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56年,钱学森被分配到了一辆蓝色的小轿车,整个北京城里,只有两辆这样颜色的车。
聂元帅知道后,第一时间作出了指示:“赶紧换掉!”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归国的科学家
1955年,一个身形瘦削却精神饱满的中年人,拖着两个简单的行李箱,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他就是钱学森,这一趟回国之旅,跨越千山万水,也突破了无数重重阻碍。
钱学森,这位当时在美国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建国初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
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一片希望的田野上,物质极度匮乏,许多基础设施刚刚起步,许多人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人们的心里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国家建设急需各类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推动国防科技发展的科学家。
钱学森正是这样一位关键人物。
如毛主席所说:“钱学森回来,我们可以少走二十年弯路。”这是国家对钱学森的高度期待。
钱学森回国后,国家很快就委以重任,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
这个研究院负责什么?导弹,火箭,乃至航天事业的开端。
这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而钱学森的任务,就是带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从零起步,一步步向着天空进发。
工作上,钱学森从不懈怠,每天早出晚归,投入到各项实验和研究中。
科研工作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和体力,常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整天,眼睛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数据,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科研环境艰苦,设备简陋,这些都未曾动摇钱学森的决心,自己肩负的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职责,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钱学森的身上,有一种无比强烈的使命感,这让他忘记了个人的舒适与需求。
每天的行程紧张而繁忙,为了方便他的工作,研究院为他分配了一辆小轿车,这辆车,成为了奔波于研究院,和各大试验场之间的重要交通工具。
蓝色小轿车引发的安全隐患
这辆轿车不普通,它的颜色是蓝色,车身明亮,极为显眼。
当时的北京城里,这样的蓝色小轿车只有两辆,一辆是钱学森的,另一辆在外交部。
每天,钱学森乘坐这辆车出行,无论是去研究院,还是去试验场,这辆蓝色的小车总是格外引人注目。
在那个车少人多的年代,一辆车的颜色,足以让人记住车上的主人。
钱学森坐在车里,或是低头看着手中的文件,或是静静地望向窗外思考。
完全没有在意,自己乘坐的这辆车,有多么显眼,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这辆车每天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它的特殊性,渐渐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那些关注,或是善意的好奇,或是怀有不明企图的窥探,都隐藏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中,悄无声息,却暗藏危机。
聂元帅得知了此事,立刻感到不妥。
钱学森身为国防科技的重要人物,聂荣臻对钱学森的安全,有着深深的忧虑。
这个蓝色的车子,就像是个标志,远远望去便知道是谁乘坐。
这太危险了,钱学森是谁?是新中国的宝贵财富,是国防科技的顶梁柱,是不容有失的关键人物,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聂帅迅速找来研究院的负责人,语气严肃地说道:“你们给钱学森同志分配的那辆蓝色小车,赶紧换掉!”
他的态度非常明确,“这车太显眼,太危险,必须换掉,安全第一!”
对于聂荣臻来说,保护好钱学森的安全,是一件丝毫不能马虎的大事。
很快,研究院为钱学森换了一辆黑色的轿车。
黑色在那个年代算是常见,毫不起眼,正是好的伪装,换车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反映出聂荣臻对钱学森的全方位关怀。
关心钱学森的科研工作,也关心他的安全,关心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从那天起,钱学森的出行工具,变成了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
没有人再会因为车子的颜色,而对他投以特别的目光,黑色的小轿车,每天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一景。
聂帅对此感到放心,对他来说,为钱学森换车,是物理上的保护,更是在整个国防科研体系中,为钱学森排除一切干扰和障碍,让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钱学森自己对这件事看得很淡。
换了车,依旧是那个早出晚归,埋头实验的科学家,车子不过是交通工具,而真正驱动他前行的,是内心那份对国家和科学的责任。
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关乎个人成败,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聂荣臻对钱学森的全方位关怀
聂帅对钱学森的关心,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为了让钱学森安心科研,聂帅亲自下达指示:“钱学森同志专心科研,行政事务由我们来处理。”
不希望钱学森浪费精力,在那些琐碎的行政事务上,科研人员就应该专注于研究,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还特意安排了一支高效的行政团队,为钱学森及其科研团队,提供更好的后勤支持。
试验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试验也往往伴随着风险和困难。
在钱学森主持的导弹研究中,有很多关键性试验需要进行,每次试验前,聂帅都会亲自过问,确保一切准备就绪。
他常说:“任何事都可以等,但试验不能等,钱学森同志的工作是头等大事。”
聂帅还是钱学森生活中的关怀者。
知道钱学森长期高强度工作,生活作息不规律,特意指示要为钱学森配备医生,随时关注他的健康情况。
还特别叮嘱保卫部门,加强对钱学森的安全保护,确保没有任何人,能干扰到这位国家的宝贵财富。
两位伟人携手推动中国航天事业
在聂帅的全力支持下,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进行试验,一步步突破技术难关,那些年,正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和他的团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这是我国导弹事业的重大突破。
从最初的模型实验,到最后的实弹发射,钱学森带领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每当遇到困难,聂帅总是站在背后,坚定地支持他们:“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进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导弹。”
在这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钱学森的科研工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开始思考如何将导弹技术,和卫星发射结合起来。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这一刻,中国人终于在太空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这背后,是钱学森和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国家对科技人才的支持与关怀。
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让我们今天能够站在科技的前沿,仰望星空,勇敢探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