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第一届政协选举时,他故意不给毛主席投票,最后做了叛国贼

柳絮忆史 2024-11-21 00:41:24
引言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却静静地潜伏着。

在政协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竟然有人故意不给毛主席投票。

更令人震惊的是,几年之后,他竟然沦为“叛国贼”,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个人是谁,他为何做出这样的举动?

一票之差,陕北的荣光

对于主席的人选,大家心里其实早就有数了,那非毛泽东莫属。

当印有候选人名单的选票送到各位代表手中时,大家都满怀激动地投下了自己庄严的一票。

当时为了确保选举的公平公正,会议还专门设立了监票人,负责监督整个选举过程。

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便开始紧张地计票,数着数着,他们却发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毛主席的票数竟然少了一票。

这着实将工作人员与监票人惊到,他们赶忙再度细数一番,然而结果依旧未变。

工作人员不敢擅自做主,赶紧找到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周总理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又去请示了毛主席。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却表现得十分淡定,他说:“代表们有权选我,也有权不选我。少一票就少一票,没关系。”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也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民主的风范。

不过工作人员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遗憾,毕竟毛主席没能全票当选。

虽然少了一票,但这并不影响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除了主席,会议还选举了六位副主席,分别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

其中高岗的当选,在中共代表团内部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人觉得,论资历、论贡献,党内比高岗更合适的人选大有人在,甚至有人直接点名李富春,认为他比高岗更适合担任副主席。

面对这些质疑,毛主席亲自出面解释。提名高岗作为副主席候选人,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因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北根据地为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和生存空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说白了,选高岗当副主席,不仅仅是因为他资历老、贡献大,更是对陕甘宁边区那段历史的认可,对陕北人民的一种尊重。

这背后的意义,比表面上的职务高低重要得多,所以别光盯着谁的资历更老,谁贡献更大。

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最后中共代表团也理解了毛主席的想法,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这两件事,一件是毛主席选举少了一票,一件是高岗当选副主席,看似独立,实则都与高岗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

那缺失的一票是不是和高岗有关,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地震前震感,贝利亚事件阴影

时间来到1954年1月2日,地点是风景秀丽的杭州。毛泽东主席正在这里会见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捷沃西安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

表面上,这是一次友好的外交会谈,但实际上,毛泽东主席心中却有着深深的忧虑。

他敏锐地察觉到,党内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席间毛泽东讲起了秦灭楚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的弦外之音,在场的苏联官员或许没有完全听懂,但它却清晰地传达了毛泽东的担忧:中国,可能要出乱子了。

这个时候,高岗和饶漱石的反党活动已经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虽然“高饶反党集团”的阴谋还未完全暴露,但毛泽东已经感觉到了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后来苏联的相关档案解密,让我们得以了解毛主席当时谈话的更多细节。

他强调党的团结至关重要,中央正在制定一份关于党的团结问题的文件。

而几乎与此同时,发生在苏联的一件大事,也给中共敲响了警钟,那就是“贝利亚事件”。

1953年12月,苏联内务部部长贝利亚被逮捕,罪名是阴谋篡权,最终被处决,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

贝利亚事件的影响迅速波及中国,周恩来总理在和尤金的谈话中,直接将高岗事件和贝利亚事件相提并论。

他指出,贝利亚事件促使中共更加重视党内团结,提高警惕,防止类似事件在中国发生。

这表明中共高层已经认识到高岗行为的严重性,和意图推翻苏联政权的贝利亚联系起来。

刘少奇和周恩来也分别向尤金通报了高岗问题的细节,指控高岗搞宗派活动,野心勃勃,想要抬高自己在党史上的地位,还诬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

来自最高层的批判

在高岗事件的调查中,他1953年夏天的那次莫斯科之行,成为一个重要的疑点,也成了毛泽东对其批判的焦点。

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高岗从莫斯科回来后,表现得异常活跃。

更让毛泽东感到不安的是,高岗刻意隐瞒了苏共决议中关于个人崇拜和集体领导的重要内容。

1953年7月,苏共召开十九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这对于当时的中共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岗从莫斯科回来后,对这些重要内容却闭口不谈,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

不仅如此,中央经过调查后还发现,高岗竟然和苏联驻华总顾问科瓦廖夫关系密切,调查人员提到了科瓦廖夫写给斯大林的一封信。

信中高岗对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进行了恶毒地攻击和诋毁。

一些人定性为“亲美分子”,另一些人则被扣上“反苏”的帽子,分明一副卖国贼的嘴脸,科瓦廖夫的这封信,无疑成为高岗进行分裂活动的重要证据。

除了政治上的指控,毛泽东还对高岗的私生活进行了严厉地批判。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高岗生活作风腐化堕落荒淫无度,并且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敌对分子”。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环境下,这种道德污点无疑加重了高岗的罪名,也让他在政治上更加孤立无援。

自杀的结局,未解的谜团

1954年8月17日,高岗在北京的寓所里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一代风云人物,就此陨落,他的死为这场政治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也留下了一连串未解之谜。

高岗到底有没有阴谋夺权,他和苏联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联系?

他对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评价,是出于个人恩怨,还是确有其事?

有人认为,高岗确实心怀野心,想要挑战中央的权威,甚至想取而代之。

他们指出,高岗在东北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拥有强大的地方实力,而且和苏联关系密切,这让他有了挑战中央的底气。

也有人认为,高岗只是性格耿直,说话做事不够谨慎,得罪了一些人,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他们认为,高岗对刘少奇、周恩来的批评,虽然尖锐,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结语

从陕北的窑洞到北京的权力中心,高岗的政治生涯可谓是大起大落,最终以悲剧收场。

权力真是迷人又危险,以为自己站在了山顶,可说不定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高岗的例子就告诉我们,站得越高,摔得越惨。

当然历史这东西,总是充满了各种说法,高岗到底是不是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个阴谋家、野心家,现在也没个定论。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