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孟浩然,孟老夫子,一个可爱又可敬的田园诗人,虽然一生未曾入仕,却享有盛誉。
他是盛唐诗人们的“老大哥”,李白是他的“小迷弟”,王维和他是忘年交,王昌龄更是他的酒友,就连当朝宰相张九龄,对孟浩然也十分敬重。
因替张柬之鸣不平,孟浩然带头罢考州试,之后在鹿门山隐居五年,直到太子李隆基监国才出山谋仕。所以李白称赞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公元726年,李白与孟浩然在扬州初遇,当时孟浩然已经求官15载,因“行卷”受挫,遂决定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此时的孟浩然,诗名已经大盛,早就写下了《过故人庄》等经典名篇。
李白因父辈从商,无法参加科举,只能走“行卷”求官的路线,所以他既把孟浩然当成偶像,也视为自己的知音。
在漫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决定入赘前宰相府时,曾征求过孟浩然的意见,此桥段有史可依,因为就是在遇见孟浩然这一年,李白娶了许圉师的孙女,攫取了大量政治资源。
公元727年,孟浩然来到长安,并参加了次年的春闱,当时他信心满满,可放榜以后,却不幸名落孙山。唐代科举是不糊名的,有真才实学未必就能高中,而那些贵族子弟却可凭借裙带关系高名唱榜,因此一怒之下,孟浩然闯入太学,写下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太学诸生纷纷搁笔,无人能对此联。
当时王维在长安,与孟浩然结识后,成为灵魂好友,毕竟他们的诗风相同。某一日,孟浩然与王维在他的官舍小聚,突然玄宗帝来官署巡视,王维就趁机向玄宗帝举荐了孟浩然。
玄宗帝让孟浩然献诗,孟浩然也不知道是脑子里哪根弦搭错了,竟然献了那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帝懂诗,自己的诗也写得很好,所以读到“不才明主弃”之句时,龙颜不悦,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这就是著名的“转喉触讳”之典,因为这首诗,孟浩然也失去了离当官最近的一次机会。
不久后,孟浩然离开了长安,临别赠了王维一首诗:
拂衣去何处?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早朝非晏起,束带异抽簪。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旧潭。
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出,孟浩然心有不甘,学而优则仕,这是儒家信奉的理念,孟浩然是孟子的后人,所以大半生都在为当官而努力。
可王维早早成名,22岁就以状元登科,之后经历贬谪,对官场顿失信心,又因母亲虔诚礼佛,所以未到不惑之年,就一门心思想要归隐林泉。因此,他写诗劝孟浩然: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然而人的追求不同,几年后孟浩然再归长安,以诗干谒张九龄,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奈何,此时的张九龄正陷入与奸臣李林甫的争斗中,无暇他顾,因此也就没有为孟浩然荐官。
公元736年,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王昌龄因替张九龄抱不平,贬去了岭南。次年,张九龄召孟浩然入幕府,但孟浩然只干了不到三个月就因病辞职了。
实际上,此时的孟浩然已经49岁,马上入知命之年,对仕途已经没有过多渴望,所以再次归隐鹿门山。
公元740年,王昌龄遇赦北归,途径襄阳时看望了老友孟浩然,孟浩然设宴款待,请王昌龄吃了生鲜,又喝了一顿大酒。
不久,王昌龄辞别,孟浩然旧疾复发,不幸离世,终年52岁。
纵观孟浩然这一生,一首诗断送了仕途,一顿酒要了自己的命。他死后,王维亲赴襄阳吊唁,以诗悼念。
后来,杜甫也曾以诗追怀: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在诗坛,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开盛唐田园诗之先河,笔下有很多经典,比如连小孩都会背诵的《春晓》,以及那首绝唱千古的《宿建德江》。
孟夫子,一代传奇也!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