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十多个儿子,为什么要立九子李治为接班人?比一比就知道

哄动这史记 2024-05-31 10:55:00

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病逝,时隔五日,年仅二十二岁的李治顺利完成皇权更迭,成为大唐帝国第三任君主。

李治在诸多兄弟中排行老九,在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位嫡子的也属于最末一位,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李治原本与帝位无缘。

然而,由于种种机缘巧合,让一世英名的李世民不得不将皇位传给李治。那么,到底这其中发生了哪些故事,让原本最不被李世民看好的李治登上储位了呢?

最爱长孙,生子有三

长孙皇后乃是将门之后,她的父亲长孙晟乃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出自北齐皇族,因此,由北魏至隋朝,长孙一族都是“门传钟鼎,家世山河”的皇亲国戚。

不幸的是,就在长孙皇后九岁那年,长孙晟病逝,她便与母亲及哥哥长孙无忌被赶到了舅舅高士廉家。

长孙无忌自幼与李世民交好,早年在伯父长孙炽的撮合下,长孙家与唐国公李渊家又结下姻亲,因此,对外甥女相当疼爱的高士廉顺手推舟,等长孙皇后的丧期一过,便让她与李世民喜结连理,这时的她才十三岁。

在李渊灭隋建唐期间,骁勇善战的李世民成为军队主力,经常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建功无数,这便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时常在李渊面前构陷李世民,此时的长孙氏便发挥儿媳的作用,对公公李渊相当孝敬,与宫中嫔妃也始终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为丈夫李世民化解了不少危机。

玄武之变后,李世民于同年八月八日登基称帝,仅仅十三天过后,长孙氏便被册封为皇后,并在该年十月,便让长孙氏所出的嫡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

长孙皇后向来以贤德闻名,她担任皇后期间,时常叮嘱胞兄长孙无忌切勿贪恋权位,于是,长孙无忌遂退避闲居。对于名臣魏征也是多番请求李世民善待,而且还不断地劝谏李世民要施行仁政,做一名让群臣信服,百姓爱戴的好皇帝。可以说,此后的大唐后宫,都将长孙皇后当成楷模,成为女德的天花板。

除了李承乾外,长孙皇后还为李世民留下了李泰、李治两位嫡子。可惜,这样一位贤德的女子偏偏天不假年,年仅三十六岁便被老天夺去了性命。

爱子情深,反受其苦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可谓情比金坚,在她去世后,悲痛万分,此后便没有再立皇后,而对于三位嫡子,更是疼爱万分。

首先是太子李承乾,自他八岁登上储君之位后,李世民便开始培养他的执政能力。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尝试着让他独自批阅奏章,幼时的李承乾也极为懂事聪慧,在一些简单的政务处理中,深得李世民满意。

李承乾幼时多病,每次生病期间,李世民总要亲自去看望。有一次,看着李承乾久病不愈,从不信任佛道迷信的李世民竟求道祈福,李承乾病愈后,更是让三千人剃发为僧,大建佛寺。

而对于嫡次子魏王李泰,李世民对他的爱更是古今罕见!李泰身体肥胖,李世民便特许李泰坐着轿子在皇宫中自由出入。此外,李世民每年赏赐给子女们的钱物,李泰也是拔得头筹。太子李承乾每年得银一千贯,而李泰却是一万六千贯,这种不合规制的赏赐自然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抗议,但李世民充耳不闻,赏赐照旧。

反倒是李泰在李世民身旁打了褚遂良、魏征等大臣的小报告,李世民便立马劈头盖脸大骂他们一顿。更让大臣们集体不满的一件事情是:李世民居然允许李泰搬迁至自己寝宫左边的武德殿居住,而当时太子李承乾正住在李世民寝宫右侧。

众所周知,古代以左为尊,李世民这样的溺爱行为,无疑再释放一个信号:东宫将易主,魏王李泰要将太子李承乾取而代之!

尽管经过大臣们的劝谏,李泰入住武德殿终究未能如愿,但却让太子李承乾如坐针毡,一场逼宫惨剧就此埋下祸端!

现在我们暂时将李承乾的怨恨、嫉妒搁浅一边,先来看看李世民对嫡三子李治的态度。就在长孙皇后逝世后不久,年仅七岁的李治便享受到了古往今来少有的待遇——接到皇宫,李世民亲自抚养!据《唐会要》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赡养。

由此可见,李治在李世民的呵护下,度过了一个相当快乐、安逸的童年。乃至到了他十六岁该去自己的封地就任时,李世民的一道特批,让其直接在朝参政了!这也是唐朝三百多年历史上独有的一份特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过饶是如此,也改变不了李世民“立嫡立长”的决心!他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一位叫李安俨的大臣说:“尽管太子做下种种荒唐之事,腿脚也不方便,但毕竟是嫡长子,若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易储的!”这番表述既是对继承祖训的坚定,可能也还饱含了对已故皇后长孙氏满满的爱意。

然而,我们的李承乾同志却被自己的嫉妒与无谓的担忧蒙蔽了心智,乃至他干下了人生当中最为愚蠢的一件事情!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在暗杀行动遭受失败后,公然发动政变,打算以逼宫的方式直接让江山易主!

可惜他低估了李世民的能量!当年他就是以同样的方式登上皇位的,怎么允许悲剧重演!政变很快得到镇压,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李承乾当即被贬为庶民,其他所有参与的王公大臣皆被处斩!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便成为李世民心目中储君的最佳人选。可是这小子却犯了他亲哥哥同样的毛病,操之过急!

为了让自己消除顾虑,有一次李泰竟跑到李治跟前,信誓旦旦地表态:“假若我当上储君,就立刻将我的孩子全部杀死,日后兄终弟及,你便是大唐天子!”

此话很快被长孙无忌等大臣获悉,马上跑到李世民那里打了小报告,此刻这般老臣已然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李治登上储君之位!

李世民得到这个消息后也傻眼了,想不到一向文质彬彬,才华横溢的李泰心思这般狠毒,他今天可以为了储位将自己孩子戗杀,他日登基称帝便会毫不留情地将他的大哥李承乾碎尸万段!

想到这里,李世民打了一个寒颤,他不愿自己的悲剧再在儿子们身上重现。于是,他当机立断,拉着李治迅速上了朝堂,当着长孙无忌等一帮大臣的面上演了“拔剑自刎”的苦情大戏,这帮老臣自然出面阻止,纷纷叩请立李治为太子!

于是,一场贞观年间的风波就此落寞,李治,成为了这场储位之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外柔内刚,盛世明君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李治为储君,其中一个最大的缘由便是李治性格柔弱,仁慈善良。但根据后来的史实来看,李世民严重低估了他这位嫡三子的能力。

李治登基后,屡次对高句丽、突厥发动战争,彻底消除边患的同时,也使唐朝的疆域面积扩展至一千两百三十七平方公里,达到唐朝疆域之最!这能是软弱武能的君主办成的事吗?

或许,许多人被影视剧的狗血剧情带偏,认为李治青年生活在父亲李世民阴影之下,中年至晚年又被妻子武则天玩弄于股掌之间,总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

但其实历史是真实的李治是位手段十分老辣成熟的帝王,武则天也只不过是他手中一颗打击、消除政敌的棋子。

当年,他之所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身在感业寺为尼的武氏接入宫中,其目的就是为自己增加一道砝码,借武氏之手来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前朝势力与以王皇后为首的后宫势力进行压制与打击,后来的史实证明,李治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乃至自贞观之治后,唐朝再次出现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兴盛、疆域辽阔的“永徽之治”。

即便武氏后来称帝,也是按照李治的治国策略“萧规曹随”,遂让大唐王朝继续繁荣昌盛的方向大步迈进!乃至到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李唐王朝再次梅开三度,呈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

如此看来,高宗李治以外柔内刚的处世哲学,亲手缔造了大唐百年之昌隆,这样的气度与魄力是其长兄李承乾、李泰难以企及的,更遑论李恪、李祐、李恽——他的这些庶出的兄弟了!他们压根就没有在李世民考虑的范围内。

结语

龙生九子,种种不同,一生克勤克俭,温良贤德的长孙皇后怎么都不会想到,会生出李承乾、李泰这样性格急躁,权欲熏心的“逆子”,唯有李治,这位善于隐忍,颇具手腕的嫡三子才有母亲的风范。

庆幸地是:历史终究选择了他,实乃大唐之运,百姓之福!

参考资料:

《旧唐书》

1 阅读:776
评论列表
  • 2024-11-04 05:59

    李承乾被废,李泰太蠢,只能立李治

  • 2024-06-01 23:49

    李承乾、李泰被废,没有再立新的皇后,那么嫡子就只剩李治一人。“恪英果类我”这句话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在试探性地问一下长孙无忌“能不能册杨妃为后”,不知道他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因为长孙无忌肯定是死也不会同意的,于是当场作罢。[得瑟]

    小二上壶茶 回复:
    按照古代礼法规定,就算新立了皇后,他儿子也比不上李治的地位,因为长孙氏属于正妻,新的属于平妻,长孙氏的儿子可以叫嫡子,后面那一个最多只能叫嫡庶子,地位还是要低一等
    小二上壶茶 回复:
    去百度一下重婚罪是怎么定位的。你也就生活在现在这个技术发达的时代。有个牛人用身份证在两个不同的省份地区登记结婚都领了证。靠的就是当时没有组网。
  • 2024-09-24 14:46

    其他的不是太蠢就是太变态[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