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连任的印度总理莫迪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一场大约三个小时的非正式谈话。
莫迪此行显然如愿以偿,他所期望的得到了俄罗斯的慷慨回应。据报道,普京和莫迪会晤后,俄印两国对外发布了共同声明。在声明中,俄方明确指出,两国达成共识,认为联合国安理会需要进行改革,并且俄罗斯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
与此同时,印度外长苏杰生曾公开对外表达不满,声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成员国中,只有中国反对印度“入常”。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印度的坎坷“入常”之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安理会有15个成员国,其中5个是常任理事国,俗称“五常”,分别是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这些国家不仅拥有决策中的否决权,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国际秩序。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印度虽然成为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但并未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彼时的印度刚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尽管在国际事务中有一定影响力,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相对孱弱,印度入常的政治现实和国际环境还不成熟。
冷战期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被美苏两大阵营瓜分。印度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希望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角色。
然而,印度的夹缝生存并未得到“五常”的高度认同。1950年代至1970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持保留态度。
不过从1970年代初,苏联与印度签署了一系列友好合作协定,苏联一度支持印度在安理会中拥有更大影响力。然而,苏联的单方支持并不能改变整体局面。
美苏冷战对抗期间,美国不愿看到印度成为安理会的另一个独立或亲苏的声音,因此坚决反对印度入常。
进入21世纪,印度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其参与全球事务的愿望更加明确。
2004年,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组成了所谓的“G4国家”联盟,共同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并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然而,尽管“G4”国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但要打破现有“五常”结构依然困难重重。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自从2005年印度开始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来,每次投票结果总是四国赞同,一国反对,更令人震惊的是,每次反对的国家还各不相同。
2005年,印度首次申请入常时,中国、英国、美国和法国均投了赞成票,正当印度窃喜满怀时,俄罗斯却毫不犹豫地投下了反对票。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尽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印度的支持,但在安理会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时间表上,俄罗斯的立场往往趋于稳健和保守。
为了解决与俄罗斯的分歧,印度事后迅速与之签订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武器采购合同。
到了2008年,印度再度申请入常。如印度所愿,这次不仅中国、英国和美国投了支持票,俄罗斯也终于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法国这次成了唯一的反对者。
印度不甘心,再次祭出老办法,开始向法国采购军火以期获取法国的支持。到2012年,在成功赢得法国支持后,印度第三次提交入常申请。虽然这次法国投了赞成票,但英国投了反对票,最终,印度第三次入常的希望再度落空。
随后,满怀壮志的莫迪接过了重任,并迅速着手申常事宜。新的领导,新的方法。莫迪很快发现,过去申常失败的原因在于每次送礼太过张扬,难以平衡各方利益。
2017年,印度觉得一切条件都已成熟,决定抓住机会,再次向联合国提交成为常任理事国的第四次申请。英国、法国、中国和俄罗斯这次都保持了沉默,没有表示反对。然而,关键时刻,美国却站了出来,投下了反对票。
美国作为现今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态度对印度入常至关重要。从2005年乔治·W·布什表达对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到后来奥巴马和特朗普在不同场合表态支持印度入常,印度的“入常”前景一度显得光明。
然而,尽管有支持的言辞,美国始终未在实际行动中推动安理会改革。于是从2017年起,印度再次调整其外交方针,向美国靠拢。
尽管印度一向奉行传统的不结盟政策,但为了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印度积极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
然而,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得罪了我国。2019年,当印度第五次提交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申请时,遭到了中国的反对票,最终导致申请再次失败。
我国认为,不应简单通过增加常任理事国数量来解决安理会的代表性问题。此外,中印边界争端及历史宿怨也使得中国对印度的入常持消极态度。
我国一再表态,安理会改革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仅仅增加一两个国家的代表性问题。
印度为何痴迷“入常”?六次申请皆被拒绝,但印度仍旧不懈努力,其背后的动因显然不只是表面上的光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印度如此痴迷加入五常,根本原因无非是为了享受特权。
这些特权包括提案权、一票否决权和强制行动权,正是这些“至高无上”的权力,吸引了印度锲而不舍的追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提出议案,无疑是一种对其国力和地位的肯定。如果不是五常之一,那么这个国家的任何提案只能通过代理人或间接渠道进行传达,而这种方式明显效率低下,且无法保证提议能获得充分重视。
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国家,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发展潜力,但没有提案权让其在国际事务中显得声微力薄。
其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无论提案多么合理有效,但只要有一个五常国家投反对票,该提案就无法通过。
这种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五常国家超凡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这种实质性的影响权才是五常地位的核心所在。
在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地区冲突不断的当今世界,能够合法动用军事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优势。印度一直面临着来自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安全威胁,同时也在争取在印度洋以及更广泛的地区事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强制行动权的获得,可以显著增强印度在这些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军事和战略地位。
苏杰生:五常中只有中国反对?去年8月,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一场外交事务会议上发表了一些言论。他直言,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重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时,印度并未对该决定提出异议。
然而,现如今印度争取成为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遭遇来自“五常”中中国的反对。苏杰生的这些评论,显然意在指责我国阻碍印度“入常”的行为。
在苏杰生看来,印度在50多年前并未反对中国入常,而现在中国却对印度入常表示反对,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恢复联合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尤其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就苏杰生所言,其他“四常”均支持印度入常这一点,我们这里需要理性看待。虽然美、英、法、俄在某些场合表达了支持印度入常的言论,但这些往往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层面,并没有实际推进行动。
各国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特别是美国。拜登虽然曾经扬言推动安理会改革,但实际上却并未采取切实的措施。
其实我们早就明确指出,“作为全球安全机制的中枢,联合国安理会需要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完成《联合国宪章》赋予的任务。
这一改革应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使得更多中小国家能够进入安理会参与决策。”同样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获益于此。可以说是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清楚了。
结语印度要想成功“入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共识。既然是一个关乎全局的国际问题,那么任何简单化的指责和抱怨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日后,印度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外交与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重大议题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