是的刘亚楼,很快就凭借出众的能力异军突起,成为响当当的核心首长,军中遂有“林罗谭刘”的称谓。

直到今天,一些东野的老同志还记得“103的三部曲:“第一,是部队到了什么位置,20分钟内,师向纵队报告、1小时内纵队向总部报告,超过时限,他那通报就到了;第二,是他发了电报,你马上就得回复,没有回音,那通报马上就到了”。

“第三,是每一仗下来,2至4小时内要战斗简报,6至8小时内要详报,你没报告,或是晚了,或是没报告明白,批你个茄子皮色”!刘亚楼的工作作风,可见一斑,时任二纵司令员刘震上将后来曾回忆说:

“解放战争时期,亚楼同志担任野战军参谋长。那时我在纵队工作,深深感到他对林彪的作战指示、战术原则,有精心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在他参与策划和指挥的战役战斗中,充分表现了他领会林彪意图最深刻,贯彻执行的最坚决,处理问题最得当”!

1948年元旦,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同时恢复东北军区建制,刘亚楼改任军区第一参谋长。5月间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成立,刘亚楼再兼野战军参谋长,性格直爽的他,干脆把致军委的电文落款,直接更改为“林罗刘”,于是有了代号“103”!

结语:第一流的参谋长

刘亚楼作风硬朗,脾气也非常火爆,曾被军中戏称为“雷公爷”,哪怕是级别很高的纵队司令员、政委在作战中出错,这位“103”说批评就批评,动不动还拍桌子骂人,据说东野纵队级的首长,没几个没挨过他骂的。

而他的推荐人林、罗首长,又特别护着他,在东野高级作战会议上,每每刘亚楼发言完毕,林彪都会笑笑说:“参谋长讲得不错”。那些被参谋长批评过的高级干部,有时难免闹情绪,背后找政委发牢骚,罗荣桓反而会耐心地解释:“参谋长脾气是大了点,但他说得是对的”!

在林罗首长的支持下,刘亚楼还组建了专门绘制军用地图和图上作业的东北军区测绘学校,1946年10月,再兼任了东北民主联军航校校长,这也是他后来成为空军首任司令员的重要条件。

毫不夸张地说,刘亚楼将军确实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第一流的参谋长,1949年5月,在四野大军南下的征途中,刘亚楼转任新建的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几个月后受命北上,率兵团部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离开了第四野战军。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