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海航空FM9256航班的乘客们经历了他们可能永生难忘的一次飞行体验。
按照计划,这趟航班应该在当天下午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起飞,载着141位满怀期待的旅客飞往上海浦东。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些旅客一个大大的惊喜——不是那种让人高兴的惊喜。
一切开始还算正常,乘客们陆续登机,按座位号入座,准备迎接一段愉快的旅程。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飞机却迟迟没有启动引擎,也没有滑行的迹象。
起初,机舱广播里传来的是各种听起来很官方的解释:“天气原因”、“航线调整”……每次都是这样模棱两可的理由,仿佛在试图安抚乘客们的情绪,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延误原因。
三个半小时过去了,乘客们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
有的人在小声抱怨,有的人则开始打电话询问后续行程是否还能赶得上。
就在这时,广播里传来了新的消息:航班将会继续等待,因为还有15位旅客尚未登机。
这个消息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大家头上,尤其是当这15位迟到的乘客终于出现在机舱口时,场面更是变得有些尴尬。
这15位旅客是外籍人士,他们的到来似乎就是航班得以起飞的关键。
随着他们落座,飞机终于开始滑行,准备起飞。
此时,机舱内的气氛已经变得相当紧张。
许多乘客开始质疑为何要为了少数人的迟到而让大多数乘客等待这么久。
乘务长的解释显得无力且苍白:“反正飞机已经晚点了,等一下也没什么。”
这样的回答显然无法平息乘客们的怒火。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票就意味着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航空公司有义务按时提供服务。
但在这里,这份契约似乎被单方面撕毁了。乘客们不仅失去了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航空公司的信任。
面对乘客们的质疑,乘务组的态度似乎并不打算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而劝说大家“不要激动”。
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无疑加剧了乘客们的不满情绪。
毕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事后,当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开来,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人吐槽,航空公司的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逻辑?是出于偏袒?还是仅仅是因为管理上的混乱?
上海航空给出的回应并没有缓解公众的愤怒情绪。
信息来源:济南时报
“确定已延误才安排15人登机”这种回答只会让人们对这家航空公司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产生更大的怀疑。
总之,在现代社会,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应该忽视消费者的感受,特别是在涉及到基本权利和服务质量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