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得见的童年经历

今生的暗神话 2024-12-03 17:04:32

稳定环境对人的成长造成的影响大到无法预计。而多变的成长环境也会对人造成伤害。稳定环境让人有安全感。多变环境让人情绪不稳,缺乏自信,情感麻木,对性格形成造成严重影响。

在我的记忆里,我曾跟着爸爸在他工作的城市上幼儿园。虽然对幼儿园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个别情节还是刻画进了人生漏斗,片段记忆还曾回放:幼儿园的大门(在这里跟爸爸再见),幼儿园的丢手绢游戏(记不清成长的同伴,但记得自己的妹妹头),意外碰的流鼻血(进老师办公室隔着门帘碰到老师端的脸盆沿上鼻血迸发)。虽然就是零星的记忆,但这些小小的际遇已经拉开了我和我的兄弟之间的心路历程,让我有了城市的记忆,而他们还成长在农村。

我对大哥、二哥、三哥的最早记忆大致停留在6岁左右,隐约记得跟着他们到麦田里放风筝,和他们之前的关联我是断片的。以至于有人说我家都是男孩,我是父母换来的。这类鬼话,我生气的时候居然会相信是真的。小时候挨训时,就说把我还回我家去,我不是你们的孩子,谁让你们带我来你家。这些小脾气我是有的,这类脾气的记忆我也是有的。中途也曾有过有关我来历的怀疑,后来随着成长的忙碌与学业的繁重占据了我的想象空间,我的身份疑案就此在成长环境的多变下消亡了。因为我总是在跟着爸爸没妈妈、跟着妈妈没爸爸的成长岁月里被调剂着。因为家有五子,我排行老四,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排行老五的是小弟。原本以为生我之后还会生女孩,结果弟弟的到来让母亲失望的去做了结扎手术。母亲倒不是嫌弃老五,只是失望于没能再生出个自己心仪的女孩。

估计是因为大孩子好带,加之父亲后来工作的稳定,我和小弟享受到了父母能给予的最大限度、最易实施、最高标准的优待,跟着父亲在外读书,三位哥哥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我和弟弟有幸成为了农村的孩子城里的娃。

我和弟弟的性格完全是一阳一阴,我性格反叛偏自律,弟弟闷葫芦偏执着。我们都在长大的路上,不是换给妈带就是换给爸带。我始终无法明白为什么我们被父母不停的转场养护。我的性格逐渐在农村与城市的转换中适应着,而弟弟由于当时年龄太小,等待着母亲答应他一个月后来看他的期盼中。5岁的孩子,哪儿知道一月是多长?以至于偶尔有一天,5岁的弟弟被二楼拉《二泉映月》的凄美声吸引,情不自禁的循声爬上二楼,圪蹴在一位拉着二胡忘情思乡的叔叔旁边,满含泪眼的望着他,忧郁的扳着手指搓着手,想说又不敢问的看着他。直到叔叔停至拉奏,看向他,弟弟才问叔叔,一月有多长时间。叔叔问你为啥要记这个时间,弟弟回答,妈妈说一个月后来看我,我不知道一月得多久?叔叔要教会一个5岁的孩子判断一个月的时间标记那得多难?好在那位叔叔是睿智的,他告诉弟弟,每天看太阳早上升起一回晚上落下一回,一早一晚算一次,连着数够30次,妈妈就来了。当看到门背后的墙上画了很多竖条时,我纳闷这是谁画的?后来才知道这是那位叔叔教他标记时间的方法,可惜母亲没有按她的承诺到来。以至于弟弟再次见到母亲时大哭,他哭着诉说母亲让他等了很长很久。你说来看我,我天天数太阳,你却哄我,不来看我。如今回想这对话何其心酸!但那时的我却无法判断亲情陪伴缺失所造成的伤害有多重。而我也恰恰是在这样的岁月中度过了我的童年。

我是七零年生人。小学就在我们村的村办小学就读。当时因为年龄不够,学校不给报名。我就天天羡慕的爬在教室的窗口不停的向里张望,后来不懂为什么就成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对得来的上学机会很珍惜,心里卯着劲踏实学习,认真写字。以至于放学后,奶奶让我先薅猪草再写作业,我不干。因为薅完猪草天就黑了,我怕煤油灯下写字不整齐。所以非得先写完作业再薅猪草。我的胆大妄为无疑挑战了奶奶在家里的权威,所以,我常常被那个从水烟袋换成大前门香烟的女人拿着棍子前后院子的撵打。而母亲却只能投来嗔怪的眼神,怪我不该跟那个恶婆婆对着干,她知道对我没好处。为此,我时不时的就被那个我叫奶奶的人断了炊。当时最大的惩罚就是不让吃饭,饿着……而我反叛的性格估计也就是在7、8岁间种进了心田。我清晰的记得10岁的我给母亲出主意对抗奶奶,而生性善良乖巧、懦弱本分的母亲从来没有勇气尝试。母亲说外婆家离奶奶家不远,她是家中老大,不想给外婆生事。

小学三年级我从老家农村转学来到父亲工作的城市,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城,虽不是四季如春,但冬季的山上也会松柏翠绿。

我童年成长的第一次受益,就是转学所到的班级。我的老师姓谢,个头不高,齐耳短发,额头的发际线很高,瘦削脸庞,走路微跛,炯炯有神的眼睛投射着仁爱与智慧,她能捕捉到每个学生的点滴变化,并给予温馨的关怀和持续的鼓励。她带着全班同学鼓励并纠正着我那曾引以为傲,而带有关中方言的普通话。这时,我才知道,水(fěi)是方言读音,普通话要读作水(shuǐ)。沙漠(sāmò)是方言读音,普通话要读作(shāmò),等等。每次的语文课老师几乎都会让我读一段,并鼓励同学们大胆举手积极纠错。我因此通过了城市语言标准化这一关,因为我就读的石堡镇小学已经在推广普通话了。那是1979年的事,那时我9岁。

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来自我的这位语文老师。那时班级里拥有《新华字典》的同学屈指可数,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本子积累词汇,将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抄写在册,借助字典查抄积累,丰富词汇量。老师要求大家将积累的词汇延伸进日记、周记中运用。为此,我工整并认真的积累了不少,常常以班级的佼佼者为榜样。我喜欢写日记,喜欢抄录精句妙段,这段学习经历对我以后的成长受益匪浅。也成为我求学经历中不可忘怀的老师之一。

人生如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