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演义中张温被秦宓被辩得无言可对,可是历史上张温结局更悲催

群众魏蜀吴史 2025-01-19 21:54:32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大魏吴王黄武三年(224年),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国。在他要返回时,与益州别驾秦宓间,发生了一场精彩的辩难,这就是演义中的“难张温秦宓逞天辩”桥段。

电视剧《三国演义》张温剧照

一、名重当世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张温出身顾陆朱张吴郡四姓之张氏。张氏出自姬姓,据说少昊(姬姓)之子恽为弓正,子孙赐姓为张,汉留侯张良即其后。张良后人张睦东汉时为蜀郡(治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太守,张氏后人遂移居蜀地,三国时季汉左车骑将军张翼即其后人(参见)。张睦后人又有一支迁居吴郡(治吴县),后发展成吴郡张氏。吴郡张氏在三国时,除张温外,还有吴大鸿胪张俨、与陆逊齐名的张敦等。汉末三国时,张良后人中,还有一位名人:五斗米道系天师张鲁(参见)。

张温的父亲张允(和刘表外甥张允同名而非一人),轻财重士,名显州郡,和同郡高岱交好。许贡为吴郡太守时,迫害前任太守盛宪,被盛宪举为孝廉的高岱就带盛宪避难于许昭家,而前往徐州牧陶谦处求救兵。待到高岱回到吴郡时,却发现许贡已把自己母亲囚禁。高岱再去信许贡,许贡答应放了高岱母亲。但高岱算定许贡会后悔,于是让友人张允、沈䁕预先备下船只,快速逃走。许贡后来果然反悔,想要再追杀高岱母子时,他们早已逃之夭夭。

因为张允的名气,后被孙权辟为东曹掾,他在任上去世。

张温少时即修养节操,而且长得仪表伟岸。孙权为吴王后,听闻张温名声,询问左右文武:“张温能于当今何人比肩?”

大农令刘基(刘繇子)说:“可与全琮相比。”

全琮赈灾济民,贫富与共,远近闻名,深受孙权看重,孙权还把长女孙鲁班相嫁。刘基这话,赞誉够高了吧?不想太常顾雍却说:“刘基还是对张温了解不深啊。张温此人,当世无人可比。”

顾雍称张温当世无双

孙权听后即说:“如此说来,可谓张允不死矣。”于是召见张温。张温到来,言辞文雅,对答如流,观者无不倾慕,孙权也为之正色加礼。

召对完毕,张温出宫,绥远将军张昭拉着他的手说:“老夫欲以江东大事相托,先生应该明了此意啊。”张昭为江东文臣首领,他这话意味就更深长了。

孙权于是拜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转为太子太傅,可谓信重有加。

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高岱诸人的结局。

高岱逃走后,隐居馀姚(今浙江余姚)。孙策占领江东被朝廷任为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太守后,派郡丞陆昭前去相请。他听说高岱精于《左传》,就预先品读,想与他来番纵论。有人可能深忌高岱的名声,就对孙策说:“高岱认为将军英武有余,而文采不足。将军若不信,到时你与他论《左传》,他若说不知,就明白我说的是真的了。”这人又反过来对高岱说:“孙将军为人,最不喜别人超过自己。将军若有事相问,就托言不知,他就会高兴。如果硬要与之辩论,恐怕会生危险。”

这样高岱见到孙策,孙策问及《左传》,他就说不知,因此惹怒孙策,就把他关了起来。高岱知交和众多名士都静坐求孙策放人,孙策登高一望,只见门前坐了几里地的人,他更厌恶高岱能收人心,于是就杀了他。高岱亡时,仅有三十余岁。

高岱后被孙策所杀

许昭在孙策击败吴郡豪族严白虎后(参见),再次收留好友严白虎。孙策部将程普劝他攻打许昭,孙策说:“许昭有义于旧君(盛宪),有诚于故友(严白虎),此大丈夫也。”因此放过了许昭。

盛宪在孙策时代就受忌惮,孙策亡后,孙权继续追杀。少府孔融素与盛宪友善,他担心盛宪 安危,就写信给曹操劝他招纳盛宪。曹操遂征盛宪为骑都尉,但征命未至,盛宪已被孙权所杀。曾被盛宪举为孝廉的妫览、戴员,后来在孙权三弟、丹杨(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太守孙翊手下分任大都督督兵、丹杨郡丞,他们瞅准机会,联合孙翊家将边鸿,将孙翊斩杀(参见)。

吴宗室、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太守孙河前来看望,又被妫、戴二人所杀。妫览还闯入孙翊府中,欲强占貌美的孙翊之妻徐氏,不想被徐氏设计将二人斩杀(参见)。

二、出使蜀汉

刘备和孙权在赤壁之时结为同盟,后因孙权在关羽北伐时背刺盟友,以及刘备为复仇东征败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双方关系遂告破裂。后随着刘备的去世,诸葛亮主政蜀汉,他力主联吴抗曹,加之曹丕发兵南犯,孙权也想与蜀修好,于是双方再互派信使。

黄武二年(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江东,使孙权下定决心,与魏绝约,与蜀联合(参见)。黄武三年(224年),孙权以三十二岁的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到蜀地回访。

邓芝来访,张温使蜀

孙权当时对张温说:“卿本不宜远出,我只是担心诸葛孔明(诸葛亮字)不了解我与曹氏往来始末,所以委屈卿远行为我传达意思。卿到蜀地,应向孔明言明,若我境内山越平定,就会大举进伐曹丕。所谓使者之道,旨在完成任务,不受指令约束。”意思就是给张温特权,他可以不经汇报,便宜行事,只求达成联盟。

张温大受感动,回道:“臣于朝内无出亲信大臣的谋划,出使他国没有独立应对的才略,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但诸葛亮见识通达,必定明白至尊远虑和屈伸权宜之理。今至尊英明神武,想诸葛亮定不会有什么猜疑。”

张温到达成都,到蜀汉宫廷呈上表章,并上言:“当年商高宗(武丁)居丧而使殷商再度复兴,周成王(姬诵)虽年幼却使周德宣扬天下,他们功盖天下,声震四海。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同古贤,加之贤良之臣翼辅,如群星璀灿,远近相闻,无不来投。我江东勤于军政,安定东南,望与有道之君一起平定天下,倾心共谋,如江河绝无回流。只因江东军事频繁,可供驱使之人乏少,所以外臣不避羞怯,前来通好。请陛下推崇礼义,忽视请求。外臣自入汉境,直到成都近郊,频受陛下礼遇,既感荣幸又自不安,谨此特奉上我主所致陛下信函一封,还请过目。”

蜀汉上下对张温的才干甚为看重。在送别张温之时,与益州别驾秦宓间,发生了那场精彩的“天辩”(参见)。后诸葛亮又派邓芝回访。

秦宓和张温间发生一场精彩的天辩

要说张温使蜀,圆满完成了孙权交办的任务。只是他回去后,形势却急转直下。

三、因忌被囚

张温回来后不久,被派往豫章(治南昌,即今江西南昌)领兵作战,但他对军功之事并不上心。

张温回来,还对蜀汉政治赞美不已,这就引起孙权的暗恨。加之孙权又认为张温声名太盛,远近称美,因此又像他兄长孙策对高岱一样,恐不为己所用,就考虑着找个什么小鞋让张温穿。

这时恰逢暨艳事件发生,孙权这下可找着借口了,就对准张温下起了刀子。

暨艳(字子休)也是吴郡人,由张温引荐入朝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刚直,为人严厉,喜欢发表清论。他见郎署鱼龙混杂,大多官员不称职,就想着区别贤愚,分开使用。于是他弹劾百官,参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往往将他们贬高就低,连降几级,能够留任原职的,十不居一,那些居官贪墨者,甚至被他贬为军中小吏。那些被处理者怨声载道,于是对其诬毁谗言之声四起。

后来,有人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徇私枉法,不因公理,暨艳、徐彪因此被逼自裁。

张温素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同,常有书信来往。孙权即判张温有罪,将其囚禁有司。孙权还下令:“过去我征召张温,留下位置虚心相待,他一到就授他高位,甚至过于旧臣。怎想到此人如此凶逆,专生图谋不轨。当初暨艳父兄,党附此逆,寡人信任此逆,故而对提拔任用暨氏,实际上是想观察暨艳品质如何。长期一看,他们的真实面目果然显现。而张温与其结为生死,暨艳之所作所为,皆仰张温马首是瞻。他们互为表里,共为腹背,只要不是张温一党,即受他们谗毁,因此受到损伤。”

孙权忌张温名太盛而废之

孙权进一步说:“此前我委任张温董督三郡,指挥那里的官兵,我不时担心有事,想让他快速返回,所以授其棨戟,奖以威柄。他便到豫章,上表讨伐宿贼。寡人依然对他信任有加,特拨给他绕帐、帐下、解烦兵共五千。后寡人听闻曹丕出兵淮泗,所以提前下令,让张温遇有紧急就要出兵,张温却收下众将,而把他们布置在深山,故受命后难以赶赴前线。亏得曹丕后来自己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又说:“还有殷礼,本来因他善卜而征召,张温多次请求带他入蜀,让他在他国大吹大擂,夸下海口。殷礼出使回来,本该回归本职,却又提他为尚书户曹郎。这一切,都出自张温一人之手。张温又对贾原说,会推荐他作御史。对蒋康说,他让代贾原原位。这一切都是在用国家的恩典达成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推究其险恶用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寡人不忍心让他暴尸街头,特打发其回原郡,给个厮吏小官。唉,张温啊,你能免一死,也是寡人的好生之德啊。”

也就是说,张温被发回原籍、弃置不用了。

暨艳所在的选曹,就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加人社部,他从本职出发,沙汰不称职者,本无过错,他错就错在动了那些豪族把持朝位的蛋糕。而孙权之所以杀他,只是为了安抚江东大族罢了。《三国志· 陈武传》中附其子陈表事迹说:“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陈)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参见)。”可知暨艳非但不是乱臣,反而在士大夫阶层声名甚佳。

殷礼在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次。吴大帝赤乌四年(241年),吴起兵四路攻魏:以大都督全琮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以车骑将军朱然、将军孙伦率军围襄樊(今湖北襄阳),以大将军诸葛瑾、骠骑将军步骘攻柤中(今湖北南漳)。时为零陵(治泉陵,即今湖南永州)太守的殷礼劝孙权御驾亲征,但不被孙权采纳,此战后无果而终。殷礼后逝于零陵太守位上。

《三国志》中,陈寿对孙权多有鄙夷

贾复、蒋康则历史上除此之外再无记载。可知孙权要整治张温,纯粹就是借故打压。

四、兄妹节义

偏将军骆统为张温之事上表孙权劝谏,他说,张温实无叛逆迹象,只是他年纪尚轻、资历尚浅,骤蒙重恩,引人妒忌所致。张温之交暨艳,只是他措施失当,造成事与愿违。即使举荐失当,他前边还有别人(指察孙权为孝廉的朱治)。至于贻误军令,更是无稽之谈。想张温兵不见少,战无退却,军期无误,何来贻误一说?张温出使蜀国,同蜀国一道赞誉殷礼,这不正说明我朝臣优秀之士多吗?贾复、蒋康,在任不勤,张温多所难之,又怎么说是拉拢呢?

骆统最后说,臣和张温已多年未联系,臣与其既非新友,又非交情深厚,只是同僚,共为君王之臣之罢了。今臣为张温求情,也不想自己能够免祸,张温既受罪在前,臣原蒙耻在后,唯愿我主细加分析,解开诸疑。

骆统这话说得情真意切,可惜孙权不听。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对骆统此表,倒是有段有趣的评价,他说孙权既忌张温名盛,骆统反而更言其美,这不是火上浇油么?这段话对想当调解达人者来说,可作参考。

大帝黄龙二年(230年),也即孙权称帝后的第二年,张温去世,年三十八岁。

骆统极力劝谏,而孙权不听

张温有弟二人张祗、张白,并有声名,但他们也因张温受到牵连,一并被废不用。张白之妻,是吴郡陆氏陆绩之女陆郁生,二人婚后仅三月,张白即被流放他郡,而后客死他乡,十三岁的陆郁生因此成了寡妇。但她苦守妇节,终生不嫁,并侍奉姑姐,受到朝廷褒奖(参见)。

张温另有姐妹三人,亦有节行,也因张温之事受牵连。其二妹嫁吴郡顾氏之顾承(丞相顾雍之孙),顾承逝世,被改嫁丁氏,但她在成婚之饮药自裁,以守名节。

会稽馀姚人虞俊曾评价,张温才多智少,有覆家之祸。诸葛亮当初听闻虞俊之言,还不以为然,后听说张温被废黜,始知虞俊有知人之明。他想了数日说:“其人清浊太明,善恶太分,此为原因也。”

故儒家讲中庸之道,守正中和,始能守身保家,信矣。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