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4日,国军12兵团强渡浍河。第18军副军长王元直觉得有点不对头,便向兵团司令黄维报告说:“共军作战向来是在各战场上行事,而今则是刘陈联璧,我军如入无人之境,会不会中他们的诱军之计?” 18军主力过河没多远,王元直发现前面及左右两侧都有解放军的阻击阵地,又急忙向黄维建议说:“趁共军攻势刚刚合拢,立足未稳,使用第18军为长矛矛尖,刺破口袋底,采取集团滚进战术,迅速脱离虎口。” 黄维原打算12兵团在强渡浍河后,进占宿县。在听了王元直的报告后,黄维也开始觉察到作战态势对他极其不利,特别是12万大军处在涡河、北淝河和浍河之间的狭窄地带,背后的北淝河和涡河已成为行动的障碍。全兵团长途行军百多公里,后方供给线早已被切断,照此下去,势必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同时黄维也估计到解放军可能有重兵布防在浍河地带,这才决定部队停止渡河,撤回浍河南岸,向津浦路固镇方向转移,向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靠拢,然后北援徐州。但对于王元直迅速脱离这里的建议,黄维并没有采纳。解放军得知这一情况,决定乘黄维兵团转移之际,全线出击,迅即将其合围。 等黄维明白过来为时已晚,在被围后,他赶忙召集第18军军长杨伯涛、兵团副司令官兼85军军长吴绍周商议对策。 此时吴绍周调到前方不久,对战场情况不熟,因此没有吭声。杨伯涛提出建议说:“不能继续再进攻宿县了,否则后果不可设想,应该向固镇转移。南坪集离固镇只有不到10公里,赶到固镇,靠拢铁路线就可以保证补给,还可以和李延年兵团会师,全力打通津浦线。” 杨伯涛说完后,一直没吭声的吴绍周也表示赞同这个主张。 黄维沉思半晌,终于下了突围的决心。11月25日凌晨,85军1个军官带着几个随从,奉兵团副司令官兼军长吴绍周之命,乘车赴110师传达命令。但只到中途,这几个人就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向固镇方向转移的机密文件也被解放军获得。 为了加强核心部队18军的力量,黄维让吴绍周将所部110师(师长廖运周)调归他和杨伯涛指挥。 当时,廖运周(秘密地下党员)的师部和黄维兵团的司令部同住在双堆集附近的一个村子里。11月26日下午,廖运周刚从前方回来,黄维就派人把他找了过去。 黄维看了看廖运周,说:“刚才空军侦察报告说,今天午后3时共军对我兵团的包围已经形成,他们正在构筑工事,你有什么主张?” 廖运周反问:“司令官有何决策尽管下命令,我师保证完成任务。”廖运周料到黄维已经有了新的打算。 黄维果然说:“我想趁共军立足未稳,打它个措手不及。决定挑选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 廖运周马上意识到,黄维这一招的确厉害,同时也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于是便说:“好!司令官的决策真英明。我们师请示打头阵,愿当开路先锋!我们既然能攻占共军堡垒式工事和河川阵地,现在突破他们临时构筑的掩体,当然不在话下了。我请示立即回去准备行动。”黄维见廖运周这样支持他的意见,对他又是夸奖又是鼓励。 在回去的路上廖运周反复琢磨着:黄维的部队尽管近来有些消耗,但装备仍然完好。尤其是18军是五大主力之一,士气未退,战斗力仍然很强。现在解放军的确是立足未稳,黄维四个师并力突围还真有让他跑掉的危险。廖运周想起了上级的指示,要在最有利的时机发挥最大的作用。现在是火候了!必须立即举行战场起义,打乱黄维的突围部署。 廖运周回到师部后,马上把黄维兵团新的突围计划和破坏这一计划的设想跟李俊成、廖宜民、杨振海等地下党谈了。 几个人商议后决定:派杨振海去见解放军首长,把黄维准备在27日上午采取的突围行动和110师决定趁此机会举行起义的计划一并上报。为了避免误会,请示解放军前沿部队在突围处的左翼闪开一个口子,让开一条路,等110师过去后再把口子封上。 杨振海走了以后,廖运周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四个师齐头并进,让110师居中,两翼都是黄维嫡系,对110师很不利,于是廖运周决定想尽办法“调整”一下黄维的部署。 于是,廖运周又去见了黄维,向他建议:“四个师齐头并进不如三个师好。把第18军的主力师留在兵团作预备队,可随时策应第一线作战。控制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一个常规了。让我师先行动,如果先得手,其他师可迅速跟进,扩大战果。” 黄维见廖运周肯挑重担,又替他着想,照顾兵团的机动权,很是高兴。对廖运周进行了一番赞扬,连声说:“好同学(黄维黄埔一期,廖运周五期),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坦克、榴弹炮随你要。” 黄维还让在一边的兵团副参谋长韦镇福通知空军调飞机配合110师行动。 黄维又把廖运周赞扬了一通,非常轻松地说:“有机会就前进,要当机立断。” 临走时,廖运周向韦镇福要了两份地图拿回了师部,回去后他又很正经地与副师长杨柳营、参谋长洪炉青一起研究了突围计划。此时,廖运周并不打算将起义的打算公布,他要在最后时刻行动,以给黄维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