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投靠袁绍时,就驻扎在河内郡与东郡交界处的白马津,保护着袁绍的黄河粮道,而就在这时,源于太行山区的黑山军于毒、白绕、眭(音虽)固等部,合众十余万人开始西向攻掠兖州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接连派人来向袁绍求援。
这黑山军与黄巾军一样,都是农民起义军,有人也把他们算为黄巾军余部。其实,他们与黄巾军没有隶属关系,甚至可能也不信奉黄巾的黄老之道,他们只是天下大乱后趁时势起于太行山脉的多支变民组织的联合军,其总人数号称有百万之众,当然,这个人数是包括所有男女老幼的,其真实战斗力量并没有这么多。汉灵帝时期,黑山军曾接受朝廷的招安,获得了管理太行山区的合法行政权,甚至还可以向洛阳举孝廉和派计吏(上交财务报表与赋税)。所以这个百万之众,应该是包括并州东部与冀州西部的所有太行山区民众。事实上,黑山军在曹魏建立之前,都是一个独立的割据力量,特别是董卓之乱后,黑山军失去了朝廷的约束,又害怕冀州牧袁绍跟他们抢冀州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地盘,于是先下手为强,遣使与之前打韩馥却没捞着好处的公孙瓒联合,欲南北夹击袁绍。公孙瓒能征善战,又有幽州突骑,还有刘虞在后方给他提供后勤支援,是个相当厉害的劲敌。袁绍不禁有些害怕了,他让人把自己从前渤海太守的印绶送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以求和解,不料公孙范一到任所就率郡兵响应堂兄,两兄弟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冀州各郡县守令们见势不妙,纷纷背叛袁绍投降了公孙氏。公孙瓒一看形势大好,乃野心膨胀,私自任命了冀州刺史田纲、兖州刺史单经,青州刺史田楷,四处攻城略地,想要一口气吞下整个北方。
袁绍见冀州竟有土崩瓦解之势,大惊,只得倾军北上迎击公孙氏,而黑山军就交给曹操来处理。曹操也明白,这东郡虽属兖州,乃刘岱的势力范围,但它毗邻河内,若东郡陷落,袁绍的后背将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随时有被插入的危险,为今之计还是应尽快收复东郡,赶走黑山军。
于是,曹操召集众将,准备开个会研究一下,这时,大营突然迎来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贵客:破虏将军鲍信。
鲍信此番前来,正是看袁绍不顺眼,来向曹操提供一个建议:“袁绍号为盟主,假托虚名,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董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犹如扑火。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曹操一听,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么!袁绍是长的是比董卓帅很多,但他们并没有本质区别,自己天天与虎谋皮,啥时候被老虎吃了都不知道。何况曹操也一直没有地盘,老仰人鼻息过活也不是个办法,为持久性战略计,也应另谋出路,脱离袁绍开辟一片新战场。
况且,曹操也早已厌倦了这帮“猪一般的队友”,所以不与竖子为谋,要拉起队伍自己单干了!这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至于那十几万东郡黑山军,曹操还是有信心搞定的,他手下的部队虽然只有三千,但都是经过战争铁与火淬炼的悍旅,对付这帮乌合之众还是绰绰有余的,不如就借这帮小怪练功升级,顺便捡捡装备补补血,实在是太合算了。
想到这儿,曹操不由慨然大笑,其雀跃的心情不亚于当年光武离开更始。座下白鹄也欢快的踱起了步子,嘶鸣不已。远处,天边秋云翻卷,曹操立尽斜阳。
于是曹操领军渡过黄河,进入东郡。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曹操感慨万千,遥想当年,他还是个二十三岁的热血小青年,在东郡的顿丘县当县令,转眼十四年,他已年近不惑,岁月改变了一切,他成熟了,天下崩坏了,而当年人烟繁盛的东郡,如今已是残破不堪,到处残垣断壁,萧索冷清,特别是东郡郡治濮阳,整城被白绕部洗劫一空,郡府里大小官吏也死散殆尽,就连太守王肱也失踪了,白绕便干脆鸠占鹊巢,每日在郡府内欢歌宴舞,好不快哉!
曹操无语了,果然是乌合之众,怎么说也占了个铁岭级别的大城市,防备竟如此松懈,真是看不下去了。打!
一次突袭,一个早晨,曹操就解决了战斗,全歼数万白绕军,收复濮阳。
袁绍听说自己的小老弟曹操首战告捷,为自己护住了后背,大喜,又听说王肱下落不明凶多吉少,便干脆卖个顺水人情,向朝廷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作为自己在黄河以南的利益代理人。而与此同时,鲍信也渡河打跑了济北的农民军,拿下一块地盘,曹操于是也表奏鲍信为济北相。前面就说过,当时诸侯们各个都是组织部长,只要你能拿下一块地盘,就自然有老大哥帮你搞定官位。
在兖州八郡之中,第一大郡就是张邈的陈留,和平时期曾有人口八十六万多,而东郡的人口虽排行第四,但也曾有人口六十万,稍加征发,曹军的兵员和给养补充情况便大大好转。唐玄宗有诗曰:“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送李邕之任滑台》),东郡乃黄河津要,交通便捷,曹操背靠黄河,大有可为,这就是他事业兴起的基础。另外,考虑到东面青州黄巾有进犯兖州的迹象,曹操又将东郡郡治由黄河南岸且位置偏西的濮阳迁到了北岸且位置靠东的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东武阳靠近鲍信的济北国,利于两军结盟,而且尚未受过黑山贼荼毒,更利于曹军休整。
就在此时,曹操的谋士集团也开始成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曹操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谋士,荀彧荀令君(荀彧后任尚书令十余年,故又称“荀令君”)的闪亮登场。
这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是一个德才貌兼备的完美男人。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汉纯臣。曹操手下五大谋士,只有他,没有配享于曹魏庙庭,最后反入了《后汉书》。
何颙说他: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植说他,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司马懿说他: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钟繇说他: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
傅玄说他: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直到东晋,衣冠士族们仍对荀彧推崇备至,王羲之说他“佐命宗臣”,王导更说他是“功臣之最”。
更厉害的是,曹魏的江山,是由他选定之人开创;最终也是由他选定之人终结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区)县人,为颍阴荀氏家族之领军人物。这个颍阴荀氏可不得了,它与汝南袁氏,颍川陈氏,弘农杨氏,并称汉末四大士族。虽然政治影响力荀氏不如袁氏与杨氏,但要论学术影响力和道德影响力,荀氏则可称天下第一。
荀氏先祖也就是鼎鼎大名的荀子,诸子百家集大成者,李斯韩非之师。荀彧的祖父荀淑,号称神君,是汉末党人领袖李固,李膺的师傅,他生有八子,皆为天下才俊,号“荀氏八龙”,并被时人比为高阳氏(即上古圣帝颛顼)之八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号称“慈明无双”的六龙荀爽(荀爽字慈名),为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尤精费氏《易》学,因其名望被董卓从一介布衣强征为大司空,被迫在朝中与其周旋。另有荀淑兄子沛相荀翌,荣获“全国八大青年才俊”(“八俊”)称号,在党锢之祸中死难,在士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此外还有任城相荀攸(荀彧族侄),大学者荀悦(注1)等荀氏才俊,都可称是天下名士。而荀彧、荀衍(后以监军校尉为曹操守邺,都督河北军事)、荀谌(袁绍谋主)都是二龙济南相荀绲之子,三兄弟都是人中龙凤。据说汉灵帝初年,颍川名士陈寔带着儿子陈纪、孙子陈群等一家人到荀淑家坐客,竟引发了“德星聚”的天文异象,于是太史郑重其事的将此事奏报朝廷,说这预示着“真人东行”,“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注2),足见颍川的荀氏与陈氏家族实乃中原士族之领袖,影响力无与伦比。
因为家族的原因,荀彧二十出头就入朝为官,任守宫令,负责掌管皇宫所用的办公文具、封泥等,属少府卿,秩六百石,虽然是个小官,但能直接接触皇帝,那也是前途无量。不料后来董卓执政,荀彧意识到乱世已至,急忙弃官回乡,举族迁徙到了相对安全的河北,投奔到了冀州刺史韩馥的门下,后来袁绍在荀彧弟弟荀谌的帮助下向韩馥夺权成功(注3),获得冀州,因而对颍川荀氏极其礼遇。但荀彧看出袁绍有才能而无气魄,终非成大事之人,而且袁绍手下人才很多派别也很多,有出奔派的逢纪、许攸、陈琳、淳于琼,有冀州派的审配、田丰、沮授、张郃,还有颍川派的郭图、辛评、荀谌(韩馥原是颍川郡人),三派人又很喜欢内斗,利益纷争,观点对立,开会时经常吵成一片,但袁绍好像很享受这种“百家争鸣”的感觉,搞得荀彧越发郁闷,觉得再待在这里就废了,那么,就跳槽吧,晚跳不如早跳,收入不重要,老板好才好。曹操这个老板就很好,去试试吧。
荀彧出身大士族,就算要换老板,也应该选刘表、袁术这些其他的大士族,为何会选曹操呢?要知道当时曹操只刚刚拿下东郡几个县的地盘,手底下才三四千兵马,承蒙袁绍赏脸才给他个东郡太守当当,在群雄中实力实属末流,而且出身于宦官家庭,与荀彧门不当户不对,荀彧又怎会委身与他呢?
原来,荀彧虽然出身大士族,但他的老婆唐小姐竟也是出身宦官家庭。据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典略》,荀彧的妻子乃是大宦官、灵帝时“五侯”之一中常侍唐衡的女儿。那时权势如日中天的唐衡一心结交士林,想把女儿嫁给汝南名士傅公明,但被傅公明拒绝,唐衡正自难堪,荀氏二龙荀绲竟“慕唐衡势力,为子荀彧娶之”。荀彧从此颇为“论者所讥”。
总之,在其他士族眼中,荀彧娶宦官之女,成为了他完美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因而颇不理解他。但荀彧并不因此而自怨自艾,甚至爆发家庭矛盾,反而爱屋及乌,对其他宦官家庭也产生了莫大的亲近与好感;这也就是荀彧得以与曹操取得认同的阶级基础。而从娶宦官之女,到投效于宦官之孙,荀彧从此彻底成为了士族中的一个异类,他一方面成为了曹魏集团与士族之间的桥梁,极力促成双方合作,以图共兴汉室江山;另一方面他又颇为抵触曹操的一些迥异于士族的霸道行事作风,双方裂痕日益加深;这最终让荀彧成为了一个痛苦的可怜的纠结的矛盾体。
不管怎么说,荀彧还是离开了势大力强的袁绍,南下东郡找到了处境窘迫的曹操。听闻名士来访,曹操很高兴,而等他看到荀彧,第一个反应却愣了,他万没想到这位颍川大名士竟然是个年轻英俊的小鲜肉!此时荀彧年方二十九,为人伟美,瑰姿奇表(注4),又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馥郁,坐处三日留香,号称“荀令留香”,当真是个迷死人的美男子。
原来古龙笔下大侠楚留香,名字却是从荀彧这儿来的。
而当这个清秀通雅、气宇轩昂的美男子,口中道出全是治国安邦的奇策伟略,极具全局眼光。曹操便完全被迷住了。他生平阅人无数,但从未有过如此心动的感觉,于是紧紧握住荀彧的手,久久不放:“真乃吾之子房也!”遂任其为奋武司马,也就是自己这个奋武将军的副手。
曹操实在太高兴了,当时他手下武将是很多,但谋臣基本没有。现在一来就来了个猛的,荀彧之于曹操,简直就是萧何与张良的集合体,他既能匡弼、举人、镇国、抚民,是个极佳的行政人才;同时也是个极佳的战略规划师。所以,曹操每次出征在外,荀彧就是后方统筹调度的看家总管,就是曹操居中持重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没问题。而后来曹魏的谋士集团,更是以荀彧所引荐的颍川士族为骨干搭建的。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陈群、钟繇、辛毗、赵俨、杜袭、石韬这些牛人全都是颍川士族,可以说曹魏朝廷,有一半属于颍川派。
注1:大龙荀俭之子,后任汉献帝机要秘书(侍中)兼国家图书馆馆长(秘书监),是汉末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学著作《汉纪》三十篇,以及《崇德》《正论》等政论文数十篇。
注2:此事仅载于袁山松《后汉书》与《世说新语》、《异苑》等南朝笔记小说,故也可能是后世士人的追慕与附会,文中还特意提到了荀彧、陈群当时年纪尚小,陈群“载着车中”,荀彧“坐着膝前”,如此细节,更见其虚。
注3:袁绍的生父司空袁逢曾举荀爽有道,推荐他做官,荀爽虽不应,但仍是袁逢的门生。故袁逢去世,不仅袁绍他们服孝三年,荀爽竟也服丧三年。而荀爽乃荀彧、荀谌的六叔。可见荀氏与袁氏渊源深厚,他们投靠袁氏本是理所当然的。
注4:《三国志》荀彧本传并未提及荀彧相貌,这些称赞来自裴松之注引《典略》及潘勖为彧碑文,另外《平原祢衡传》亦提及荀彧“有仪容”,被祢衡讽刺“可借面吊丧”。裴松之还对陈寿未提荀彧相貌愤愤不平,直言:“臣松之以本传不称彧容貌,故载典略与衡传以见之。”看来裴松之也可算是荀彧的小粉丝。
沙发
庙堂后面对抗宦官一直杨彪吧 清流代表 后期曹植也是靠着清流势力 曹丕世家 曹彰外将
读书人嘛,书读得多了膝盖自然就软了。不信你们看看汉时人的坐姿哈[得瑟]
苟或(不是[笑着哭])荀彧(xu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