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太子本来就是历代王朝的高危职业,玄武门之变后,大唐太子之位的安全系数进一步下降,几乎没有通过正常秩序顺利即位的,不是被竞争对手干掉,就是必须得发动政变上位。
高处不胜寒,说的就是大唐的太子。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结果是,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被杀,皇帝李渊被迫将军权、政权全部交给了秦王,完了就是世民迅速完成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的身份进阶。
玄武门事变给帝国带来两大恶劣影响:储君位置极度不稳;皇权也容易遭受冲击。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帝,都得时刻提防来自各方势力的冲击,毫无安全感可言。
第一位受害者就是太宗的太子承乾。承乾被废的直接原因是准备造反,但却绝对是被逼的,从他后来对太宗的话中就能反映出来:“不是我非要造反,实在是魏王逼得太甚呀。”
至于魏王李泰为什么要步步紧逼,则是因为,他从玄武门事变的案例中看到了储君并不是不可被颠覆的现实。更重要的是,魏王还一度成为了皇子中最受皇帝宠爱的人,承乾肯定会有危机感,而李泰也会从父皇的宠爱中看到向储君之位发起冲刺的机会。
其实太宗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既然他已经明确了储君人选,为什么还要表现出对魏王的过度宠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想通过对魏王的宠幸来压制太子势力,因为,玄武门事变之后,皇权的安全系数也大大降低,他不想复制父皇李渊的悲剧。
结果却是,太宗这一制衡,火候没把握好,直接就让太子走上了铤而走险的路,这绝对不是太宗想看到的局面。太宗为什么后来极力想要保全承乾的性命,就是因为,他知道这出悲剧事实上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承乾被废之后,大唐其实就已经陷入了一种死循环:皇帝不信任太子;太子既得应对皇帝的不信任还得应付来自其他兄弟的攻击。
难呀!
虽然太宗在废掉承乾之后也同时放弃了魏王李泰向皇室释放了储君之位不可凭借谋略、刻意经营所获取的信号,但这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储君的生存环境。
就是后来的李治,要不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的强力守护,估计也得面临生存危机。太宗驾崩之后,长孙无忌连葬礼都不允许魏王等参加,在李治即位之后更是对宗室、功臣等一切威胁皇权的势力进行了清洗。这就说明,大唐的太子要想坐稳储君之位,其后方就必须得拥有一个足以压倒任何势力的朝臣力量作为支撑。
李治在坐稳皇位之后依然对太子是严重的不信任,其不让宰相兼任东宫官职就是具体表现,以防储君和宰相势力合流。大唐皇帝对太子的防备已经成为了惯性。
防备东宫势力是大唐天子的共识 图源/剧照
公元698年,当庐陵王李显被女皇接回洛阳并立为太子之后,他也同时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中。因为,大唐的太子本就是高危职业,而他还得面对女皇的猜忌和武氏宗亲的各种围剿。
当女皇因为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三个人私下议论二张兄弟而暴怒时,李显为了向女皇表忠,不得不忍痛杀了儿子、女儿和女婿。
又是皇帝猜疑,太子不安的剧本。
长安四年(704),女皇又将长期兼任太子东宫官职的宰相韦安石调任地方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太子右庶子的宰相唐休璟也被外放到东北边境。
这是唐朝皇帝的惯用手法,绝对不会让太子东宫发展起一个足以威胁皇权的势力。
种种迹象表明,李显要想顺位继承大位依然面临种种挑战。最终,李显同意了以张柬之为首的五臣发动政变扶立自己提前上位的计划。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神龙政变爆发,二十三日,女皇下诏由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女皇正式让位于太子。
女皇彪悍一生,最终还是复制了高祖李渊的命运,被武装政变一朝夺去了权力。
由此也可见,当年的承乾并没有错,在生存危机的倒逼下,依靠政变提前上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神龙二年(706)七月初七,李显下诏册封卫王李重俊为太子。但李重俊上位之后马上就发现,自己已经成为猎物处于各方势力的包围中:以韦皇后为代表的女主势力、以武三思为代表的诸武势力、以上官婉儿为代表的宫内势力,还有太平公主、相王...
都是威胁储君之位的存在。李显的皇帝当得有多难,李重俊这个太子压力就有多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围剿李显皇权的势力也同时会围剿李重俊这个储君。如果说,中宗李显是大唐压力最大的皇帝,那么太子李重俊也绝对是大唐有史以来压力最大的太子。
更让李重俊愤怒的是,就连他的妹妹安乐公主也闹着要当什么皇太女,他武家媳妇和大唐宗室的双重身份更是让其手中拥有重量级的砝码。
李重俊那叫,一个头两个大。
摆在李重俊面前的路似乎只剩下一条,那就是发动政变提前上位。神龙三年(707)七月初六,李重俊带领李多祚等人,以清君侧的名义率领三百羽林军发动政变。
但结果却是,李重俊政变失败,被杀,成为大唐历史上又一个权力的牺牲品。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景龙政变。
李重俊是被逼造反 图源/剧照
复盘李重俊的失败,首先是方案漏洞。发动政变那天,李重俊不是迅速入宫控制皇帝李显,而是先去了武三思家杀了武三思父子,完了又去上官婉儿家中准备杀上官婉儿。
要知道,当时的宫中势力在胜负未见分晓的情况下其实还在观望中,并没有出现集体围剿李重俊的情况,如果李重俊此时能够迅速入宫,控制皇帝,那么不仅可以马上掌控大唐政局,而且诛杀韦皇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看看当年的秦王世民,先是在玄武门诛杀了太子和齐王,完了就是太极宫“护驾”,皇帝李渊在面对尉迟敬德带兵护卫的行为时不得不将权力交给秦王。
也就是说,玄武门事变中关键步骤其实是对太极宫中皇帝李渊的控制,其次才是太子和齐王。
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秦王是明明白白。就是后来的五臣在发动神龙政变时也是直奔女皇武则天的寝宫。当武则天被禁军控制后,一切都是由五臣和太子李显说了算。
而李重俊明显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导致在诛杀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的过程中浪费了时间。即使在攻入李显的寝宫,李重俊也没有及时控制老爹,而是让李显交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对峙的间隙,李显就抓住机会逃往了玄武门避险。
此刻,李重俊的败局已定,因为李显很快就以皇权的巨大号召力将北门禁军掌控在了手里,同时又用言语来瓦解太子阵营的斗志,承诺,只要跟随太子的人放下武器,皇帝定会既往不咎。
而跟随太子的人本来就是抱着在险中求取富贵的心理,如今在大局已经渐渐明朗的情况下他们出于保命的心理马上就阵前反水。
太子一败涂地,最终在逃往终南山的路上被属下左右所杀。
其次就是实力问题,因为李重俊毕竟只掌控了部分禁军势力,只要他没有及时控制住皇帝,剩下的禁军一定会在皇帝的指挥下猛攻叛乱者。
还有就是技术原因:李重俊不断分散兵力、没有提前占领玄武门高地...这些都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
只能说,李重俊还是太嫩,空有决断力但却没有太宗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就是比起张柬之等五臣,他都不如。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本质来说,政变和战争其实是一个道理,考验的都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太宗来说,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怎么看都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战,太宗是险胜,而他取胜的关键就是,目标清晰、行动果断。
李世民赢在目标清晰 图源/剧照
而将目标都定位错误的李重俊,从他作出决策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此后的大唐还将持续发生政变,原因也无非就两点:皇权不稳、储君之位不稳。
景龙政变之后又是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直到唐玄宗扫清一切威胁皇权的势力之后,大唐才步入了下一个稳定期。
但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不信任依然存在。玄宗在同一天内赐死三王、太子李亨年纪轻轻就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白了头发,这些都是储君之位不稳、君臣互相猜忌的具体表现。
如果大唐的权力要想顺利交接,最好的方案就是像睿宗一样提前退位,这样才能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
可就算如此,皇帝又担心自己的安危,睿宗李旦在退位后依然掌控核心权力就是具体表现。如果彻底交权,又很难避免唐高祖当年的悲凉遭遇。
后来的玄宗就以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在成为太上皇之后,就连宦官都敢欺负他。
大唐就在这样的极度不稳定中逐渐由盛转衰,最终迎来了安史之乱,国运被拦腰斩断。
总之,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生态,皇权和储君的不安稳就是唐朝的主要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大唐,也是亡于内斗。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