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求求求文化 2024-03-12 16:33:29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chēng)若乎后矣!”

夫子曰:“回,何谓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zhǐ)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xūn)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cú)。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dài)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sì)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xī)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颜渊问孔子说:“先生慢行我也慢行,先生急行我也急行,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奔驰极快,踏尘无迹,学生只能瞪大眼睛落在后面看了。”

孔子说:“颜回,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颜回说:“先生行走,我也跟着行走;先生怎么说,我也跟着怎么说;先生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先生辨论事理,我也跟着辨论事理;先生奔跑,我也跟着奔跑;先生讲论大道,我也跟着讲论大道;等到先生快步如飞,脚不沾地地疾速奔跑,而学生只能瞪大眼睛落在后面。

颜回此言表达了他对孔子高深境界的敬仰。他以“脚不沾地飞奔”比喻孔子在道德、智慧上的卓越,而自认难以企及。

先生无需言语,便能赢得众人的信任,公正无私,便能得到人们的亲近,无权无势,却能吸引人们前来,然而我却不能理解先生如何做到这一点。”

颜回,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常在“步、趋、辩、驰”的道路上展现才华,但总觉无法追上老师。优秀的学生应善于观察,体察道行。对老师的言行,对人对事的分寸,都需细心体会,深入领悟。但老师的智慧终究是老师的,自己的理解才是自己的。因此,尽管颜回跟随孔子多年,他明白自己对人对事的处理,达不到孔子的高度和深度,差距甚远。

孔子说:“啊!这不可不明察呀!心灵的僵死是最大的悲哀,而身体的死亡则是其次。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万物皆遵循这一规律,有眼有脚的人,期待太阳的运行以求成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万物皆如此,等待日落而逐渐消亡,依赖日出而逐渐生长。我一旦接受自然赋予的形体,就不会变为其他形体直至衰亡,随外物变化而行动,日夜不停,不知变化的终点,温和且自然地塑造了现在的我。我知道命运不可预知,所以我只是随着变化而改变。

我一直与你相处甚密,而你却不能理解这个道理,能不悲哀吗?你可能只关注我显著的一面,那些显著的已经过去,而你依然追寻,仿佛它们仍在,这就像在空旷的市场寻找马匹一样不可能。我对你的思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你对我的思念也会成为过去。即使如此,你还有何忧患呢!即使忘记了过去的我,我仍有不会被遗忘的存在。”

这个故事的精髓在于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行为。颜回只是机械地模仿孔子的行动,却未能理解随物赋形的真谛,这恰恰反映了他的心智停滞。

与之相反,孔子则是内心无拘无束,他顺应自然,不追问事物的来龙去脉,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日出日落一般自然而然。因此,当孔子迅速行动,尘土飞扬时,颜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抛在后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正如万物随着日出而起,随着日落而息,随自然而生,随自然而死。

《论语•子罕》中,颜渊曾赞叹孔子的学问之深邃,言其崇高如山峰,越仰望越显其高,越钻研越觉其深。孔子之学,似乎触手可及,却又仿佛遥不可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颜渊深感,尽管竭尽所能,孔子的学问仍如峻峰,难以攀登,难以入门。这段关于“心死”的对话,显然受到《论语》原文的启发,并加以扩展和改编,用以阐释顺应自然的道理。

庄子的生死哲学强调两点:一是将人的存在视为生与死的两个方面,提倡平等对待,即“齐生死”;二是将人的生命分为形与神,主张分别对待,即“形随物化,心却不化”。基于这种逻辑,庄子不为生命的起伏所动,不为生死所牵绊。换言之,庄子对身死泰然处之,但对心死却极为关注。

佛法亦极为重视“心”,非指心脏,而是指心灵。禅宗尤其注重探寻和追问内心,这是修禅者的核心内容。本心、安心、定心、放心、平常心、明净心,乃至“禅心”,这些词汇皆指“自心”。修禅,即是对“自心”的觉悟和自醒。《楞严经》中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正是此意,所谓“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庄子通过颜渊问仲尼的故事,指出了儒者求学的弊病:仅模仿形式而不深入探究实质,则无法得其真谛。这个故事批评了部分儒者照猫画虎的学习方式。

庄子一贯期望人们排除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安详。心不随物化而死,是衡量生命境界的关键指标。与此相符,庄子在描述理想人格——真人时,特别强调精神的宁静和灵魂的清静。在人心浮躁、心灵拥挤的当下,庄子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带来了宁静详和。

成语

【奔逸绝尘】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比而周】君子从不私下勾结而独善其身,指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

【哀莫大于心死】指思想的和记忆的消失。现在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