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岩:芗老教我矛盾桩

京京聊太极 2024-08-05 17:42:51

开始练习矛盾桩即正式进入“习拳”阶段。

芗老曾问:“为何有此一站?为何有此一动?”

所有练习都是断手实作的基础修炼。因此,要确立敌情观念,一抬手、一投足都是在和敌人进行间不容发的生死相搏时精神、意感、本能活力的运用,而不是悦人耳目的“人为造型表演”。

练为战。

芗老教我的矛盾桩姿势有两种。

第一种是先站好平步撑抱桩,以身体中线为轴,向一侧旋转约45度,形成前三后七、撑三抱七的状态。前手似盾,后手如矛,身体拧转成“盾防敌来之械,矛攻来敌上部中线(心口至面门)”的攻防合一之势。或前臂似弓,后臂如箭;臀后座,腰脊后弓;形成弓开如满月,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状态。膝盖有前顶(不超过脚尖)、上提、外撑之感;前脚脚跟虚抬,如奔马前蹄着地之状,后脚如踏在弹簧上;脚趾有撑扒拧裹之意。含颌,头有向前上方抻、顶之意感。身体姿势须“舒适、得力、平衡、均整”。

第二种如军人出操的稍息姿势,然后将身体按照第一种方法调整到“舒适、得力、平衡、均整”的状态。

上述两种姿势,是在平步撑抱桩“处中”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守为攻,攻防合一”的练习。

调整好姿势后再调整意念。

首先将所有“木支撑”变换为“牛筋牵拉”。其次全身要有吹“过堂风”之感。

然后要意想:自己和身边一棵刚出土的小松树在自然界无忧无虑地生长。头如树梢,向上长;脚如树根,向下向外扎根;身如树干不断粗壮;手臂如树枝,向四周延伸生长;毛发如树叶,追寻阳光,随风飘荡。

给我调整完之后,芗老说:“先这么站个十年八年的吧。”我一听这话,心想:学平步撑抱桩时让学竹子,站个三年五年,现在又叫我学松,站个十年八年,这加起来少说也得十一年,我都快三十了;就这么站着,什么时候才能教我练拳啊?

不管心里怎么想,还得按芗老教的站。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渐渐体会到其中的一些道理:

身上的“九个纸球”(颌下夹着一个纸球,怀中抱着一个纸球,两腋下各夹着一个纸球,两掌心各含着一个纸球,两胯各夹一个纸球,裆里夹着一个纸球),在“过堂风”的作用下,时时刻刻在飘动;身体各部位被“牛筋”的弹力牵拉扯拽着动荡不已;身体内外在松紧的作用下随时变动,“纸球既不能夹瘪,又不能让小风吹跑”;还要体认自己像小松树在大自然中无忧无虑地生长。

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我在练习中“想着这个忘了那个”“按下葫芦起了瓢”,可谓是“顾此失彼”。

怎么办?

不能再向芗老请教了,得自己琢磨。

结果不管琢磨什么办法,都不行。最后,我还是回到了“一想就对,一做就错,有那个意思就行了”和“洪炉大冶身,陶熔物不计”上。

静下心,精神放松,不断地去体认,有一天我忽然感到“九个纸球”的“纸”没了,纸球变成了九个氤氲的气球,似乎与空气融和了。渐渐地,我进入到了那种“浑元”的状态。

在海中漂浮的木板上前进

一天,芗老走过来说:“想着自己站在大海中漂浮的一块木板上,向远处的陆地前进。”

在“抱树”的基础上,芗老叫我这么练习:意想自己站在大海中漂浮的一块木板上,眼望远方陆地上的一棵大树,手要通过“牛筋”与这棵大树连在一起,借助“牛筋”把自己拉向岸边,直到上岸。

海上的天气变化莫测,时而晴朗,风平浪静,时而乌云滚滚,狂风暴雨,巨浪排空。你时而被抛向浪尖,时而被冲到浪底,都要稳稳地站在木板上,向陆地前进。不能掉下来,掉下来没人救你。

芗老说:“这么站站吧。”转身就走了。

我的体会是:练习时要把自己“真实地”置于大海之中,大海波涛的变化须有“突然性”,这才能锻炼自己“处中、守中”的能力。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