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新桃"换"旧符"?对联起源之谜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08-24 12:00:34

谁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起源之谜

很多人认识对联,是从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在门上的春联开始的,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部分。什么是对联呢?按《现代汉语词典》上所说: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那么,什么又是"对偶语句"呢?说白了,对偶就是对称,运用对称的语句,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正因它的对称的特点,对联又俗称"对子"。

对联是一种很美的文体,它的语句对称,讲究韵律、平仄,内容相关、相对,字数相等,应当算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别精致的创作。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对联,脍炙人口,流芳千古,被世代人津津乐道、玩味不已。更有些名对联因给人以启迪、思考,成为人们的人生座右铭和指路标。如:"莫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来香"-﹣这是宋人韩琦写的一副对子,当时,韩琦在给宋英宗当了十年宰相之后,刚刚罢相,对联中,韩琦把自己比喻成"老圃"、"黄花",表达了自己晚年的骨气﹣﹣老而弥坚。再如:"钱塘似染,金堤如绣"-﹣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笛家》中的排偶句字句虽短小,却对仗工整,用词美艳,且形容准确。而另一副有对联之最美称的,是清人孙髯(1676-1773年)题于昆明大观楼的名联,全文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情,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肃灵仪,北走蜿蜒,南翔镐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对联不仅长,而且每一边还自己成对,形成独特的双句自对,这使它无愧于对联之冠的称呼。

那么,对联这么美的东西,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什么时候起源?又是怎么起源的呢?由于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这已成为一个说不准的话题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其一认为,对联起源于春联;另一种说法则明确认为:对联起源于公元963年,蜀(指十国中的后蜀)后主孟昶题于桃符上的一个对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对联的首创之作。

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个更接近事实呢?

主张第一种说法的人认为,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是沿革着这样一条路的:从"桃符"到"春联",再从春联到对联。

有一首名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里所谓"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在春节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古人用来驱鬼压邪用的画。古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科学的不发达,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特别是自然灾害无法解释,又无力控制,于是,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在人们的想象中,编排出许多鬼、怪来,再编排出许多可以镇住这些鬼、怪的神和仙,让这些被赋予无敌能力的神和仙去战胜那些干坏事的鬼和怪,以此来寄托人们的希望。在这些编排出来的故事中,有一个怪叫"年"。

据传说,从春秋战国时代起,每逢农历新年,人们就在门两旁挂上画有"神茶"、"郁垒"像的两块桃木,用以吓退鬼和怪们。"年"就是其中一大怪。据说大年三十这一天,是"诸神退位"、"鬼蛾为祟"的一天,诸如年之类的鬼怪都到人间来捣乱,由于"神"们退位休息去了,人们便不得不自己来对付那些鬼怪,而人力有限,人们只得在桃符上画下神像,以此来驱鬼避邪。在桃符上画"神茶"和"郁垒",那也是有所根据的。东汉应劭的《淮南子》中说:"上古之时,有'神茶'、'郁垒'兄弟二人,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坐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害,神茶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唐代萧德言、顾胤等撰的《括地志》又说:"桃山有大树,盘曲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曰'郁',一名曰'垒',并执苇索以何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从原来的画神像,发展到写神名。在桃木板上,写两个神的神名,一左一右,呼应成对,这就被认为是对联的雏形。由这个雏形再发展,更有文人墨客加入进来,推敲字句,刻意求新,讲究对偶,总是写些吉利话,在春节时贴于门旁,叫做"春联"。后来并不局限于春节时使用,也不限于单一的吉利话,而是抒情、写景、祈福、志庆皆可入对,一年四季皆可吟诵,对联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主张第二种说法的人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十国时。他们的理由是,据宋人张唐英《蜀祷机》及《宋史·蜀世家》记载,蜀后主孟昶统治富庶的"天府之国",他爱好文学,自己又能写,每逢年节,他都要命翰林学士题词桃符,这叫做"题桃符"。有一次,轮到翰林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他题的是什么,现在已无从查找,但当时是被孟昶否定了的,孟昶撇开辛寅逊自己欣然命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个对偶句。此一"题桃符"被后人认为是对联的"始祖"。

两种关于对联起源的说法,究竟孰是孰非,一直是很难断定的。起源于桃符说,那是一种推测;而起源于孟昶说,也不见得就那么证据确凿。既然每逢岁暮,孟昶都要命翰林学士题桃符,可见在他题写桃符以前已经有人题过,只不过这一次他认为辛寅逊题得不好,才亲自题写了一对,又因他是君主,他题写的东西有人记录并流传下来,而在他之前那些文士题写的东西,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记载,便随题随失了。由此可见,孟昶是对联的起源之说也有可商榷之处。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