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说当下年轻人书法创作,像新娘子一样百般打扮遮掩本色风姿

四海易文字 2024-11-07 04:42:09

近段时间读了很多关于国展的评论文章,有的老师点评得很专业中肯,不带个人情绪敢说直话,因此点评得直观到位,得到许多书友的点赞。

笔者认为点评作品需要很高的综合能力。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通常正确率只有30%,这样的观者占绝大部分;另一个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创作的动机,懂得换位思考,又提高了30%,评论准确率就能达到六成,说实话,做到六成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如果能结合到社会的层面来观察,评论者能跳出三界外,再参考自己的看法,参考创作者的思路,结合时代的现状。三个百分之三十相加,点评的正确率就可以达到九成,这样的点评文章是有价值的,成文前后要花很多功夫研究,因此、写这样的点评文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当下的批评文章比较“红火”,带着情绪的批评文章,围观者就会更多。股市中有“追涨”现象,商业中故意制造排队的“人疯”现象,在媒体上发表批评的观点,吃瓜观众,坐着小板凳,喝着清茶,嗑着瓜子,看热闹不嫌事大,猎奇的心理,让机器人在平台后面不断的给流量,满足点击率的心理需求。

当代书法是缺少批判类的文章,但批评在点子上,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很难。文化批评不是文化吵架,控制情绪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要突破了文明用语的底线,有经验的书友清楚,看一篇批评文章,仅看300字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带情绪,一旦有了情绪,评论的观点就容易偏差过激…………综上所述,这样评判观点的正确率就不会达到30%。

关于书法古人也有批评类的短文,历史长河中能留下来,往往肯定了它的价值。笔者阅读了一些批评这类文章,先贤们不带情绪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往往是被后辈们认可的主要原因。选择了一个例子,看看黄庭坚大神是怎样点评他那个时代书法的(黄1045年-1105年),距今900多年,其批评的观点,穿越至今一样适用。

原文: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好新妇子梳妆,百种点啜,终无烈妇态也。

黄庭坚大神说:书法创作中,拙的部分要多于巧的部分,这样更贴近自然书写。现在的年轻人创作,就像过门的新媳妇,必须梳妆打扮一番,从上至下,从内到外,千百种方法进行点缀,作品没有一点自然的风韵,不能显现出自己的个性。

看到了《书论》中的这段点评,900年前的年轻人和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一模一样,“功夫不够形式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装扮上,国展发展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人书友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久而久之,连评委也喜欢花花绿绿的“好色”作品,刘洪彪老师生前提出,让国展作品“着盛装”、“住别墅”,这是整个书坛的现状,这个现状是好是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立场不同,创作的目地不同。但黄庭坚大神的这个观点能传下来,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书法人的认可,显然黄是不赞成过度装饰的。

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各位看官怎么看呢?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