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军首任军长刘司令两大绝艺:打仗四野第一,另一绝艺保一生平安

小灰说历史啊 2024-12-13 19:17:28

打仗数东北,却总往后退一步,这刘震是怕了?

说起刘震,开国上将,四野的王牌猛将,战功赫赫。可你翻开东北战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关键战役里,这位二纵司令总是“站边上”。1947年三打四平,他没列主攻,而是打援;锦州战役,韩先楚统一指挥他;就连入关战天津,也让李天佑指挥。一个能打仗的猛人,为啥总是甘居人后?

1. 他懂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位”。

别看刘震战斗力一流,但他很清楚自己在东总的地位。一纵司令李天佑,是从苏联回来的红一方面军嫡系,林彪、罗荣桓都对他寄予厚望。东北民主联军要打三打四平这样的大仗,让李天佑担主攻,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信任的表达。刘震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站边上,不争功、不抢风头。聪明人都明白,战场上有时候“懂得退一步”,比冲在最前面更重要。

刘震出身红二十五军,不是林彪的“嫡系”。这种历史出身上的差异,导致他面对“红一系”时,天然会更谦让一些。尤其是李天佑刚从苏联回国,东总需要用战场表现来证明他能力。刘震选择配合,一方面是成人之美,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触及高层决策的敏感点。

2. 他要稳住军队的士气,避嫌是必要的。

组建二纵时,刘震就有回避嫌疑的问题。二纵的三个师里,十旅是他从抗战时期带出来的老部队,按理说战斗力最强,但他偏偏把十旅排在五师,把名头最大的“四师”给了八旅。这种做法怎么看都有点“刻意”。为什么?他说得很清楚,避嫌!战场上也是一样,他知道二纵是东北的头号主力,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打乱了军队的团结和士气。所以,他宁愿多让一步,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刘震的这种性格很难得。军队讲究规矩和面子,司令员如果太抢风头,政委可能会不满,下面的师长也未必服气。刘震一开局就定了个“避嫌”的基调,这让二纵的内部关系一直很和谐。事实证明,二纵后来成了东北野战军的王牌,五师更是“东北师”,这和他的领导风格不无关系。

3. 他看得远,知道名利得失不过是场戏。

打仗是一回事,争名逐利是另一回事。刘震在战争年代,几乎不争功劳。1948年锦州战役,韩先楚指挥他;天津战役,李天佑又统一指挥他。他从来没公开提过意见,更没要求过什么“主攻资格”。锦州战役,二纵歼敌1.5万,战果不小,但刘震从不强调这些。而且,解放后他更是低调到极致,连中央委员都主动辞掉。

刘震的这种“不争”思想,和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经历过黄克诚的强硬、徐海东的刚烈,深知争强好胜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相比之下,他选择了更务实的做法——埋头干事,少掺和政治。这种看得远的格局,帮助他在复杂的战争年代和解放后,走得更稳,也更远。

刘震的“退让”表面上看像是“低调做人”,但实际上是“智慧处世”。他的谦让不是胆怯,而是为了大局的从容选择。他的避嫌不是软弱,而是为了军队团结的主动退步。他的“不争”不是没有野心,而是对名利得失的清醒认识。正是这种格局,才让他带领二纵、三十九军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同时也保住了自己一生的平安。这种智慧,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