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繪畫者,心手相應之藝也,非旦夕可成,亦非一蹴而就。近來數日,筆下所繪,多半途而廢,意興闌珊,頗感無趣,此乃畫者常遇之境。究其因,或為心之所向不明,或為藝之進境未達,故而生出種種疑惑,以為不畫則已,畫之何益?
人之於世,時而為尋樂,時而為解悶,此皆人心之常态。然則,畫畫之於人,猶如飲酒之於詩客,烹茶之於雅士,非必有所求,而是在乎心態之間。若心無所寄,則萬事皆空;若心有所屬,則片葉亦可寄情。故曰,曬日、散步、坐觀行人,皆可得樂,此樂不在事之大小,而在乎心之安處。
某日黃昏,與妻對坐,閒談間,妻問曰:「吾何時方能為大師之婦?」余戲曰:「待吾逝後,汝即為大師之婦矣。」復言:「大師之名,常由後世所追認。昔者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諸公,生前未嘗自謂大師,亦無人稱之為大師。黃賓虹逝後,其畫作尚久臥倉庫一隅,未得人識。」妻聞之,哂曰:「然則,君昔日言將使我為大師之婦,豈非戲言?」余曰:「此乃視角之差異耳。若君自以為大師,則今朝即為大師之婦,毋庸他人言語;若君不以為然,縱使吾身後有人稱讚,君亦難為大師之婦,緣由君心不認故也。」妻聞此言,拊掌而笑。
然則,大師之標準,亦有可循。一者,技藝超群,為同行所共識;二者,立論獨到,開創審美新風;三者,著作豐碩,為後學所宗仰。以此三者觀之,方能辨別真偽,區分高下。然則,名利之外,更重要者,乃畫者之心境。畫者當以藝為樂,以藝養心,方能長久而不倦,終至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