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厌恶知识?教育是培养对知识的信仰

宁拙说 2024-10-26 17:44:42

为什么那么多高分孩子都拒绝走向知识前沿,在创造新知识新技术中做出大贡献,成为尖端人才?单凭这一点,教育就应深刻反思。教师扪心自问,终其一生,培养了几个热爱知识的学生,更别奢谈学生在知识领域有所建树了。

教语文的教出几个热爱文学的天才,在文学艺术领域做出贡献?教数学的教出几个数学天才,在数学或技术领域弄出点名堂?

我们的天才为什么被扼杀于摇篮?教师啊,你真该反省!

知识教育“两个远离”是核心问题:

第一 知识教育远离学生生命

基础阶段的知识教育误入两个歧途,一是过难,二是技能操练。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探索学生的思维天分。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探索自我的一种路径。怎么能把考试和技能作为目的呢?

知识太难,就挡住学生的探索之路,扼杀知识本来就有的逻辑和情感趣味。题海更是难以渡越,难题防不胜防,哪里还有丝毫兴趣?如果知识与自我生命毫无关联,哪还有兴趣和热情呢?调查就会发现,还有几个学生真正热爱知识,对知识拥有好奇心?

我们完全不知道,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兴趣是探索的动力,热爱是天分的重要标志。浮力定律影响生命的路径是文化,是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哪是拿来刷题呢?

学习语文是以语言为路径,寻找自我的艺术天分,发展自我的想象力,培养爱的信仰,建构自我的价值观,准确评价自我的文学天分。离开这些核心素养,语文远离生命,读写能力的训练就失去内容,只剩下形式的空壳,哪来语言能力呢?

教材也好,教师也罢,都不尊重学生生命,知识和技能就是目的,不仅不培养兴趣,不探索天分,反而扼杀兴趣。

多少孩子到高考选拔专业,清楚自己的天分,热爱知识,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树立探索知识的远大理想?

第二 知识教育远离社会需求

知识不仅是探索天分的路径,更是唤醒社会责任的手段。知识必须向两大方向发展,一是发创新思维探索自我天分,二是以实践培养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二者同归于未来事业方向的勃勃,既适合于天分,又适合于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就是事业理想。

知识运用不是操练题海,而是实践。知识只有用于实践,学生才产生强烈的兴趣,也就是必须解决现实问题,发展自我的创新能力。

再难的技能操练都不过用现成的定理解决,不过是训练对定理的敏感性,跟马戏团训练猴子的条件反射类似,与创新力有何关系?

创新能力必须在实践的沃土开发,创新实践是知识运用唯一有价值的实践,比如,文学创作,科学实验,科技发明等。

如何用知识解决自我问题、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实践课程,我们还根本没有开发,一切都被海量操练所主宰,孩子才厌学到骨子。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渴望孩子从题海走上岸来,师生都在创新实践的沃土上培养爱的鲜花创新的佳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