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中国农村土地的现存问题与困境、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效果、改革的方案选择等主题进行阐述,欢迎阅读。
一、中国农村土地的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的问题,在于它的集体所有制。这个产权模糊的制度,严重限制了土地的自由买卖、租赁、抵押等经济活动。
这导致两种结果:
第一,产业效率低下。农村土地碎片化,无法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仍然是小农作坊式的,极为低效,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效率的低下,导致无法加入与其他行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当中。比如:因为不便规模化生产,农机产业的发展就被抑制,农业科技进步被抑制。
2、效率的低下,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竞争力,因此中国仍然需要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农副产品。如果不从国外进口,则粮食相关物价将会上升,拉高中国的通胀率。
3、效率的低下,也消耗财政收入,中国每年对农业有巨量的财政补贴,这些都是在消耗纳税人的财富。
4、效率的低下,导致中国农业人口依然保持庞大的数量,无法加速向其他产业转移。
5、效率的低下,导致中国农村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巨大,抑制了消费。
第二,无法成为资产
产业效率低下并不是中国农村土地最大的问题,无法成为资产才是中国农村土地最大的问题。
什么叫作资产,就是可以交易有市场定价的资源就叫作资产。农村土地不能交易无法定价,因此目前的农村土地只是资源,而不是资产。
农村土地无法成为资产,它就丧失了原本应该拥有的财富属性。
1,土地无法成为农民的财富。既然不是资产,就算不上财富。农民因为产权制度原因而丧失了巨大财富。
而城市居民的房子是可以买卖交易的,是可以自由处置的资产,因此城市居民在制度帮助下提高了财富水平。中国农民财富水平与城市居民财富水平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产权制度上的不公平导致的。
2、无法成为抵押物创造信用与货币。
由于农村土地不能交易无法得到市场定价,因此也就无法以市场估值作为基础找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农村土地就不能成为信用与货币的来源,这是中国农村土地最大的价值漏损。
根据信用货币原理。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市场主体通过贷款创造出来存款,然后拿存款资产去交换其他资产。贷款负债越多,存款资产就越多。存款资产的流通规模与频次,就带来与之规模相适应相匹配的生产供给,市场中就会有更多的商品与服务出现。
而贷款负债的规模,则与信用规模呈正比。信用来源越多,规模越大,负债规模就可以越大。农村土地只要放开产权约束,使之成为市场化的抵押物,它就能成为中国仅次于城市土地的最大信用来源,为中国的货币创造提供腾飞的翅膀。
目前中国309万亿的广义货币,只有10%左右是由美元外汇与黄金作为信用抵押而创造出来的,其他90%都是由城市土地、以及附着于城市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来抵押负债创造出来的。我们保守估算,在农村土地放开产权约束成为货币创造的信用来源之后,如果其信用规模达到城市土地的三成,那么就能为中国宏观经济贡献100万亿左右的广义货币。
这100万亿左右的新增货币,不仅可以成为全国各项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价格支撑,充实提高居民财富水平,而且在供给端也必定能创造出来许许多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的来源。
3,无法带来需求。土地不是资产,无法成为财富,不能卖掉换钱,也不能抵押出来钱,农民就没有可以支配的货币。农民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就不能消化中国过剩产能。
中国经济的问题,已经从之前的供给不足,变成了现在的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的背后结构,是大量农民的需求无法被满足,农民的需求不足是因为缺少资产性收益等制度性问题所导致的。
在农村土地解除产权制度约束后,就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土地出售与抵押换来的货币就能成为农民的开支,满足大量需求,消化供给端的产能。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平衡与循环。
二,中国农村土地的改革目标
鉴于上述两个问题,那么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提高产业效率,二是使之成为资产。既为农民创造收益与财富,也为宏观经济创造出来庞大的信用与货币,让农民的需求有效地融入到供给循环当中。
所以,我们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就是:
改革的根本目标:
农村所有的山地、宅地、农地,都被确认产权归属,这个产权归属不再是法律上朦胧不清含糊其辞的“集体所有”,而应该是具体落实到自然人与法人组织头上。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自然人与法人组织头上,才可以进行交易。
改革的具体效果:
1,在产权基础之上,允许并且鼓励各种持有主体(自然人农民、民企、国企、外企)进行广泛的交易、抵押、出租等各种经济活动。在市场化原则与效率约束下,农村土地最终出现规模化集约化的产权面貌与生产经营方式。通过10年左右的改革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土地产权的市场化改革。
2,2020年,中国农业从业者数量为总人口数量的36%左右。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们要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过程,使中国农业从业人口降低在总人口数量的5%-10%的比例范围。
3,通过10年左右的改革时间,我们要实现农村土地及其上附属的固定资产,至少可以成为广义货币创造总量的10%-30%左右的信用来源。
4,通过10年左右的改革时间,实现农业从业者的收入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持平的状态与结果。
5,通过10年左右的改革时间,我们要实现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水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保障。
三,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最大阻力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最大阻力,并不是利益上的阻力,而是观念上的阻力。
由于中国是公有制国体,市场化私有化的土地产权向来不被朝野认可与接受,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意识形态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扭转的。当然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尝到城市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甜头之后,已有部分官员学者都倾向于农村土地进行市场化改革,但总体来说,改革派的力量无法战胜保守派,这使得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成为虚谈与空想,并没有具体的改革图谱与时间表。
基于中国的国情与民情,笔者所企盼的农村土地纯粹私有化的改革理想大概率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
因为人们的观念阻碍短期内无法被清除,尤其是在主流语境中,农村土地兼并被理解成为历史上各种王朝覆灭的原因(实际上是错误的归纳),这使得没有真相鉴别能力的广大民众在谈及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时犹为恐惧与反对。
本文不细谈观念之争,只谈观念阻力一时之间难以消除。因此,笔者的结论就是,纯粹的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在短期内是无法在中国实现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可以进行更适合国情的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
这个改革不是笔者理想中的“没有政府参与,全部是市场主体参与的私有化过程”。而是首先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改革过程。并且在表述上要避免“私有化”这个容易引起反对与争议的词语,但可以用市场化来表述。
四,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情的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折中方案
首先,政府要为改革设置具体目标与时间表,比如以10年为期。当然还要有配套的宣传来疏导观念上的障碍。
具体的做法为:
1、成立专门的“农村土地银行”,专门针对农村土地的抵押放贷,为农村土地改革提供金融支持。
2、政府通过友好协商方式,在农民自愿原则下,根据市场价格,从农民手里收购土地的所有权。
3、政府拿到农村土地所有权之后,再用农村土地所有权找“农村土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拿到钱付给出售土地的农民。
4、对于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政府可以进行货币补偿,也可以根据1平米的宅基地换取城市1平米的房子的思路,政府花钱从城里开发商收购一批房子交给农民。这样做可以消化开发商的库存房,开发商拿到钱,可以缓解债务压力,或者又成为继续买地的开支(则政府拿到卖地收入)。
这样做的好处:
1、农民拿到货币收入,既可以选择进城花钱买房,也可以选择用宅基地换房。
2、因为政府用农村土地找银行抵押贷款后创造出来庞大的货币。农民拿到货币后会增加他们的开支,会转变成为住房、家居、家电、汽车、婚礼、子女教育、旅游娱乐等需求,这些产业链上的公司又能拿到收入,保障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存在。
3、政府在获得大量农村土地所有权后,就要想办法利用土地创造收益。政府后续的土地收益,要用于偿还负债与利息,以及为农村提供公共基础服务。
五,政府如何让农村土地创造收益
1、政府如何创造土地收益
当然无非就是像城市土地一样,以出售多少年限的产权为主。个人建议以100年为限。10年以内的短期则以租赁为主。
政府官员需要观念开放,不要过份限制土地的用途,要让地方自治,不要中央的一刀切的统一政策。否则将影响收入变现。无论是用于居住,还是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开发,还是旅游观光或娱乐文创行业的开发利用,一切以商业价值的最高体现为原则,哪种用途的商业价值更大,就选择哪一种用途。
中国每年有大量富人出国购买土地庄园,这个庞大的需求不要让它们漏失到国外去了。所以要允许中国富人在农村购买土地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农庄、私宅、大别墅。
并且进一步开放观念,像美国一样,也允许外国人来中国购买农村土地,居住或商业开发利用都可以,利用全球的资本与需求来为中国农村土地提高价值。
2、对农村土地的投入要有取舍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广袤,有很多不适合人类居住与发展的偏远地区,以及气候地理条件不佳的地区,这些地方的农村,建议政府在通过货币补偿与安置方式将农民外迁后,就顺势取消当地的公共基础服务。因为在人口过于稀少的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服务,会消耗大量财政收入,得不偿失。
而对于适合人类居住与发展的偏中心地区,靠近经济发达城市的效区等农村人口稠密的范围,政府就要提供更多的公共基础服务。
通过提供更加完善丰富的公共基础服务,来提供该地区的农村土地商业价值,增加政府收益。
当政府收益与商业价值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了上述的改革目标,则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就算成功了。也即政府收益越高,就越能给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养老医疗保障,最后实现与城市居民齐平。(完)
此作者应该拉去枪毙
农村宅基地放开,收取土地出让金,这是唯一的财政出路[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要可以允许土地流转和正常迁徙,允许城市居民往农村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