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巴蜀特殊的地缘环境成就了蜀汉偏霸的格局,但也同时限制了蜀汉的进一步发展。当乱世的大门逐渐关闭时,蜀汉也只能被动迎合统一的潮流被兼并。
蜀汉章武二年(222)闰六月,刘备在猇亭与吴军相持数月之后,被东吴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大败,死者数万。此战意味着蜀汉“跨有荆益”战略的彻底破产,只能龟缩巴蜀,将扩张战略调整为自保。
在遭遇惨败之后,刘备并没有回成都大本营,而是停在了永安,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四月驾崩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谥曰昭烈皇帝。
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而选择长驻永安,要知道,在蜀汉经历惨败内部极度不稳的情况下刘备最应该做的就是稳定成都大本营,以保住自己草创的蜀汉政权。
原因也很简单。比起成都,永安更重要,因为成都面对的只是内部矛盾的威胁,诸葛亮就能解决,而永安却随时面临外力的冲击,刘备必须亲自镇守。
在魏蜀吴三国的鼎足之势形成之后,东吴和蜀汉都明白一个道理,双方必须联盟结为一个“南朝”共同体才能抗住北方的俯冲之势,并在天下出现变局时,入局北方,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进而建立帝业。
但因为荆州问题的存在,蜀吴双方的联盟关系始终面临挑战:东吴在淮南开拓无果之后就只能将目标转向西方,夺回荆州,打通长江防线,实行自保;蜀汉要想不困死在巴蜀并有所作为也必须将荆州握在手里才有开拓的可能。
也就是说,东吴是想夺下荆州保证西线门户的安全以实行自保,蜀汉是想以荆州来寻找破局的可能。
这种天然的矛盾使蜀吴双方的联盟关系必然面临崩盘的可能,所以就有了吕蒙奇袭荆州的事。而刘备向吴开战绝不是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这么简单,他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在用兵东吴的过程中积累军功,以提升自己威望的方式来压制蜀汉的内部矛盾。因为,丢失荆州、关羽战死、孟达投降,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已经使刘备的个人威望降到了极点,再加上刘备坚持称帝,人们又对蜀汉的合法性是各种怀疑。
所以,刘备急需军功以证明自己。当然,如果向曹魏亮剑只能是自杀行为,而打东吴的话就相对轻松多了。再说,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的名义也是名正言顺。
这才是刘备不顾众人反对急于对东吴用兵的核心原因,本质上还是想坐稳帝位。
但结果却是,刘备被啪啪打脸,败得一塌糊涂。在败军之际,刘备最挂念的还是蜀汉的安全,如果曹魏和东吴同时用兵益州,那蜀汉只能关门大吉。所以,刘备就停在了永安,以天子守国门的方式来镇守蜀汉的东大门。
之所以要亲自充任“边将”又是因为,夷陵之败不仅导致蜀汉军事遭受重创,更重要的是,蜀汉的勋贵大多都战死于夷陵战场,刘备也只能自己上。
当然,刘备也实在没脸回成都,当初,赵云、黄权这些人可都是极力反对东征,刘备不想回去还要接受舆论的攻击。另外,生病的现实也使刘备不能再经受路途的颠簸。
由此可见,刘备的一生确实可以用“命运多舛”这四个字来形容,出身底层,中年寄人篱下,晚年凄惨。虽然刘备以天子的身份镇守国门,在弥留之际也做了详细的安排,不仅做了诸葛亮和李严同为辅政大臣的安排,还设计了以北伐作为蜀汉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政治路线。
但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刘备的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蜀汉能不能经受内部矛盾和外力的同时攻击。
人的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活着的时候一直在对抗不确定,死的时候局面还是严重的不确定。刘备的人生还真不能用“成功”二字来定位。
等于说,刘备选了诸葛亮为自己的政治接班人来继续对抗不确定。
刘备一生都在对抗不确定性 图源/剧照
刘备驾崩之后,永安军事重镇的地位更加突出。虽然东吴和蜀汉已经恢复了联系,正在尝试再一次结盟的可能,但东吴的反复也让蜀汉认清了局势的凶险,必须加强对永安的防御。蜀汉的策略是,以辅政大臣李严为永安都督镇守永安,守护东大门。
李严的政治水平众所周知,他成功平定广汉郡马秦和高胜的叛乱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水平。再加上李严益州派的身份,其在刘备身后被赋予了同时稳定内部和抵抗外部压力的重任。
这种辅政大臣坐镇边地的格局虽然能起到守边的作用,但也极易发生其以边军为后盾坐大的可能,李严的野心就在镇守永安的过程中一步步膨胀,建兴四年(226),诸葛亮让李严率兵到汉中,李严不仅拒绝,还进一步要求从益州分割出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和宕渠郡设置巴州的建制,以自己为巴州刺史。
割蜀分治,李严想独立的野心呼之欲出。甚至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还建议诸葛亮加九锡。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李严要诸葛亮加九锡还真不是为了考验诸葛亮,而是想自己和诸葛亮一样同时往前进一步,诸葛亮回信所说的“灭魏斩叡之后与诸子并升”就能证明这个猜测。
但最终,李严还是被诸葛亮于建兴八年(230)调到了汉中,避免了其成为强藩的可能。
但永安依然是蜀汉的军事重镇。
早在建兴四年(226),诸葛亮调李严到江州(今重庆市)驻屯的时候,就将镇守永安的重任交到了蜀汉名将陈到的手中。陈到去永安赴任时还带上了由刘备生前直接统领的蜀汉最精锐的侍从卫队被诸葛亮称为“西方上兵”的白毦兵。
白毦兵是蜀汉精锐 图源/剧照
足见蜀汉对永安的重视。即使吴蜀已经重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成熟的政治家一般都不会太相信这种纸面上的东西。蜀汉在灭亡之际东吴出兵攻打永安就已经证明这种联盟关系的脆弱。
此后,蜀军虽然人才严重缺乏,但对于永安的防务,蜀汉永远选择的都是忠诚度与能力同时在线的精英——
建兴八年(230),陈到去世之后,永安防务由江州都督李丰代理至234年;在234—258年这个时间区间内坐镇永安的是宗预;258年之后,蜀汉的永安都督又换成了阎宇;263年,司马昭伐蜀,阎宇被调离,永安的防务交给了巴东郡太守罗宪。
就是这个罗宪,愣是在蜀汉即将灭亡吴军趁乱来攻的关键时刻以二千蜀军抗住了东吴的数万精锐。鉴于罗宪的彪悍能力,司马昭在灭蜀之后继续让罗宪镇守永安,始终没能让吴军进入蜀地。
重用罗宪,这也是司马氏以蜀人治蜀战略的具体表现。
与永安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军事重镇就数北线的汉中了。汉中的地理位置就不用多说了吧,刘邦要不是走项伯的门路从项羽手里搞到汉中,他想还定三秦,门都没有。
后来,凡是割据蜀地的政权都将汉中视为必取之地,只有拿下汉中,才能保证蜀地的安全,属于门户,进可攻,退可守。
刘备在初入益州的时候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而汉中就是解决其生存压力的最佳切入点。曹操在打下汉中之后益州一日三惊就已经能说明汉中对益州的敏感性、重要性。
也就是说,汉中于益州来说实际上是屏藩起战略缓冲的作用,用蜀汉从事杨洪的话来说就是:“汉中就是益州的咽喉,事关存亡,没有汉中,蜀地必不能长久,必须拿下。”
同时,也只有拿下汉中,刘备集团才能落地其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经过近一年的苦战,刘备终于拿下汉中,虽然得到的基本是空地,但毕竟是刘备集团战略层面的一大胜利。完了,刘备就自称汉中王,将自己对汉中的统治合法化。
以打下汉中为拐点,刘备才暂时解除了生存危机,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汉中都督的人选,刘备大胆起用了当时还是三线牙门将军的魏延。刘备有识人之明,事实证明他选魏延绝对是对的。
从219—230年这十一年的时间区间内,魏延成功履行了对刘备的承诺:“若魏军偏将领十万之众来攻,我保证将其给吞了。”
魏延是第一任汉中都督 图源/剧照
魏延被杀之后(234),镇守汉中的是刘备的大舅哥车骑将军吴懿,直至建兴十五年(237)病故于任上。
吴懿之后接手汉中都督的是王平,王平在镇守汉中期间不管是张郃还是司马懿都拿汉中没办法。王平的能力在现实面前充分得到了验证。
同时,这也能说明,只要蜀汉内部不出问题,曹魏是很难以军事优势突破汉中防线的。后来,魏军之所以顺利拿下汉中,就是因为,蜀汉的文武之争让姜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影响了前线的布局。
但汉中的战略地位在诸葛亮去世的前后也是不同的:诸葛亮在世时,汉中是蜀军北伐图谋关中和河西的跳板;诸葛亮去世之后,由于蜀汉对魏政策的调整,汉中又变成了和永安一样的地位,都是防御作用的前线门户。
由于吴蜀的同盟关系,永安的防御压力相对汉中要小很多,所以汉中就成为了决定蜀汉生死的战略要地。
虽然蒋琬执政时曾一度将驻地内移至涪城,但在延熙十一年(248),王平去世之后,接任蒋琬执政地位的费祎还是接手了王平的职务。
汉中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
后来,蜀汉的灭亡也是因为,姜维的战略规划更偏重陇西,所以才造成了汉中被曹魏轻易拿下。曹魏都说了,蜀汉所依赖的惟有姜维,姜维都去沓中屯田了,汉中、蜀汉也就不足为虑。
蜀汉的另一大边镇是设立于建宁郡(今云南曲靖)的庲(音同来)降都督府。庲降都督府下辖七个郡,覆盖包括今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省部分,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南中”,是蜀汉领土最大的区域。
南中于蜀汉的作用是:能够供应大量战略物资、是蜀汉兵源的主要来源地。诸葛亮数次北伐的物资、兵源都是从南中获取。
蜀汉出兵南中,一个是为了稳定后方,更重要的是通过战争来对南中进行资源掠夺。诸葛亮从南中大族手里获取了大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和犀牛革等重要物资。
当然,这也不怪诸葛亮,主要是南中独立性太强,从刘备驾崩之后就反复叛乱,比如越嶲王高定、牂牁太守朱褒,当时,南中只有永昌一个郡在益州人吕凯的坚守下没有叛乱。蜀汉必须得以军事手段来解决南中问题。
南中的稳定,事关蜀汉政治机器的稳定。同时,只有南中稳定了,诸葛亮才能放心去落地北伐战略。
由于南中多民族杂居的特殊属性,非常难管,所以诸葛亮在分南中四郡为六郡弱化其力量并将当地豪杰迁往成都的同时,以马忠、李恢、吕凯这三位益州人来管理南中,以保证南中人心的归附。还是以安抚为主。
另外,蜀汉设置的庲降都督更是在一线直接治理南中的重要人选。
怎么说呢,蜀汉之所以坚挺了四十多年,正是因为其打好了汉中、永安、南中这几张牌。但蜀汉也同时将自己锁死,很难破局,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话来说就是:“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於亡。”
虽然蜀汉也曾一次次北伐想要破局,蒋琬也曾计划走汉江东征,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也只能维持偏霸的格局。因为,北方曹魏的盘子已经稳了下来,蜀汉不具备刘邦那样乱中开拓的条件。
君以此兴,也以此坐亡。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这里说诸葛亮加九锡。说的最明白,总有人拿诸葛亮加九锡这个事,说诸葛亮有野心。其实是李严想鼓动诸葛亮同时更进一步,但诸葛亮看破了李严的野心,婉拒了他。这里解释的非常明白,此为正解[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