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补阳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22 20:33:26

中药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其“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本草正》则在此基础上对其功效有所补充,谓该品“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本草备要》增入其治“胎漏”、“胎坠”的适应证。

杜仲之名的由来,李时珍释为“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其异名有思仙,木绵、思仲,檰,石思仙,丝连皮、丝楝树皮,扯丝皮,丝棉皮。此外,尚有鬼仙木、乱银丝等名。

中医

中药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主产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本品气微,味稍苦。以皮厚、块大、去净粗皮、断面丝多、内表面暗紫色者为佳。生用或盐水灸用。

本品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

注意: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本草乘雅半偈》

核曰:出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出建平、宜都,及商州、成州、峡州,诸山大谷中亦有之。

修治:削去粗皮。每十六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锉细用。

先人云:杜仲,从土从中,其色褐,为土克水象,肾之用药也。腰本肾府,湿土为害,必侵肾水,而腰先受之,据名据色,可以疗也。若象形,能使筋骨相着,又一义矣。

参曰:杜,牝。仲,次,合阴,合耦,合象太阴之始生。自上而下,从外而内者也。皮络如绵,皮理如革,合至阳沦肤始尽,至阴容平始平也。平则转出为降,降则中实;中实,遂成入令矣。入则精志益,筋骨强,藏精而起亟矣。何患老之将至,余沥之有;又何患脏阴之形未充,致奉生者少,转为痿厥,及木用不及之有。既容且平,又何患长夏之土化未攘,与秋金骤敛,中含润湿之有。

《本经续疏》

杜仲之治,曰主腰脊痛,别于因风寒湿痹而为腰脊痛也。曰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以能主腰脊痛而究极言之也。盖木皮之厚无过于杜仲,犹人身骨肉之厚无过于腰脊。木皮皆燥,独杜仲中含津润,犹腰脊之中实藏肾水,肾者藏精而主作强,此所以得其敦厚津润,以补其中之精,并益其精中之气,而痛自可已。然敦厚津润,气象冲容,魄力和缓,何筋骨之能坚,志之能强?

殊不知味之辛,即能于冲容和缓中发作强之机,而于敦厚津润中行坚强之势,且其皮内白丝缠联,紧相牵引,随处折之,随处密布,是其能使筋骨相著,皮肉相帖,为独有之概,非他物所能希也。虽然坚筋骨、强志,皆腰脊以内事,谓之补中益精气可矣。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腰脊以外事,何又能除?夫肾固主收摄一身水气,分布四藏,以为泣为涎为汗为涕为唾,而伸其变化云,为是之谓作强,是之为技巧,假使所居之境,所治之地而渗漏不已,关键无节,又安得筋骨之能坚,志之能强,故惟能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而后筋骨可坚,志可强,实皆腰脊以内事,不得云在腰脊外也。

现代药理

中药杜仲主要含木脂素类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苷,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苷甲醚,橄榄树脂素等;环烯醚萜类成分:京尼平,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筋骨草苷等。

中药杜仲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利于骨折愈合,对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预防或延缓发生的作用;生、炒杜仲及其醇沉物对小鼠均有明显的镇静及镇痛作用;杜仲水提取物能提高肾阳虚小鼠肛温、游泳时间、自主活动、睾丸和精囊腺指数等;水煎剂及醇提物均具有降压作用。此外,杜仲还具有保肝、延缓衰老、抗应激、抗肿瘤、抗病毒、抗紫外线损伤等作用。

杜仲叶

中药杜仲叶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叶。性味微辛,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煎服,10~15g。

时间:2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