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的沙头四季大排档,顾客多了起来。蒜蓉烤生蚝、生蚝鸡煲等食物香飘四溢,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店透着的“兵味”。
店面以松枝绿为主色调,设有军人展览馆,陈列着各种军事武器模型。还有一些退役老兵寄存在这里的立功奖章,“党支部”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暖蜂驿站”也随之映入眼帘。
创始人黄国成本可以当“包租公”,却坚持自己摆地摊、开大排档,还帮助战友们就业创业,并经常披上“红马甲”参与志愿服务。
而在广州海珠区,赵芝芳站长和她的“坐岗老兵”们,也在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退役军人服务站注入了新的活力。“越秀·红棉老兵驿站”则成为了退役军人的“避风港”,军旅生涯超过二十载的退役老兵吴东,是位“书法家”,经常撸起袖子,主动参与志愿队的活动。
这些退役军人的生活,就像是一部部小说,每一页都记录着他们的故事。
受访的老兵们不约而同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军人本色永不褪色”。
不做“包租公”,穿上“红马甲”在深圳的繁华街角,沙头四季大排档的霓虹灯牌在夜空中闪烁。走进店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军功章,一个个空炮弹壳,及由子弹壳组成的坦克模型……
这些军事收藏品,摆放在进门最显眼的位置。黄国成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军人展览馆。他常常站在店门口,望着那些收藏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不仅是老兵们军旅生涯的见证,更是他精神的寄托,每一件都让他回想起当兵的日子。
这些军事收藏品,摆放在进门最显眼的位置。黄国成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军人展览馆。(黄国成/供图)
黄国成的军旅生涯始于2004年。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海南省某部服役,由于表现优异,荣获三等功1次、团嘉奖2次、优秀士兵称号2次。2006年退役后,黄国成选择回到了深圳。
原本可以依靠祖辈留下的房产,过上“包租公”的生活,可他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那种安逸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黄国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渴望挑战和成就感。
“广东人务实的性格,闲不下来。”他笑着说。当过保安,摆过地摊,直至2011年,黄国成开了这家大排档。他记得开业那天,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军营,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从最初的20平方米、6张桌子、3个员工,发展到了如今2000平方米、3层楼、200张餐桌、80余名员工。
踏实肯干、诚实守信,是黄国成总结做生意快速发展的“八字箴言”。疫情期间,黄国成为按时支付员工工资,把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贷款高达1000万元。他心里明白,这是对员工的信任和责任,也是对自己承诺的坚守。无法“堂食”时,黄国成也没有拖欠员工的工资,没有解雇任何一名员工。
这让员工们十分感动,私底下都说要好好跟着“黄老板”。
“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他们的生计不能因为客观困难而受到影响。”黄国成说,“不忍心让员工受苦受委屈。”
2021年,黄国成的公司荣获“深圳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称号,并被纳入福田区退役军人创业联盟的成员名单中。福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授予他“福田区退役军人创业代表”的荣誉。
只要有人来访,黄国成总是带他们来到荣誉墙,向他们诠释着军人本色。
“我有80多名员工,其中有40名是退役军人。店里优先考虑招聘退役老兵。”黄国成话语中带着些许自豪。
黄国成深知退役军人在退役后找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因此他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
退役军人张叔是大排档的员工之一。起先,因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他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黄国成便主动邀请他入职,并承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感觉在这里找到了尊重和价值,并结识了很多退役老兵。”张叔充满感激。
在大排档内黄国成设立的“暖蜂驿站”。配备了桌椅、微波炉、饮水机、小冰箱、USB插座、共享雨伞和共享药箱等设施,无偿为快递小哥提供服务。
黄国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希望将大排档打造成深圳退役军人的宣传窗口,同时也是退役军人的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服务中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黄国成还成为了“职业设计师”,他帮助退役的战友们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就业或创业。
退役军人程仕聪想开一家餐厅,黄国成就让他来店里“实习”,全力传授开店经验,并让他尝试自己当几天“老板”,帮助程仕聪在感受创业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增加其经验积累和技能沉淀。
脱下“围裙”,穿上“红马甲”,黄国成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作为福田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年高考季,黄国成都会主动为考生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平时,他还带领员工一起参与交通引导、创文宣传等志愿活动。多年来,黄国成为支援灾区、扶贫帮困、抗击疫情等捐款捐物累计达110余万元。
“这些都是我作为退役军人的责任和义务。”黄国成说。
“坐岗老兵”坚持“打卡上班”距离深圳150公里的广州,海珠区素社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颇为热闹。
协助办理优待证、开展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在这里“坐岗”的退役老兵们,每天轮流到服务站“打卡上班”,很是忙碌。
但在三年前,却是另一幅景象。
2020年,刚上任的赵芝芳站长很头疼。因为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中的难题太多,想要一个个突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是军人出身,不管是在部队,还是退役后在企业任职,都有过管理经验。”赵芝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时她每天想着,如果能将过往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有一天,赵芝芳突然想到战友“传帮带”的作用。她激动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算邀请一批热心公益的退役老兵,在素社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创新建立“红棉老兵坐岗制”。
心动不如行动。赵芝芳与退役老兵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到服务站的工作中,包括政策释疑、矛盾纠纷调解、上门服务等日常业务工作。
“坐岗老兵与服务对象同为退役军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有共同语言,沟通起来更顺畅。”赵芝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样战友之间互信互助,更有助于化解矛盾。
在这里“坐岗”的退役老兵们,每天轮流到服务站“打卡上班”,很是忙碌。(潘煜坤/供图)
“坐岗老兵”吴总记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之一。他帮助了辖区不少老兵、青少年和群众,被评为2022年度广州市最美红棉老兵、2022年度“海珠好人”;年过六旬的孙燕,虽然行动不便,但她经常到岗“上班”。对有诉求的来访服务对象,孙燕总是耐心帮助老兵分析问题。
赵芝芳说,在日常工作中,有个别前来表达诉求的服务对象,通过吴叔、孙姨等“榜样”的带动,最后也投身到红棉老兵志愿服务者队伍中来。
如今,“坐岗老兵”核心队员已由刚组建时的2人,发展到25人。
赵芝芳透露,自“红棉老兵坐岗制”创建以来,站里共接待来访老兵和服务对象约5000人次,帮助200多名有思想“疙瘩”的老兵答疑解惑,转变思想。
与此同时,素社街红棉老兵志愿者服务队自成立以来,累计公益服务时数2万多小时,在全市1400余支红棉老兵队伍中位列第一,荣获广州市“最美红棉老兵”队伍称号。
目前,赵芝芳又在“老兵坐岗”成功运行的基础上,紧扣“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创新开展寒暑假“小兵坐岗”,受到外界的好评。
“书法家”化身志愿者广州越秀区东山口,有一处“网红”打卡地——“越秀·红棉老兵驿站”。
吴东是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他的军旅生涯超过二十载。在部队里,他是“板报能手”。退役后,他的书法得到了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的认可,还在省、市的各级展览中屡获殊荣。
对于吴东来说,书法也是他服务社会的方式。每逢春节,他都会在驿站里“挥毫泼墨”,为附近的居民送上春联和“福”字。
近几年,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里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八一”建军节时,吴东还会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走进军营,为官兵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退役后,吴东的书法得到了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的认可,还在省、市的各级展览中屡获殊荣。(黄桂旋/供图)
“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的服务范围,不仅限于驿站内部,还扩展到了学校和军营。”吴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的足迹遍布越秀区的18条街道,累计服务时间超过了10万小时。
吴东还时常跟着志愿服务队去慰问退役老兵。他记得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父亲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可惜在战争中英勇牺牲。每年老太太都会来到驿站,请吴东为她写一幅春联,以纪念她的父亲。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吴东说。
如今,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已经成为了社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感谢叶婷婷、王小平、金佳对本次采访提供的帮助)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