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流感和新冠这俩“老熟人”最近又双叒叕来了。一个是“季节限定版”,一个是“常驻嘉宾”,它们像两个不速之客,逢年过节还非得上门凑热闹。
更让人头疼的是,感冒发烧一来,很多人直接上演“药品狂欢节”,家里药柜瞬间变成了迷你药店:感冒药、退烧药、抗生素,甚至偏方大全,统统摆上战场,仿佛能用药物把病吓跑一样。
但问题来了,用错药的后果是无效,甚至可能让你在流感、新冠后还得揪心“长新冠”这种后遗症。
今天咱就把话摊开了聊,搞清楚“用药”这件事的六大误区,免得你被自己的“迷之操作”坑了。
误区一:发烧了就赶紧吃退烧药,“烧坏脑子”是你童年阴影吗?小时候发烧,家长最爱说一句话:“再烧下去脑子要烧坏了!”这句话吓得多少人一发热就立刻吞下退烧药,生怕自己变成“低配版”自己。
可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发烧本身是身体在打仗,是免疫系统召唤“白细胞大军”消灭病毒的过程。体温升高其实是给病毒加“热处理”,让它们活得难受。
研究显示,38℃到39℃的中低度发烧对免疫力是有好处的,非要掐灭它反而可能耽误康复过程。
而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就是你药箱里的“扑热息痛”大哥),它的作用是缓解不适,不是治病。如果你只是低烧、能忍受,那完全不用吃药。
只有当你实在难受、发烧超过39℃,甚至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才需要合理使用退烧药。
所以啊,发烧不是“烧坏脑子”,别让小时候的恐吓教育绑架了你的理智。
误区二:“抗生素万能论”,病毒表示:你打错人了一感冒就找抗生素,这种操作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堪比过年全家看春晚。可问题是,感冒和流感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有用。
你用抗生素治感冒,就好比拿灭蚊喷雾去对付苍蝇,完全打错靶。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简单来说,就是“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一旦耐药菌滋生,你以后真得了细菌感染,可能连救命的抗生素都没用了。
专业建议是,普通感冒和流感引起的轻微症状根本不用考虑抗生素。如果你咳嗽加重、发烧持续不退,医生怀疑合并了细菌感染,再根据需要服用抗生素。
别自己擅作主张。
误区三:囤药囤成了“药神”,可惜方向全错了每次看到流感或新冠的新闻,总有一大波人冲进药店,把感冒药、抗病毒药扫荡一空,家里堆得跟迷你仓库似的。
问题是,药品也有保质期,你囤的那些药可能还没用上就过期了。
很多感冒药其实是复方制剂,里面含有多种成分,比如退烧的、止痛的、抗过敏的统统打包在一起。
如果你随便吃,很可能重复用药,导致药物过量。
比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伤肝,说得直白点,你的肝可是拿来解毒的,不是拿来和药拼命的。
与其盲目囤药,不如保持理智,备一些常用药,比如单一成分的退烧药、止咳药,但别囤成“药物收藏家”。
误区四:咳嗽了就吃止咳药,咳嗽也有“话语权”咳嗽是个让人“社死”的症状,尤其是在安静的会议室或电影院里。但咳嗽本身其实是身体清理呼吸道的一种防御机制。
病毒感染后,气道会分泌大量黏液,咳嗽可以帮助你把这些废物清出去。
如果你一咳嗽就吃止咳药,那等于让身体“哑口无言”,病毒的垃圾依然留在体内,反而可能让病情更严重。
只有当咳嗽严重到影响睡眠,或者已经是干咳、无痰时,才可以适当用一些止咳药,比如右美沙芬,但一定要药不能随便乱吃,最好听医生的建议。
误区五:中药和偏方能治百病?醒醒吧,这不是武侠小说中药确实在某些疾病治疗中有帮助,但它绝对不是“万能灵药”。
比如有些人感冒了就喝板蓝根,喝得自己都快变成“蓝人”,可板蓝根主要是用来清热解毒的,对普通感冒和流感效果真的有限。
还有人迷信各种偏方,比如“感冒了喝白酒驱寒”,结果酒没驱寒,反而让身体脱水更严重。
还有那种“生姜红糖水包治百病”的操作,可能对轻微受凉有点帮助,但对病毒性流感基本是无效的。
科学用药才是正道,别让偏方把你带偏了。
误区六:好了伤疤忘了痛,不重视康复期很多人感冒或新冠症状刚一缓解,就立马“满血复活”,该熬夜熬夜,该加班加班,仿佛病毒只是一个小插曲。
可问题是,病毒感染后,身体需要时间恢复,特别是新冠病毒,它可能留下“长新冠”的隐患,比如疲劳、呼吸困难、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研究表明,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可以显著降低“长新冠”的风险。
康复期不要急着剧烈运动,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给身体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总结用药这件事,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关键就在于,你得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科学用药不是“听别人说”,更不是“凭感觉来”。
病毒感染是场持久战,身体才是主战场。
别让错误的用药习惯让病毒占了上风,也别让“长新冠”这种后遗症找上你。
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别让这些“误区”成为你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 《流感治疗指南》,世界卫生组织。
2. 《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复建议》,美国疾控中心(CDC)。
3. 《抗生素使用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4. 《退烧药使用的科学建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5. 《长新冠的风险与预防》,《柳叶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