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品茗谈文史 2024-08-06 13:32:45

几千年前的我国还处于封建统治时期,而封建社会离不开皇权,皇权之争自然少不了战争。仗打多了,一些聪慧的将领就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些计策,而这些计策经过战争的验证,也证明了其可行性。

后来人们就将这些计策汇总起来,编撰出了《三十六计》。其中最高明的一计被孙膑放在了第一,但世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这是为啥呢?为何同为《三十六计》众人只记得住最后一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有很多不熟悉的朋友们,会下意识的将《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混为一谈,认为是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其实不然,这两者完全不同。

《三十六计》是指我国古代的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它是由明清时候的古人通过查询史料,对众多战役的总结和感悟,耗费诸多心血而编撰出来的一本兵家著作,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孙子兵法》则是兵法大家孙武所著,是孙武耗时多年,倾注毕生心血,对战事、战略的总结而编撰出来的一本兵家著作。

《三十六计》主要记述的对战中的计策,谋略,因此比较局限,只针对战时的谋划。而《孙子兵法》记述的则是如何领兵,通兵,主要是一些战略布局和军事思想,是针对全国的战略布署等,是为兵之大道。

这两个,一个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完书于明清之际,完全都不是一个朝代的东西,可以说是《三十六计》参考了《孙子兵法》等兵书,尤其是孙膑的围魏救赵,更是《三十六计》示为其中的典型案例。

那么《三十六计》中,都是哪三十六个计策呢?咱们先来看一些典型的计策。

瞒天过海:是指通过一些战略伪装,隐藏真正的目的,以假意示人,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著名案例有荆轲刺秦,太史慈借计突围等。

围魏救赵:是指利用大部队营造出一种进攻别处的假象,当吸引敌军注意力后,迫使别人回援,然后在中途进行阻击,从而达到解围的效果。著名案例就是孙膑的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是指利用一些手段,从而达到让别人办自己一些事,自己则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著名案例有韩赵之战、刘秀借刀杀人等。

以逸待劳:是指按兵不动,不主动出击,等敌人累了,疲惫的时候再主动发起进攻,著名的有夷陵之战等。

趁火打劫:趁着他国自顾不暇,遭遇事故的时候发起进攻,敌人无力抵挡,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著名案例有齐国攻燕。

声东击西:是指利用手段迷蒙敌人的视线,给敌人营造一个假的目标,在敌人重心放在那边的时候,再发起进攻。著名案例有官渡之战。

无中生有:虚张声势,用一些手段以不存在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著名案例有淝水之战。

暗度陈仓:假意在正面吸引,实则目标是别处,出其不意,让敌人来不及防备。著名案例就是暗度陈仓。

除此外还有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等。

在三十六计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瞒天过海,为什么孙膑把这一计看的尤为重要?他与此计又有何关联呢?

孙膑的漫天过海

时间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孙膑和庞涓二人都跟随鬼谷子在鬼谷学艺。但是两人性格不一,孙膑天资聪颖,为人良善,鬼谷子对孙膑就极其重视,倾囊相授。

而庞涓此人心思略有不正,也没有那个天分,鬼谷子也就没有将全部本事交付,而是有所保留,这种情况也就导致庞涓对孙膑极为嫉妒。

后来庞涓自认为学业有成,就下山投奔了魏国,虽然学的不如孙膑那般好,但对付一般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就这样庞涓带领魏国打了几场胜仗,魏主对他也极为重视,还让他做了大官。后来当孙膑下山的时候,想到了庞涓,他的好师哥,于是就去投奔了庞涓。

起初还好一些,庞涓多少有些念及同门之情。但魏王也不是凡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显然已经发现孙膑的不凡之处,认为他的才能要超过庞涓,于是就对孙膑很重视,可就是由于这种重视差点给孙膑招来杀身之祸。

庞涓看着魏王对孙膑的重视,就想起了之前师父鬼谷子对孙膑的重视。原本自己在山上就不受重用,下了山好不容易谋得一个重要职位,现在又要被孙膑抢去,地位不保,庞涓无法接受这个结局,于是就打算先下手为强。

随后庞涓就用一系列子虚乌有的罪名将孙膑下狱,还派人挖去了他的髌骨,让他下半生只能轮椅上度过。要知道孙膑最大的愿望就是率军驰骋沙场,但现在显然没有这个机会了。

可庞涓还不解气,随后又派人在他的脸上刻字,让众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以此来败坏他的名声。

虽然孙膑如此,但是庞涓还是不放心,时刻想着只要孙膑有不轨行为,就立刻处死孙膑。孙膑显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只能装疯想以此卸下庞涓的戒备再借机逃出魏国。

可庞涓不是一般人,没有被轻易骗过,于是多次试探孙膑,可都被孙膑所一一化解。但这其中所受的苦,比之越王勾践也毫不逊色,就这样骗过了庞涓。

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孙膑逃出了魏国,庞涓得知后大怒,知道自己上了当,于是派兵去追。好在齐国分兵两路,最终将孙膑成功带回齐国,而齐国在孙膑的谋划下也大败了魏国,庞涓被孙膑设计斩杀,就这样报了血海深仇!

孙膑靠此计而活,随后又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大败了魏国,斩杀了仇人庞涓,所以孙膑对此计极为重视。在自己的著作《孙膑兵法》中,对其极为推崇。

后世的瞒天过海

东汉末年,在汉灵帝刘宏的统治下大汉朝政灰暗,百姓日子艰难,张家张角三兄弟创立太平道,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揭竿而起,一时间全国各地的黄巾军响应,随后对大汉的城池发动进攻。

当时孔融治下的北海也没有幸免,这时在家的太史慈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刻去找孔融,决定帮他解围,因为孔融平常没少照顾他的母亲,太史慈重义,就决定还这个人情。

当孔融说明情况后,太史慈知道以一己之力解决不了眼前的困境,孔融也没有难为他,只是让他冲出去找平原的刘备,向他求援,太史慈随即答应。

可当太史慈武装完毕,准备突围的时候,才发现门外黑压压一片全是黄巾军,根本出不去,于是太史慈就想出了一个计策,第一天打开城门,走到城下,黄巾军见城门打开,如临大敌,各自拿起武器都进入了战斗状态,可太史慈只象征性的射了几箭就回去了。黄巾军见状又放下了武器休息了。

第二天太史慈还是如此,一连好几天,甚至后来黄巾军连武器都懒的拿了,自以为太史慈是个沽名钓誉之辈,出来只是装作他抵抗的样子,众人也就没当回事。

可就在第N次出城的时候,却一路北上,众人才反应过来,可已经来不及了,太史慈顺利找到刘备求援,接了孔融之围,这也是世人夸赞太史慈忠义的原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除了太史慈用过此计外,后世还有许多名将也都曾有过此计。比如,薛仁贵征辽、张巡借箭、孙策献玉玺,程婴救子、贺若粥灭臣等。

如此一个高明之计,名将皆知,但是为什么众人只记得最后一计走为上计,而不记得瞒天过海之计呢?

其一是因为古代读得起兵书的人很少,而名将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出此计,一旦敌人有所防范,或者遇到同样等级的将领也容易被识破,故使用的少,用的少了自然就流传的少了。

其二是因为战争失败了,或者敌军势大了,直接逃跑丢面子,总得找个借口,而走为上计,保存实力,就成了最好的借口,用起来没有限制,谁都能用,故流传的就多了,自然就比其他计策出名的多。

结语

《三十六计》是我国重要的兵家著作,至今也仍广为流传,现在的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兵书了,其中蕴含的许多道理,更让人意犹未尽,醍醐灌顶,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1]张永山.《三十六计》与谋略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5,(06):120-121.

中国知网 [1]郑君山.《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比较[J].名作欣赏,2023,(27):93-95.

中国知网 [1]阮春峰.《三十六计》背后隐含的周易逻辑[C]//山东孙子研究会,滨州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孙子兵学与民族复兴论文集.德国Fresenius Kabi SSPC制药有限公司;,2019:4.DOI:10.26914/c.cnkihy.2019.026259.

中国知网 [1]于汝波.《三十六计》连载之第二计:瞒天过海[J].中国智库,2011,(02):236-241.

0 阅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