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奇石形式的“残缺性”
二、缺陷:个性;想象。
灵璧磬石的“缺陷”,是指它的某一部分、或某些形态与外部世界的物象相比,或者与玩石人的心理预期相比,有欠缺或者是那么不十全十美。
众所周知,只要是属于天然的奇石,它们就总是存在着缺陷的;而灵璧磬石的缺陷,有的能使它的整体看起来很独特,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美。比如灵璧磬石《背负晴天朝下看》,该石形状所表现的大鹏的形象,它的右翅膀完全展开,翅形俊美,显得奋发昂扬而又咄咄逼人。但是,它的左翅膀呢,则完全出乎赏石人的意料。也就是说,一般赏石人会认为这个部位是一处缺陷,不够完美。因为它没有随着左翅膀的展开而展开,它只是半开着,而且没有翅尖(笔者开始以为此处是老断,但经过仔细地观察、鉴别,最后判定该处确系天然)。正是因为这半开的左翅膀,表现出了独特的、对比鲜明的个性特征。
同时,这些缺陷也能给赏石人以想象的空间、联想的契机。于是,玩石人愈看下去,愈能从中想象出更多的意味来,给他们以莫名的力量感。
三、天残:标志;联想。
灵璧磬石的“天残”,指的是它们在亿万年的生成过程中,其中的某一部位与别的石块碰撞或挤压而缺少了的一部分。因而,从整体看,它似乎是不完整的,甚至比缺陷更严重。但是,与“石根”、“缺陷”一样,灵璧磬石形式上的“天残”也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更是既无力也无法改变它。
当然,灵璧磬石“天残”的部位,如果出现在整块奇石的底部或侧面,那么,它对整块奇石的审美并不会构成太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灵璧磬石《蚕王》,该石所表现的蚕王尾部的侧面,那里有一块长19厘米,宽5厘米的“天残”。这一部位的“天残”,并不影响其整体审美。相反,却使得“蚕王”与众不同,从而引起玩石人的好奇与联想。
当然,灵璧磬石“天残”的部位,如果出现在整块奇石的正面,那么,它就会让人一种惋惜的感觉。比如灵璧磬石《谁与争锋》(见图
图22-3 《谁与争锋》灵璧磬石 362*396*916厘米 吕耀文 藏
22-3),赏石人看见它的第一感觉就是:虎王的背部如果没有那块“疤”,就更完美了!
是的,在接近9米高的巨大石体上,虎王头越峰顶,尾达底部,正面的石花仿佛虎王爬山时扭动的斑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令人扼腕的是,在虎王的背部,那极具力量感的脊骨位置有一块正对着赏石人的“伤疤”。但是,虎王似乎并没有感觉到那块“疤”的不雅,相反,还炫耀似地将它大大方方地呈现在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得到的突出位置上。
笔者也是在感叹、惋惜之余才了悟了虎王的用意:虎王之所以能够跃上峰巅,回首时,已无任何同伴与它同行,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打拼,就是搏斗,就是必胜的信念!而那块“疤”,就正是虎王与所有对手搏斗并战胜所有对手后的勋章、标志。
值得强调的是,本文所阐述的灵璧磬石的“残缺性”,以及所有奇石形式的“残缺性”,它绝不包含人为加工所造成的那种人为的“残缺性”,比如钻洞、磨峰、粘缀、凿印、拉纹等。这些人为活动所形成的残缺,它们不仅破坏了奇石形式的“原汁原味”,而且还损害了人类加在“奇石形式”上的那些外在的东西,包括灵璧磬石的声誉、品牌等。
由此可见,奇石形式的“残缺性”特征,即它们与生俱来的石根、缺陷、天残等,它们不仅不影响它们整体的审美价值,反而使它们具有一种真实的亲切感、个性美以及独特的意味,而这些特征又给玩石人以想象的空间、创造的契机!因此,缘于缺陷、天残的奇石“残缺性”特征,它具有使人欲罢不能的 “刺激力”。
《石道》(1-4卷)256