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朱标好到盼他谋反?老朱也是深中权力之毒的人

悠然修 2024-05-31 20:10:20

面临亲情和权力的取舍时当如何抉择,历史上皇帝们的回答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然而“坊间”却认为有位皇帝并不如此,如果他的“好大儿”欲篡夺皇位,他反而会很欣慰。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说的是谁了 – 朱元璋和朱标。

现在一些朋友甚至觉得如果朱标真的谋逆,朱元璋在主动禅位之前,还会先斩杀不响应朱标的文武大臣,为其绝后患。那么朱标直至病亡都一直老老实实当太子,是误解了他的父皇,还是这些朋友误解了朱元璋?

如果就疑心、戒备心、防范心给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们排个序,明太祖朱元璋绝对位列前茅。他不仅以祖训的方式强调“凡帝王居安,常怀警备。日夜时刻不敢怠慢”,还详细规定了日常当如何戒备和防范不测。

如欲回避左右,与亲信人密谋国事,其常随内官及带刀人员止可离十丈地,不可太远 ……

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疋,调教能行速走者,常於宫门餵养。及四城门,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疋,在其所在,一体上古帝王诸侯防御也 ……

《皇明祖训》

洪武十一年,晋王朱棡在前往太原(就藩)途中因故鞭挞了自己的厨师。朱元璋知悉后,立即派内臣追上朱棡并传达他的训斥。因为朱元璋认为,厨师乃近身之人,要么直接“换掉”,要么就不要加刑,不然难防其下毒报复。

物理手段之外,朱元璋还告诫子孙们要重视“天象、天道”的预警。须时刻保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否则“设若不信而往,是违天取祸也”。

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子孙们的戒备心意识,朱元璋还把一些不好放在台面上说的话给直接说了出来,并写在祖制里要求子孙们牢记于心。

其日夜警备常如对阵,号令精明;日则观人语动,夜则巡禁严密,奸人不得而入。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于心,宁有备而无用。

《皇明祖训》

简而言之,但权力之下无父子,所以骨肉血亲更要防。这样的朱元璋,你觉得他会闻朱标谋反而喜,还是日夜防备着太子夺位?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朱元璋对后世子孙们的要求,他信任和宠溺朱标到了愿意纵容他一切行为的地步。

通过朱元璋制定的各种祖制不难发现,他很推崇汉武帝和董仲舒搞出那套法儒相合的“君臣父子”。这种价值观里居下的“臣”和“子”,需无条件服从居上的“君”和“父”,不能拒绝、不能反驳更不能提要求。

注:“妻事夫、子事父、臣事君。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亡。”韩非子认为不论君王有道无道,臣都应该忠于君,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有点类似那句著名台词,“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下面用三个事例,来说明一下朱元璋的这种观念。

太子谏曰:“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帝默然。明日,以棘杖委于地,命太子持而进,太子难之。帝曰:“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太子顿首曰:“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帝愈怒,帝追之 ……

《翦胜野闻》徐祯卿

朱标有次劝谏朱元璋要慎杀,朱元璋起初还能和颜悦色的解释。他命内侍找来一根长满刺的荆条,交给朱标让他抓。然后对难以下手朱标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是在帮你“拔刺”。

哪知朱标并不领情,反怼朱元璋“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就有责难朱元璋皇帝做得不到位的意思了。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搞得他要亲自追打自己的“好大儿”。

成穆孙贵妃薨,上诏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曰:“礼惟士为庶母服缌,大夫以上为庶母则无服。又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盖诸侯绝期丧,诸侯之庶子虽为其母,亦献于父,不得伸其私。然则诸侯之庶子不为庶母服,而况于天子之嗣乎!”上大怒,以剑击之 ……

《明书·懿文皇太子记》

洪武七年九月,朱元璋的宠妃孙氏(朱元璋命其“佐皇后以理內”)病故后,朱元璋命朱标以“五服”第二等服丧。朱标则引经据典罗列出很多理由,总而言之一句话,没道理让他这个嫡长子、皇太子为庶母服“齐衰”并“杖期”,何况朱标的嫡母(马皇后)还在世。

注:过去丧礼中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即五服。赴丧者以自己和丧者之间的地位差以及关系的亲疏来决定着那种丧服,其中斩衰最重、缌麻最轻。“杖期”中的“杖”意为居丧时需拿个棒子,“期”为需服丧一年。

虽然是符合礼法的辩解,但因忤逆了朱元璋的意思并有些挤兑他不懂礼数的味道,敏感、易怒的朱元璋就被刺激得要拿剑砍。朱标如果真的行大逆欲篡位的话,你说朱元璋会是欣慰高兴,还是别的什么反应?

太子于是泣且谏曰:“臣愚戆无他师,幸陛下哀矜裁其死。”帝怒曰:“俟汝为天子而宥之。”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

《明书·懿文皇太子记》

洪武十三年,朱标的老师宋濂受其孙子牵连坐胡惟庸案,后被论死罪。为救老师朱标去找朱元璋说情,结果朱元璋怼了他一句,等你当皇帝后再去宽恕他。

朱元璋的话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不同意宽宥宋濂,二是警告朱标不要妄图冒犯、干涉皇权。对于处在太子这个敏感位置的朱标来说,第二种意思就很“重”、很要命了,搞不好就是一场政治风波和血洗了。

就算朱元璋的本意是开个玩笑,朱标也被吓了个半死,惶惶不安竟想投水寻求解脱。可以说这对父子出现了误解,也可以说朱标心理耐受力里不高,但也看不出来朱元璋和朱标平日有多亲近。

除此之外,朱元璋虽然在称帝的同年就册封朱标为皇太子,但是朱元璋一直都没有向朱标真正放过权。

首先,朱元璋不允许朱标在东宫之外另设府僚,也不允许他组建个人班底(嫡系)。

朱标的东宫僚属可谓是有明一季最豪华的,但他们都是朱元璋的人。如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冯胜(右詹事)、廖永忠(同知詹事院事)、杨宪(詹事丞)、耿炳文(右率府副使)、汤和(谕德大夫)、刘基(赞善大夫)等等。

权力如果顺利交接自然什么事儿都没有,如果中间出问题或变故,这帮“太子班底”是站朱标一边,还是会站朱元璋一边呢?所以朱元璋这么安排是盼着朱标赶快谋反,还是根本就不跟他一点谋反的机会?

其次,朱元璋并未让朱标独立、系统地处理政务。

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但其目的并不是把国事交予太子,自己当甩手掌柜。而只是给朱标一个实习机会,“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洪武十年之后,朱元璋仍然是那个日理万机、由不得臣子废话浪费时间的“工作狂”。震动皇朝的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也不见太子朱标参与的记录。这些都说明朝廷大权以及政务的决策权,仍然被朱元璋完全把持在自己手中。

朱标只是个旁观学习的“学生”,最多也就充当下“幕僚”。在处理国政上,他的权限其实还不如他的侄子,明朝第二任皇太子朱高炽。而政务决策权是皇权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也可以说朱标被朱元璋“看”的很紧。

最后,朱元璋不让朱标掌握兵权。

虽然朱标的岳父(常遇春)和舅父(蓝玉)都是军中大佬,但还是那句话他们其实是朱元璋的班底,对比下秦王李世民的僚属就可以明白笔者想表达的意思了。

太子的护卫虽然兵强马壮,但也是朱元璋的亲军护卫。他们负责保卫朱标的安全,不过他们只听朱元璋之命行事(这一点朱标还不如他的藩王弟弟们)。在军中任命、提拔亲信将领,对朱标来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指挥军队作战的机会,朱标从未获得过。他只是以太子的身份检阅、慰劳过出征的明军。这方面朱标甚至还不如那个被汉武晚年各种看不顺眼的“戾太子”刘据,人家好歹还有私军可以捕杀江充并和自己父皇斗一轮。

正是因为朱标各个方面都被朱元璋看得很紧、限制的很紧,所以朱标也成了史上“最安全”的皇太子。也正是因为毫无威胁,所以朱元璋才能一定程度上摆脱权力之毒的影响,用父亲的身份来“喜欢”他。

2 阅读:120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3:27

    盼望朱标造反的朱元璋都是网友臆想出来的[笑着哭]

    用户10xxx91 回复:
    封建历史一共多少个皇帝,真心实意当太上皇的又有几人?有谁愿意把手上的权力拱手相让?还有那些臆想朱高炽势力如何盖过朱棣的同样也是无知得很。
  • 2024-06-01 19:28

    写得很好啊[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