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武侠或者仙侠的小说当中,总会有一些世外高人或者绝世秘籍藏在各种各样的山洞当中,只有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又或者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够在这些山洞中获得增长功力的不二秘法。
虽然说故事是故事,但是在现实当中,却也有这样一对“神奇”的夫妻:
在四川南充的一处山洞里,他们一住就是58年。
在这期间,这对老夫妻不仅携手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还拉扯大了四个孩子:
其中,大儿子成为了地质勘探方面的工程师,孙子更是努力读到了博士学位,这让老夫妻感到十分满足。
其实,在这将近60年的岁月中,这对夫妻也遇到过不少人前来劝他们搬离山洞、回到山下村子中居住。
可是,不管是村干部委员开口,还是亲朋好友的劝说,老两口都始终不愿意离开山洞。
那么,这个山洞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吸引这对夫妻居住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呢?
一、无家可归的选择
其实,这处被老两口当做家的山洞,就在南充市嘉陵江乡的一个叫灵隐寺的小村落附近。
而提到最初搬来山洞的原因,丈夫梁自付很是无奈地摇了摇头:“那还不是因为穷。”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有不少农村人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以下,而梁自付的家里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穷到叮当响的岁月里,梁家一家七口人都只能挤在一间茅草屋里生活,每日睡觉都是挤在一起,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是常态,甚至连三兄弟仅有的一身衣服上,都是补丁摞补丁。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梁自付更加渴望有朝一日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1956年,为了养家糊口,年轻的梁自付加入了当地的公社,跟着村民一起上山开荒,而在山上乱走的时候,梁自付注意到了一个巨大的山洞。
当时的梁自付只是觉得这个山洞内部十分宽敞。
因此,在上山开荒的这段时间中,梁自付把这个山洞当成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得闲了就来山洞里转转,感受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的快乐。
1959年,年轻的梁自付和只有19岁的李素英结了婚。
按照当地的规矩,结婚的儿子要分家另住,而家徒四壁的梁家实在是没有新房子分给梁自付。
所以,在梁自付父母帮忙下,这对新婚的夫妻俩在山沟当中盖起了两栋简易的茅草屋,充作新房。
摆脱了拥挤的大家庭,拥有了新的家庭和新的房子,梁自付以为,自己的新生活要就此开始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仅仅在3年后的1962年,一场暴雨就无情地冲垮了他们这个刚刚新盖不久的小家,他们的全部家当也因此遭了殃。
当时,李素英的娘家距离梁自付所在的村子足足有40多公里的路,回去投靠娘家显然是不现实的。
可是婆家又实在是匀不出地方来给梁自付夫妻俩居住,万般无奈之下,梁自付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几年在山上的那个“秘密基地”。
在和妻子简单商量后,无家可归的李素英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
夫妻两人拖着所剩无几的家当连夜上了山,自此在山洞里安了家。
二、接二连三的难题
刚刚搬进山洞后不久,夫妻俩就遇见了第一个难题:来自山间野兽的侵袭。
山里的深夜,是豺狼、野猪、麋鹿、狐狸等猛兽们出来觅食的好时机。
梁自付在山洞里睡觉时,时常看到有野兽在洞口虎视眈眈,这也成为了夫妻两人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思前想后,梁自付在每天睡觉前,都在洞口点上一堆篝火,而惧怕火光的野兽自然敬而远之,野兽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然而,第二个难题很快接踵而至。
对于住惯了茅草屋的梁自付夫妻二人来说,潮湿阴冷的山洞里,连衣服被褥都是湿漉漉、黏糊糊的,贴在身上不舒服不说,时间一久,还对身体有所损害;
而除此之外,更令人头疼的是,洞中地势凹凸不平,有不少低洼地带,不仅走路容易被绊到。
每到下雨的天气,雨水还会顺势流到山洞里面来,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梁自付的记忆里,刚搬进来的那段时间,夫妻两人过得格外辛苦:
“下雨刮大风,雨都会直接飘进来,还往里头灌水,潮得根本没法住人。我们就拿着那个葫芦瓢,一点一点往外舀。”
但是,每次都要自己动手,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经过反复的勘察和规划,学过一点石匠技艺的梁自付有了个新的注意:
既然洞里的地势低,那就从外面往里拉石头、填平地面不就得了?
说干就干,梁自付找来斧头、铁锹等工具,又买了点水泥,和妻子李素英一点点从外面地势较高的地方铲土、搬石头进来,把洞里的地面填平、夯实;
在两人花费很大力气,初步解决了雨水问题后,梁自付又在洞里连续烧了几个月的柴火,烘干了洞里的大量水分,总算是把这个山洞改造成了一个相对宜居的“好地方”。
为了能够山中更好的生活,在平整了地面后,梁自付又亲自动手,给将近200平的山洞内部划分了各个功能区,并且就地取材“装修”,用多余的石头打磨了不少石桌、石凳、石磨等等等等,并且在门口用黄泥和石头砌了一个灶台,以供日常所用。
除此之外,梁自付还亲自做了不少木柜、木箱,李素英也编织了许多篾条箱笼,用以放置物品。
如今,山洞中使用的的各种做工古朴的家具,仍旧是二老在搬来后一点一滴亲手制作出来的。
其实,在刚刚搬进来的时候,梁自付和妻子都只是计划在这里暂时栖身几年,等攒够一笔钱,就回到村里重新盖房生活。
然而,就在入住山洞一年多以后,夫妻两人又意外怀上了孩子,原本攒来要盖房的钱就这样随着孩子的到来而“打了水漂”;
在随后的几年中,四个孩子接二连三的降生,梁自付夫妻俩盖新房的计划也被一再搁置。
两人索性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在这个山洞中长久地住了下去……
三、辛劳一生的回报
住的问题解决了,夫妻俩还要面临吃的问题。
为了养活一家人,梁自付又对洞口的那片平地“打起了主意”,夫妻俩在那片相对平整的土地上,足足种上了数亩庄稼和果树。
在梁自付自己的描述里,每到收获的季节里,地里光是玉米就能收获2000斤左右,还有1000多斤的小麦,以及上千斤各种柑橘、李子、桃子等水果。
这么多的粮食水果,除了满足全家人的温饱以外,梁自付还和李素英一起,把这些粮食拉到山脚下卖钱,一家人的收入也多半来源于此。
而在山里种田,还要防止野兔、狍子、松鼠等小兽的偷吃。
为此,梁自付特地在山洞周围设置了几个陷阱,而这些偶尔被捕获的猎物,也成为了梁自付一家加餐的最好选择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农村里的人们大多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狠下心买上几斤肉吃,所以,这些被捕获的野兔、野猪等野兽,成为了梁自付一家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每次捉到野兔,把皮毛内脏清理干净后,什么调料都不用放,就抹一点盐,直接放火上烤,就是一顿美餐;还有红薯成熟的季节,生一堆火做烤红薯,香得很。”
除此之外,妻子李素英也养了不少家禽。
在安定下来以后,李素英还在山洞的一侧放置了几个蜂箱,学会了养蜂,这些野生的山间蜂蜜也为一家人又带来了一笔可观收入。
不过,尽管靠着卖粮食水果等收入,一家人糊口不愁,但是面对四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梁自付这点收入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为了能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够走出山村,不再重复自己贫苦一生的老路,梁自付在种果树的同时,苦心钻研,学会了果树的嫁接技术。
经他的手嫁接的果树,在十里八乡的各种果农当中存活率最高。
凭借着这一手技术,梁自付在山村当中靠给果农嫁接果树赚钱。
从六十年代八毛钱一天的工资,逐渐涨到了一天一百块,而孩子们的学杂费也在这一棵棵果树当中,被他“种”了出来。
而最令梁自付欣慰的,也是他的孩子们。
或许是认识到了父母的辛苦,孩子们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成绩,一一走出了这个简陋的“山洞”,走向了更广阔的大城市:
梁自付的大儿子,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地质勘探工程师,二女儿则选择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成绩比不上哥哥姐姐的三儿子如今在阆中一家酒店中担任管理,四儿子则远赴广东打工。
看着四个孩子分别成家立业,已经逐渐年迈的梁自付夫妻除了骄傲,更多的还是满足:“总算没有因为山洞条件耽误了孩子们。”
尤其是在前几年,梁自付老两口又收到了孙子梁龙如考上博士的消息,这让夫妻俩十分开心:
毕竟,有什么事情能比一生辛劳后看到儿女们成家立业、平安快乐,更让父母感到快乐的事情呢?
四、不愿离开的坚持
其实,在梁自付夫妻俩在山上定居并且生下孩子不久后,村里的工作人员就曾经上门来,提议老两口下山居住,村里会想办法帮老人解决住房问题。
可是,梁自付夫妻已经习惯了冬暖夏凉的“洞居”生活,面对村干部们的反复邀请,梁自付夫妻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
在这之后,村干部们尽管隔三差五还会上山来劝说,甚至还动员了梁自付的亲戚们来游说。
然而梁自付夫妻始终不想割舍掉这个山洞里的小家,也放不下周围那数十亩的土地和果树。
就这样,这对夫妻在山洞中一住就是半个世纪之久。
其实,在四个孩子陆续走出大山后,也曾经想要接梁自付夫妻去城市里生活,而这对老人也受邀去孩子家里小住过几天。
只是,城市虽好,但是已经住惯了山洞的老两口始终不习惯:“城里到处都是车,空气也不好,马桶也用不习惯。”
虽然山洞比城市要落后许多,但是最终,这两位已经七十多岁的两位老人还是选择了回家。
2016年初,由于老两口始终不肯下山,当地的村长带着工作人员帮二老在山洞内架设了水电,并且置办了一台电视。
这两位老人终于可以在山洞内过上现代化的电气生活,而这也让老两口在平时多了一项新的乐趣:
在简单地忙完农活后,梁自付和李素英常常坐在一块儿开始看电视。
梁自付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电影,而李素英却喜欢戏曲节目,两人偶尔还会因为换台的问题而争执一番。
而在平时,尽管没有孩子们笑闹的山洞冷冷清清,可是老两口却并不觉得孤独:
每天早上,梁自付都会早早醒来,把家里圈养的鸡放出来去觅食,然后用自家和的面蒸上一笼屉馒头;
白天,老伴李素英在家里做家务,梁自付则去地里照看庄稼,顺带牵上家里的狗去散步,偶尔遇上高兴的时候,还喜欢在山里唱歌。
由于家里养了二十多只鸡,因此,只要想吃鸡蛋,老两口都能随时随地吃到,还会用石磨磨豆腐吃;
梁自付喜欢喝酒,因此在家里常年有着他自己用各种粮食做的自酿酒,一年四季,都喜欢小酌一杯。
而面对着偶尔上山来规劝他们的邻居和村干部,梁自付和李素英总是笑着摇头:“我们都在山里住了半个世纪啦,方不方便的,也想一直这么住下去。”
不过,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两口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因为心脏问题,李素英临时搬去了大儿子的家中养病;
前年,留守在山洞的年事已高的梁自付因病去世,这个曾经有过热闹和温暖的山洞,终于还是空寂了下来。
2021年,在儿女的照顾下,李素英身体状态逐渐好转。
尽管已经离开山洞、搬进子女的家中,李素英仍然对山洞多有不舍。
虽然2022年的李素英八十多岁高龄,但在梁自付去世后,李素英隔三差五仍然回到山洞中看看、坐坐。
有时是儿子陪着,有时是女儿跟随在旁。
在她已经变得苍老的双手的抚摸下,那些经过时间磨砺、已经变得光滑的石桌石凳上,记录着的是这对夫妻平淡却隽永的感情。
对于梁家的孩子们而言,那些艰难的岁月早已成为了他们生命中难以磨灭的一份记忆,更养成了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今,我国早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脱贫工作,那些吃了上顿就没下顿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尘烟滚滚下的历史。
不过,艰苦朴素,仍然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秉持的良好习惯,只有我们每个人为国家有所奉献,“拧成一股绳”,才会让新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