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强者都吃了逆境的红利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7-21 21:34:40

文 / 子玉

人的成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式的刻意练习,但这种方式是有上限的,且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一种是被动式成长,通过一次次解决复杂问题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经历一次次绝望来撑大自己的格局。

我们印象中的汉高帝刘邦,似乎一出场就具备打怪的能力,性格也相当洒脱,能覆盖、兼容各类精英,但实际上,初为沛公的刘邦不管格局还是能力都是相当有局限性的,他自我系统的升级正是在经历一次次的困境和绝望倒逼出来的:

鸿门宴的屈辱撑大了刘邦的格局;荥阳、成皋之败一次次拓宽了刘邦的能力边界;汉中的蹉跎岁月和荥阳拉锯战的低谷强化了刘邦的心力,使其忍耐力增强,更皮实。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成就和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是呈正比的,很多人都想要避开逆境,但实际上也避开了成长的最佳机会。即使其足够幸运,登上了山顶,但由于没有在登山的过程中培养起对抗自然条件的抗体,当他在山顶遭遇恶劣天气之后,马上就表现出无力应对的慌张,坠下悬崖。

没有一定的能力、体力、智力、心力,是很难驾驭山顶的环境的。都说高处不胜寒,你只有足够皮实才能在山顶称王。

同样,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被逆境倒逼着成长的典型:昆阳之战拓宽了刘秀的能力边界,使其从一个无名小辈成长为当世名将;大哥刘縯被更始帝残杀之后的隐忍,使刘秀的心脏被包裹上了一层铁皮,更加皮实。

没有这些经历,刘秀是不可能成为历史上赫赫威名的光武大帝的。

外科医生阿费烈德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跨栏定律,他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发现,患病器官在与病魔搏斗的过程中往往会代偿性地变得比正常器官更加强壮。同理,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所遭遇的困难的指数,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越大,他的潜能就能被激发得更多,成就也往往越大。

当你跨过了那道让你内心恐惧的栏杆之后,你的能力和心理格局都会进一步提高。

事实是,一个人战胜困难、从绝境中突围后的心理满足感比从美食和各种生活享受中得来的更加高级、具体。

魏武的人生也经历了和汉高、光武一样的模板。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大量入场的选手表面上看似拼的是地缘、经济、实力等显性指标,实际上拼的是领头羊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谁的能力更强,谁的心力更强,谁就能长时间呆在牌桌上将对手熬死。

本质来说,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地域、阶层、经济、军事的博弈,更是袁绍和曹操两个个体之间综合素质的比拼,而考试地点,正是官渡前线。

曹操首先在身份上被袁绍是降维打击。袁绍是名门世族,四世三公,而曹操却是阉宦之后。整个东汉历史,士族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始终是主线,宦官被天下精英是内在的鄙视和外在的打压的组合打击。尤其是在袁绍率领士族血洗宦官集团之后,士族更是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由于身份的代差,曹操在声望、人脉等各个层面跑着都追不上袁绍。天下精英在选择效忠对象时,也首先选择佩戴着“士林领袖”的袁绍。

袁绍是士林领袖 图源/剧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都会选择、靠近和自己同一阶层的人。

经济层面,曹操虽然在许县一带进行了屯田,但还是与袁绍的河北经济体没有可比性。政治上,曹操虽然抢抓了汉献帝这张牌,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他真正变强之前,这张牌的作用也很有限。

地缘嘛,曹操集团处于中原的四战之地,被群狼环伺。

自从定都许县之后,曹操一直活得是小心翼翼:袁绍劝他杀掉杨彪、孔融,曹操不敢;俘虏的敌将宁死不屈,曹操也不敢杀;辖区内的豪强,曹操更不敢轻易兼并他们,反而给了这些人正式的官阶地位,拉拢他们;就是对自己的下属,曹操也是只赏不罚...

说实话,我们很难将这些事情和那个有理想、有抱负、雄才大略、有霹雳手段的魏武帝进行链接,但事实却是,这些做法是低谷中曹操的常态操作。为了生存,曹孟德只能将自己低到尘埃里。

那些年,曹操一直将自己定位为袁绍的小弟,如此低姿态才避免了他被袁绍集团兼并的命运。

建安四年(199),由于刘备在徐州叛变,整个豫州都处于骚动的不安中,许、蔡以南的郡县都投降了袁绍。

这就说明,曹操内部的许多人是不看好曹操的,危机只会加速他们抛弃弱者,选择强者。等到在官渡和袁绍摆开决战的架势后,曹营的文官和武将都主动写信联系袁绍,给自己预备后路。

曹营陷入一种巨大的分裂危机中。对于这些情况,曹操肯定是了解的,但如果强行干预,只会使局面更糟。尤其是在徐州东海豪强昌豨和附近的郡县叛变,连兵数万的情况下,曹营更是处于一种极其模糊的不确定中。

关中诸将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也采取了中立观望的态度。

曹操本来就实力不如袁绍,如今内部又严重不稳,是个人都会陷入焦虑、恐慌,对前途充满绝望。可是,作为领头羊的曹操也只能将这些情绪掩埋,因为现实不允许他放弃。

就像职场中的我们,心可以碎,但是手绝对不能停。只要你还想活着,就要试图改变现状。

当时的大环境对曹操也是极为不利,田丰劝说袁绍、刘备给刘表做思想工作,都建议趁乱袭击许都,就连江东的孙策也在秘密部署奇袭许都的行动。

孙策也曾计划奇袭许都 图源/剧照

刘表志在守成,虽然没有听刘备的建议,但还是以策反曹操辖区内官员的手段变相给曹操放血。

看着曹操这艘即将沉没的船,老百姓也开始向北迁徙,汝南的黄巾余众也在袁绍的鼓动下反对曹操。

就连曹操的卫士徐他,也准备在官渡军营中谋杀曹操。

总结起来就是,曹操实力不如袁绍、大环境对他极其不友好、内部严重不稳、百姓也不看好他...压力层层叠加,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负荷能力。

但曹操不仅不能喊苦,还得小心翼翼打这副烂得不能再烂的牌。

当时的曹操到底有多卑微,他甚至不敢向辖区内的百姓征收户调棉绢。对于后方出现的叛乱,曹操也不敢亲自前去平定,而是派豪强臧霸带着自己的精兵回到青、徐,协同镇抚东方,同时派一批名士去镇抚地方。

曹操明白,一旦情况不利,立刻就会是连锁反应:前方崩溃、后方拥有军队的豪强独立、保皇派利用乱局进行集权...这都是想都不用想的事。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曹操当时的处境,马斯克说过的一句话简直不要太贴切:嚼着玻璃,凝视深渊。

曹操也是人,也需要对压抑的情绪进行宣泄,他写信向荀彧吐槽:“文若呀,要不算了,放弃吧。”

但吐槽归吐槽,当时的曹操也只能咬牙挺着,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就像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他不仅得在荥阳前线死扛项羽的凌厉攻势,还得担心关中基本盘可能发生的变局,被恐惧、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各种折磨。

这个时候,领导人的意志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他们能不能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层面突破极限实现自我升级也在此一举。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鲍国安老师在《三国演义》中的表演堪称对曹操当时处境的神还原——曹操内心慌张,眼角流泪,但却还在微笑着鼓励着大家,满嘴都是豪言壮语。

但靠表演伪装的自信毕竟底气不足,真正的自信还得从胜利中获取。

结果大家都知道,曹操以战术优势以少胜多,以弱势取得了对袁绍集团的压倒性胜利。

官渡之战的胜利不仅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生存危机,缓解了外部压力,同时曹操也能利用军功压制内部的不稳定势力,并大胆对内部实施改革:整顿风俗;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扩充屯田;杀孔融、杨修、魏讽等反对势力;赏罚分明;裁撤州郡兵马...

曹操以军功为支撑,大胆落地自己的政治理想。

同时,像臧霸、李典、孙观、田畴等豪强也都纷纷将子弟送往邺城居住以为人质,及时向曹操进行表态。

至于曹操将内部人员私下写给袁绍的信件一把火烧掉,其实也不完全是曹操的权术,反而更加衬托出了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局面之凶险。

曹操利用胜利统一了人心。

官渡之战于曹操集团的意义在于,一举奠定了其对北方局势的统治地位。但此战对曹操个人的意义同样重大:

熬过了从来没有承受过的重压,曹操的心力变得更加强大;打赢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在军事层面的水平更高;处理了一系列棘手问题顺利度过危机,曹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强。

官渡之战前,曹操就是一个普通的军阀,很少有人看好他,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是当世枭雄,被寄予再造天下的希望。

可见,官渡之战让曹操成功实现了自我能力的升级。

官渡之战进一步塑造了曹操 图源/剧照

人呀,没有经历过逆境,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只有接受逆境,正面迎击困难,才能实现自我的更新迭代。

清华教授彭凯平说:“所有的焦虑、徘徊、恐惧,其实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解决。躺在床上,躲在家里,在那胡思乱想,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深以为然。人只有打败困难,反弹力才会更强。

笔者此前也是一个特别怕事的人,遇到困难、遭遇逆境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躲,或者拖,但后来发现,问题根本不会凭空消失,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应对。但在解题之后,人却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心理也更加强大。

那一刻才明白,逆境,本身就是财富,就看你如何对待。

所有的高手,都是这种模式训练出来的强者。

接受困难,解决困难,蔑视困难,是一个人成为强者的必由之路。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赞”。谢谢!

3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